李世民名言(文案精选7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8 09:02:36 浏览59

李世民名言

1、 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李世民 《帝范》

2、不妨分析一下二者的年号,大业者,开创大一统之业也,即功盖秦皇汉武;贞观者,即澄清天下,恢宏正道也。无奈杨广用力过猛,不懂“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在错误的时机干了正确的事,无论是西巡、东征高句丽还是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都无疑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而李世民则“无为而治”即可,因为这些隋炀帝代他办了,罪在杨广,利在世民,这岂不是天意?这也难怪,谁让人家是老君的后代,“我无为而民自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基因早已根植在潜意识里,不学即能。

3、译文: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4、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5、蜀汉先主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每个天才的产生,必是热忱的产物。——本杰明·狄斯拉里(李世民名言)。

7、行书以《圣教序》入门,难度不叫高。《圣教序》为王羲之后人怀素用几十年的时间收集而成,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里面不但包含的王的行书,还有一小部分的草书,延用至今,可以说是一本行书的基础入门。

8、大意是:我现在与各位共同治理天下百姓,一定有不可行的事情,就跟我说。

9、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10、译文: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11、薛万彻,虽然你在玄武门之变时,率领东宫的2000多人差点杀进宫来。虽然你又是敲鼓又是喊着要到秦王府杀了我的妻女。

12、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13、(译文)君主很难做事,法律如果过于苛刻,恐怕伤及好人。法律如果宽松,就不能肃清奸恶之徒。

14、但是,一个人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李世民也不例外,随着贞观盛世的到来,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对他的警示作用也日渐削弱。如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逆龙麟”,惹的李世民气愤至极,回到后宫后,声称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幸得长孙皇后的劝解才罢休。

15、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1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17、欢迎读者朋友以个人名义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18、为君极难,法若急,恐滥及善人;法若宽,则不肃奸究。

19、(出处)《魏郑公谏录·卷对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20、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21、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22、出自《帝范·诫盈第七》。(译文)作国君的,应该以俭约质朴之道来修性,应该用淡泊静远来修身。俭约可以使人不疲劳,淡泊宁静可以使百姓不乱。人们困顿疲惫时,就会怨恨,百姓不安则使国家政治不和谐。

23、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才能与坚毅来达成它。——约翰·渥夫甘·冯·歌德

24、好家伙,这样看来,在唐太宗那里,岂不是所有人都是人才,所有人都有用武之地?确实如此,所谓“明主无弃士”——在明君那里,没有不可用之人,所有的人都不能被丢弃,所有的人都有他们的用处。

25、(译文)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26、韦挺后来虽然只当了一个部长,但是他的儿子韦待价却在武则天时期官至宰相。

27、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28、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29、(译文)匡世辅君,必须要有忠臣良将。倘若任用人才得法,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30、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31、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霍勒斯·曼

32、出自《魏郑公谏录·卷对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33、薛万彻在后来大唐平突厥、灭薛延陀、征高句丽时,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位大唐对外征战的最佳男配角,后面我们还会详细讲。

34、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华特·贝基霍

35、出自《魏郑公谏录·卷对西蕃通来几时》。(译文)我遇到千虑一失的时候,一定希望有人直言不要隐瞒。

36、(译文)这么旷大的国家,一个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这么至极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个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皇帝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

37、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家庭排行处于中间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为引起重视,他们就会通过后天的自我完善来获得竞争力。所以二者在其青少年时期均有不凡表现,从隋炀帝灭南陈,李世民平义军等行为来看,这一观点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随着竞争力的增强,不可避免的带来信心的膨胀,即:天子有德有才者居之,这在其潜意识里不自觉的生根、发芽,一旦破土而出,逼宫之事便是势之使然,后来果然如是。

38、唐太宗的名言有很多,最著名的有两段,其一如下:

39、不过,不得不说,魏征的青史留名也得益于李世民个人的开明,别人骂我千百遍,我对别人如初恋,这是李世民独有的领导人气质。

40、但即便这样,唐太宗也没给役工政策上的优惠,史书记载“丁既役尽,赋调不减。”意思是,役工即便服完了徭役,该交给政府的钱物也一分不能少。

41、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42、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43、傅奕,虽然你这老头看天象,差一点害了我的性命,但是你瞎忽悠的水平还真的有一套,以后再有天象变化,请忘掉这段不堪的历史,继续言无不尽吧。

44、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45、(译文)对于一个人,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坏事,就忘掉他做过的好事。使用一个人,不能因为他的小过错,就抹杀他的功绩。

46、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

47、出自《贞观政要·求谏》。(译文)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4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

49、此时摆在李世民面前的有两个巩固权力的选择:

50、李世民罢了房玄龄的官时,她为房玄龄喊冤叫屈,让房玄龄重出江湖。

51、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52、早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就承认自己大兴土木,这离隋亡尚且不久。到了执政中后期,唐太宗兴修土木更盛,他在位期间,兴修了诸如乾阳殿、洛阳宫、永安宫,飞山宫、襄城宫、翠教宫、玉华宫,九成宫和北阙等大批宫殿,即便是比较小的襄城宫,动用役工就达一百九十万,那些修建精巧的宫殿,所需役工恐怕是千万级别了。

53、(译文)如果朝廷里边混人馅谈奸佞之徒,就像禾苗有了专门吃苗根的鳌虫一样,是国家的大患。

5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5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56、很久之后,李渊才把李艺放了出来,派他到泾州(甘肃泾川)和突厥对练去了。

57、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58、咱们很多年轻人,不知道魏征还有这么多的才能,只是在历史课本里看到魏征怼皇帝怼的很解气,就相当然的以为自己也能当魏征,动不动就给老板提意见。

59、 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李世民 《帝范》

60、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61、这句名言警句千古留名,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吧。这句名言的由来是唐太宗跟魏征在船上讨论治国之道,唐太宗问魏征: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魏征答:人心之所向。唐太宗问魏征:皇帝跟人民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魏征答:就像这大船跟汪洋的海水,大船可以靠着海水扬帆起航,同时海水也可以将大船掀翻。这也是后世一直铭记于心,现今也有很多领导都在谨遵着这条法则。

62、出自唐·李世民《赠萧瑀》。板荡:指《诗经》中的《板》和《荡》两首诗,所表现的是周厉王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荡。在猛烈的大风中才能知道什么草是坚劲不会被吹倒的;在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中才能识别谁是真正忠诚的臣子。只有勇力的莽夫怎么能识知大义,只有那些智慧的人才心怀仁义之道。

63、人君之道,唯在宽厚,非但刑戮,乃至鞭挞亦不欲行。

64、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 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6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字面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实际上,这句话将百姓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百姓就好像是载舟的水,天子就好似水面上的一片舟。这句话比喻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66、出自唐·李世民,廉洁会使得国家兴旺昌盛,贪奢淫逸会使得国家灭亡。

67、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68、这可不是任正非没有李世民的胸怀,而是这大学生根本没有魏征那样的能力。且不说他能不能料事如神,如果他的万言书,能跟魏征的文章一样精彩,任正非想不重用他都难。

69、在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威廉·奥斯勒爵士

70、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非常感谢。

71、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72、 &#x家住遥遥一点红, 飘飘四下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 保主跨海去征东。 ——李世民 《薛仁贵征东》&#x

7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7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可见文皇之胸怀,不愧天可汗之名也。

76、于是,公元627年1月,这位老哥竟然就真的反了。李世民打仗啥水平,你又不是没见过,这时候反,不是明显的鸡蛋碰石头嘛。

77、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