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文案精选7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7 10:28:38 浏览59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1、他于一八六四年的《地下室手记》第一次正面抨击了这种虚无主义。“人有且始终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利益——自由的意志”被他用来辩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性利己主义”。就像第一部分讽刺六十年代的空头理论和道德准则一样,《地下室手记》第二部分讽刺了四十年代多愁善感的社会浪漫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四十年代培养了它自己那种利己主义和虚荣心,使得那些贵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多余人”生活在一个梦想的“博爱”的世界里,同时却忽视最基本和最明显的道德义务。他借地下人之口说出,“由于我过度的虚荣心,可能还有我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我总是以强烈不满的眼光看待自己,这种不满近乎厌恶,所以,我在内心深处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2、小狗木木就是被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它通晓人性,惹人怜爱:

3、对于这类小人物,契诃夫的态度是同情怜悯,并通过小人物苦闷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膜,表现出人类的精神危机意识。

4、  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您写信给我,为什么要讲到舒适啊,安静啊,这个那个的呢?我的小宝贝,我不是爱讲究的人,也不是苛求的人,我住得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好的了;那为什么到了老年反倒挑剔起来呢?我吃得饱,穿得暖,也有鞋穿;而且我们哪能有非份之想呢!我们又不是世袭的伯爵!我的父亲不是贵族出身,按收入来说,他和他的全家过得比我还要贫苦。我可不是娇生惯养的人!不过,假如说句老实话,我原先的住所一切都比这儿好得多;那儿比较自由自在,小宝贝。当然,我现在的住所也好,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快活一些,不瞒您说,多了一些变化,我对这个住所没什么可说的,可是我还是留恋我原来的住处。我们老人,也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习惯于旧的东西,就跟习惯于亲近的东西一样。您要知道,那是那么小的住所;墙是……是啊,那有什么可说的!墙么,就跟所有的墙一样,问题不在墙上,然而回忆我以往的一切总是引起我的哀愁……这是件奇怪的事:过去是痛苦的,然而回忆起来又好象是愉快的。就连那坏的东西,有时使我烦恼的东西,在我的回忆中不知怎么坏的方面也消失了,在我的想象中以动人的样子出现了。那时候我们,我和我的女房东,一位故去的老太太,平静地过日子,瓦连卡。就连现在我想起那位老太太来还很伤心呢!她是个好人,她租给我的住处收费不贵。她总是用一尺①长的织针把各式各样的碎布条编织成毯子;她专干这一件事。

5、他通过将维林推向死亡的悲剧,明确地昭示了悲剧的烈度,揭示出维林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性格悲剧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从而鞭挞了俄罗斯封建传统文化与黑暗的社会制度。

6、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7、  天黑下来。我该做活了。我本来要写很多事情告诉您,可是没有功夫了,到做活的时候了。我得赶快写。当然,写信是件好事情;心里反正不那么烦闷了。可是您自己为什么从来不到我们这儿来?这是为什么呢,玛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要知道现在您住得离我很近,而且有时候您总能抽出点空闲时间来。请您来吧!我见到您的杰列莎了。看来她那么病样儿;我怜惜她,给了她二十个戈比。是啊!我差点忘了:您一定要尽可能详细地把您的生活情况统统写信告诉我。您周围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您跟他们相处得好吗?这一切我都很想知道。您可记住,一定要写信告诉我!今天我要特意把窗帘的一角卷起来。您该早点睡;昨天晚上我看见您屋里的灯光一直亮到半夜。好了,再见吧!今天我又忧愁,又烦闷,又伤心!看来这一天真不顺心啊!再见。

8、到最后将军实在烦不胜烦了,疾言厉色地让他“滚出去”,结果他回家后就卧床不起,一命呜呼。

9、这类人物,还有如《罪与罚》中的索尼娅、《白夜》中的恩纳波罗齐勃等。

10、  我爸爸死的时候我才十四岁。我的童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那不是在这儿开始的,是在离这儿很远的一个省里,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爸爸是T省n公爵的广大田产上的管家。我们住在公爵的一个村庄里,过着安静的、默默无闻的、幸福的生活……我当时是个那么贪玩的小孩;我什么也不干,总是在田野上,在小树林里,在花园里跑来跑去,谁也不来管我。爸爸不停地忙于工作,妈妈料理家务;没人教我认字念书,这样我倒高兴。常常从一清早起,我就跑到池塘那儿去,或者到小树林里,或者到割草场上,或者跑到收割人那儿去。不管太阳晒我也好,跑到村外我自己不认得的地方去也好,灌木挂伤了我,撕破了我的衣裳也好,都无所谓,事后回到家里挨骂,我也不在乎。

11、我现在回忆起来,也还是觉得又痛苦又快活。回忆,不管是快活的回忆还是痛苦的回忆,总是折磨人的,至少我的感受是这样的,但是这种折磨却又使人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当一颗心变得沉重、痛苦、疲惫、悲伤的时候,回忆能够使它振奋起来,就像炎热的白昼过后,凉快的夜晚来临,一滴滴露珠滋润着被烈日烤得萎蔫的花朵,使花朵重新生机勃勃。

12、这套文集应该说是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学术工程。但愿它的出版对我国方兴未艾的陀学能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13、一个穷人,总不免多心。他用另一种眼光看人世间,斜着眼睛打量每一个过路人,惶惶不安地朝四下里张望,留神听人家说的每一句话,——人家是不是在讲他?是不是在说他非常难看?简直说得他也信以为真?比如他们说从这方面看他怎么样,从另一个方面看他又怎么样?

14、“病态了又怎么样呢?”他写道,“要是在健康的时候回头审视,发现那时的感受最后证明是至高的和谐与美的话,那这当中有些畸形的张力又有什么要紧?如果最后能感受到未曾耳闻想见的完整、平衡和满足,能够虔诚欢欣地融入最高程度的生命的综合,那病态点又怎么了?”

15、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 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彻彻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玛利亚济贫医院。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这些景象给年纪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穷困者的怜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允许,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喜欢去医院花园走走,看看那些晒太阳的病人,听他们讲故事,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16、  我觉得,假如我一辈子能不离开那个村庄,老在那一个地方住下去的话,我一定会很幸福。然而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不得不离开了家乡。我们搬到彼得堡来的时候我才十二岁。唉,回想当时我们悲惨地准备行装,_我是多么伤心啊!我向跟我那么亲切的一切告别的时候我哭得多么厉害啊。我记得我扑过去搂着爸爸的脖子,哭着恳求他在这个村庄里哪怕再略微住上几天也好,爸爸骂我,妈妈流眼泪;她说我们必须走,事情逼得我们非走不可。n老公爵死了。他的那些继承人解除了爸爸的职务。爸爸有一点钱在彼得堡某些私人手里周转。他希望改善他的景况,认为必须亲自在这儿料理。这全是我后来从妈妈那儿知道的。我们搬到这儿住在彼得堡城郊,一直到爸爸死我们始终住在那个地方。

17、  ①见《旧约全书》《创世记》:洪水时诺亚为了救他的一家和许多动物而造成的大木船。此处比喻寓所杂乱。

18、在描写这些小人物时,陀思妥耶夫斯基总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狠狠开掘他们的灵魂。

19、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不仅仅是俄国有,在世界各国都有遭压迫受剥削被侮辱歧视,即便现在也还大有人在。

20、约瑟夫·弗兰克(JosephFrank,1918—2013)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荣休教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语言文学荣休教授。代表作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1976—2002)曾获美国全国图书评论俱乐部奖(传记类),两次(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的)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两次(现代语言协会的)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另外一些荣誉。另著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1991)、《宗教与理性之间:俄国文学与文化随笔》(2010)、《回应现代性:文化政治随笔》(2012)等。

21、陀思妥耶夫斯基创新地使用了书信体的形式,正如维诺格拉多夫所说,一反当时对彼得堡小公务员肖像描写的文学传统。这一传统,可上溯至19世纪30年代,将人物仅仅作为对滑稽故事讽刺描写的材料,而直到1842年,人们才意识到如此流行的文学风尚对小公务员是多么不公平。

22、  是啊,关于您的窗帘,我们想出来的这个小主意您觉得怎么样,瓦连卡?这非常可爱,对不对?不论我是坐在那儿工作,或是躺下睡一会儿,或是睡醒过来,我都知道您在那儿想我,您在思念我,还知道您身体好,您快活。您放下窗帘来,那意思是说:再见,玛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该睡觉了!您把窗帘再卷起来,那意思是说:早上好,玛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您睡得好不好?或者是说:您身体好吗,玛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至于我呢,感谢造物主,我身体好,过得也安宁:您瞧,我的宝贝儿,这个主意想得多巧妙啊;我们都用不着写信了!妙极了,对不对?要知道,这是我想出来的主意!那么,您觉得我在这些事情上怎么样,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

23、  可是有时候儿子亲切地接待父亲,老人就高兴得忘其所以了。他的脸上、他的姿态、他的一举一动,都露出高兴来。要是儿子跟他讲起话来,老人总是从椅子上微微欠起身子,轻轻地、恭敬地、几乎带着崇拜的样子回答,总是极力说些最优美的,也就是最可笑的话。可是他没有天赋的口才:他总是发窘,胆怯,他不知道把手往哪儿放,自己往哪儿躲才好,说过之后,还悄悄地暗自重复好半天,好象要纠正刚说过的话似的。要是碰巧回答得很好,老人就整一下衣服,拉直他的背心、领带和燕尾服,装出自己很尊严的样子。有时候,他的勇气鼓得那么大,胆量放得那么高,甚至悄悄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书架跟前,随便拿下一本小书来,甚至就在那儿读上一两段,也不管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他做这些的时候装出全不在意和从容冷静的样子,好象他素来可以随便动他儿子的书,好象儿子的亲切在他不觉得稀奇似的。可是有一回我碰巧看见波克罗夫斯基请他不要动书,这个可怜的老人吓得什么似的。他又窘又急,把书放颠倒了,随后他想改正错误,把书倒过来,却又把切口朝外放了。他微笑着,红着脸,不知道该怎样弥补他的罪过才好。波克罗夫斯基不住地规劝,使得老人渐渐戒掉不良的嗜好,只要看见他一连三次来的时候没有喝酒,下一次他再来,就在临走的时候给他二十五个戈比、五十个戈比,或者还要多些。有时候儿子也给他买一双靴子、一条领带,或者一件背心。于是老人穿着新东西骄傲得象只公鸡似的。有时候他也来看我们。他给我和萨莎带来做成公鸡形的蜜糖饼干和苹果,老跟我们讲彼谦卡。他请求我们用功念书,要听话,说彼谦卡是个好儿子,模范儿子,又是个很有学问的儿子。同时他还那么可笑地向我们闪闪左眼,扮个滑稽的鬼脸,逗得我们忍不住要笑,就朝着他哈哈大笑起来。妈妈很喜欢他。可是老人恨安娜·费多罗夫娜,虽然当着她的面他比水还要安静,比草还要低微。

24、  妈妈的病好了,我们晚间的会面和长谈也就停止了。我们只能偶尔交谈几句话,常常是空洞的、没什么意义的话,可是我喜欢使这一切有意义,有它特别的、暗示的价值。我的生活很充实,我幸福,安宁,平静地幸福。这样过了几个星期。……

25、  我们家里一连多少天都非常忧伤和烦闷。我们几乎没有亲友。爸爸跟安娜·费多罗夫娜处得也不和睦(他欠她债)。办事的人倒经常上我们家来。他们照例争论、吵闹、嚷叫。每一次这样的人来访问之后爸爸总是那么不痛快、那么生气。他常常一连几个钟头在屋里走来走去,皱着眉头,跟谁也不说一句话。在这种时候妈妈也不敢跟他说话,就一声不响。我总是坐在一个屋角里看书,安安静静地、悄悄地、一动也不敢动。

26、人在同类中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异类中去寻找;而小母马居然似乎比人类更具有友善和亲和力,它“嚼着草,叫着,对它的主人的手喷气”。

27、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扒走了当初辱骂他的那位要人的外套,他才消失。

28、1881年1月2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后来者将会理解和赞赏他的伟大天才。他留给我们什么值得拾取的信息呢?

29、托尔斯泰是个异教徒唯物主义者,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和神秘主义者。

30、1843年陀氏毕业了,他被分配去兵团工程局画图。这离他的文学梦实在太遥远了,于是一年后他辞职开始了第一部小说《穷人》的创作。该小说于1846年1月连载于《彼得堡文集》中,据说主编曾高举陀氏的小说大叫道:“又一个果戈里出现了!”《穷人》于次年发行,陀氏成了俄罗斯文学界的名人。

31、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32、看到这个书名,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敲打了一下。

33、屠格涅夫在这个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中,使读者听到了俄罗斯历史前进的声音,从而艺术地表现了小人物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34、他编过一份叫《当代》(Vremya)(5)的杂志,小有成绩,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但在没收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这份刊物就因为发表一篇关于波兰的其实无伤大雅的文章而被审查人员封禁。他百折不挠又冒险编了《时代》(Epocha)这不仅招来了政府的怒火,也引起文学界的不满。他的兄弟米哈伊尔、最亲密的朋友格里戈维耶夫(7)和他第一任妻子玛利亚都在这段时间去世了。

35、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36、第一部分(1~2)事情背景。突出了环境的险恶,桑娜的担心程度(心惊肉跳)。以及她一家人的生活艰辛、困难。

37、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描写穷人,那些可怕的沉默的最底层的穷人,带着他的悲悯、感伤与爱。1845年冬天陀式的初创作品《穷人》,一经发表便惊艳了俄罗斯文坛。在星河璀璨的俄国文学界,陀式艰辛复杂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创作道路和文学深度。

38、书信体因此已经成为夸张的浪漫主义感伤的表达形式,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们的主人公是榜样式的人物。事实上,其中的社会性在于主人公道德和精神上的高尚同他们所生活的堕落的贵族特权世界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同样的目的,用同样的形式来描写下层人民。

39、当时,别林斯基正在和俄国浪漫主义的追随者作斗争,试图单枪匹马地在俄国文学界发起一场社会现实主义的新运动。这场为俄国文学指出新方向而进行的论战很大程度上铺垫了《穷人》引发的巨大轰动。别林斯基激动地将它称之为“天才的作品”,“像他的小说这样揭示俄国社会与人的秘密,在他之前甚至做梦也没人想到过。”

40、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

41、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涉猎颇广的他考试成绩优秀,于1841接受委任。同年完成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影响的两部浪漫主义剧作,《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均失散。

42、然而,这种折磨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当穷困的螺丝钉狠狠嵌入人破碎的身体时,总会有一种庄严且富有激情的思想迸溅而出,把他雕凿成永恒的产物。

43、两个富二代同时看上了富商的二奶,导致二奶和富二代同时精神病发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44、如《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和伊凡、《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等。

45、就连柯瓦连科和华连卡骑自行车,他也认为不成体统,违反道德。

46、第一页是序言。“……作品主要描绘生活在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怜、矛盾、困苦和走投无路……以及在困苦条件下人性的光彩……”

47、在黑暗中看见最亮的光:文学史上那些失明作家 / 赵彦

48、普希金的这部作品,不仅开了十九世纪俄国“小人物”的先河,同时也推动了当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49、首先,在思想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人称为俄国“最突出的存在主义者”,被看作列·舍斯托夫和尼·亚·别尔嘉耶夫“精神上”的父亲。美国的考夫曼在其专著《存在主义》一书中把他列为存在主义先驱之一。这些看法显然言过其实,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存在主义确有思想上的联系。最主要的是:他不仅像存在主义者那样提出人在世界上的命运、人的生存的意义、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等问题,他所认为的解决的方法也颇近似。如所周知,按照启蒙思想家与十九世纪主要思想家的人道主义观念,个人的命运是透过社会、国家、人类的利益的三棱镜来观察的,人的存在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同社会福利和社会发展的目的相联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认为,在历史进程中如果不考虑个人的命运,那么历史也不可能有其意义和目的。他要求以单个人的命运来衡量社会进步是否合乎人道。他没有考虑到,社会进步固然不应忽视每一个人的命运,但问题是:当二者(如在社会革命中)发生矛盾时应该重视的当然首先是大多数人的命运。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认为首先考虑的应是个人的命运(上文有关“叛逆”一章的关于建造一座造福人类的大厦的见解,就是一个例子)。这同存在主义者把个人和集体、社会完全对立固然有些距离,但相去是不远的。存在主义对现代主义作家有很大影响,而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则几乎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共识”。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思想是让现代主义作家感到亲切的。

50、“姚纳讲得着了迷,把心里的话统统都对它讲出来……”,小说也就在这意味深长的叙述中结尾。

51、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52、虽然他的生活十分拮据,整天为茶叶、糖、面包、靴子而操心,有时甚至食不裹腹,但处于极度贫困中的他表现出了非凡的慷慨。

53、例如《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胖子和瘦子》中的瘦子、《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等等。

54、第二部分(3~11)事情经过。写桑娜去看望女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55、早晨它扯着盖拉辛的衣服把他弄醒,运水时它用嘴巴衔着马缰绳把小马带到盖拉辛跟前,劳动时它替盖拉辛看管笤帚和铁锹,它爱憎分明,从不走进女地主的房间。

56、  “您听我说,”他开始胆怯地低声说,“您听我说,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您知道吗,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老人非常慌张。“您瞧:到他生日那天,您拿十本书,自己送给他,也就是以您的名义,算您送的;然后我单拿那第十一本,也以我的名义送给他,也就是算我个人送的。这样呢,您瞧,您有一份礼物送给他,我也有一份礼物送给他,咱俩都有礼物送给他。”老人讲到这儿慌乱起来,说不下去了。我看了他一眼;他带着胆怯的期待神情等待我的判决。“可是您为什么不愿意我们一块儿送呢,查哈尔·彼得罗维奇?”“哦,是这样的,瓦尔瓦拉·阿历克谢耶夫娜,是这样的……我本来,那个……”总而言之,老人又发窘又脸红,结结巴巴,再也说不下去了。

57、书信体小说《穷人》应运而生。陀氏把这部“用炽热的激情之火,甚至是用淋淋汗水”浇灌而出的著作交给诗人涅克拉索夫审阅。他在家中苦苦等待了两天,终于,在一天的凌晨四点钟,门铃声紧响。涅克拉索夫冲进他的家门,眼含热泪,一次又一次地拥抱、亲吻他,祝贺他写出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激动的诗人还去找当时最富盛名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他挥舞着书稿,大喊:“一个新的果戈里诞生了!”“你的果戈里和雨后的蘑菇一样多!”别林斯基感到不屑。不过,当别林斯基读完这部书后,便改变了态度。

58、“我发狂般地喜欢现实主义艺术,”他承认,“我喜欢它们呈现出惊奇的时候。什么还能比现实更令人惊奇,更出人意表?大多数人惊异的东西在我看来常常最最真实。”

59、在姚纳的苦恼中,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不能说话”的难言之苦。因此,如果能与客人谈心便是十分难得的倾诉心灵的机遇。

60、托尔斯泰的一生出奇平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有贫困苦难的青春,还被判过死刑,做过四年苦力,六年流放在外。他总是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太太、兄弟和最好的朋友都在很短时间内接连去世,各方面的事情都在打击和困扰他,他的写作状态糟糕至极,饥病交加,时间紧迫。

61、幻景与现实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的那个“全新世界”是一个具有他本人的感伤自然主义风格的世界,一个果戈里、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综合产物。在不可抗力的社会激变来临前,反叛的种子已经种下。

62、谁料,女儿被过路的贵族军官拐骗。他伤心欲绝之下,妄图徒步到彼得堡把“迷途的羔羊带回家来”,可是贵族军官却将他拒之门外。

63、“只要我还能对自己说:‘我活着,尽管千辛万苦但我活着。我立在柱子上,但毕竟立着。不论有没有看到太阳,我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知道世上有太阳,这辈子就值了’,我就能承受一切苦难。”

64、  后来我才详细知道这个可怜的老人的身世。他曾经在什么地方做过事,一点能力也没有,在机关里占一个最低、最不重要的位置。他的第一个妻子(大学生波克罗夫斯基的母亲)死了以后,他想续弦,就娶了一个小市民。新妻子一来,他家里就什么都乱七八糟了。有了她谁也别想过得安逸,人人都得听她支配。大学生波克罗夫斯基那时还是个孩子,十岁上下。继母恨他。可是小波克罗夫斯基交了好运。有一个姓贝科夫的地主,认识文官波克罗夫斯基,从前曾是他的恩人,就把孩子接过来抚养,送他上学。他这么关心他,是因为认识他那死去的母亲。她还是个姑娘的时候,安娜·费多罗夫娜照应过她,后来把她嫁给文官波克罗夫斯基。贝科夫先生是安娜·费多罗夫娜的朋友和知己,出于慷慨送给新娘五千卢布做陪嫁。这笔钱到哪儿去了,我不知道。这全是我听安娜·费多罗夫娜讲的;大学生波克罗夫斯基自己从来不爱讲他的家庭情况。据说他母亲长得很漂亮,因此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她那么倒霉,嫁给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她死的时候还很年轻,结婚之后才过了四年。

65、这个典型人物代表着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心狠手辣,卑鄙无耻,压迫、掠夺、贪婪、自私、占有性,作者都借这个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66、  老波克罗夫斯基由于妻子泼悍而痛苦,染上了不良的嗜好,几乎总是醉醺醺的。他妻子经常打他,赶他到厨房里去睡,最后他变得习惯于挨打、受虐待而不出怨言了。他还不很老,可是由于染上不良的嗜好,几乎头脑糊涂了。人类高尚的感情在他身上唯一的迹象就是他对儿子的无限的爱。据说年轻的波克罗夫斯基长得跟死去的母亲一模一样。莫非就是对从前那个贤惠的妻子的回忆才在潦倒的老人心里产生了对他这样无穷无尽的爱吧?老人除了讲他儿子以外,再没有别的话可讲,每星期总来看他两次。他不敢来得太勤,因为年轻的波克罗夫斯基受不了他父亲的来访。在他所有的缺点中,无疑地,头一个最重要的缺点就是他不尊敬父亲。不过,老人有时候也确实是世界上最讨人嫌的人。第他非常爱问长问短,第他一刻不停地说些最无聊、最没条理的话和问题打搅儿子工作,最后,有时候他竟喝醉了酒来了。儿子渐渐地劝老人戒掉不良的嗜好,不要再问长问短,不要一刻不停地唠叨,最后,弄到他样样都听儿子的话,象听神谕一样,没有儿子的许可就不敢开口。

67、乍看上去,杰符什金是多么的简单、天真,事实上却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做斗争的人物。他为了取悦瓦尔瓦拉,变得拮据,为她买那些他买不起的糖和水果,他承受着侮辱,但却试图掩饰,因为这来源于贫穷;在与瓦尔瓦拉的情感纠葛中,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叛逆思想,这同那个时代他脑中自然而然接受的顺从的信条完全相悖。

68、费奥尔多•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父亲因晋升八级文官,获得贵族身份,并购置了两个小田庄。这是一个暴躁任性、专横冷酷的人。他的妻子玛•费•涅恰耶娃(作家的母亲)善良贤惠,因不堪他的妒忌和折磨,很早去世。而他自己,据说因虐待田庄上的农民,在田间被他们聚殴致死(一说可能是被殴打后死于中风)。

69、心理扭曲的北漂青年因为交不起房租,杀死包租婆老太,侥幸逃脱后在失足妇女的感化下自首——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70、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所言:“生活,用熟知一切的意志把唱颂歌的人打造成了殉难者。”

71、  哎,我的朋友和恩人,玛卡尔·阿历克谢耶维奇,您那么忧愁,那么任性,您怎么不害臊的。难道您真的生气了!唉,我说话常常不小心,可是没想到您会把我的话当作挖苦的玩笑话。请您相信,我从来不敢嘲笑您的年龄和您的性格。这全是由我的轻浮惹出来的,尤其是因为我非常烦闷,而人一烦闷什么事不会发生呢?我还以为您自己在信上有心要说说笑笑呢。我看到您不满意我,我就非常伤心。不,我的好朋友和恩人,假如您怀疑我对您没有感情,忘恩负义,那您就错了。您为我出过那么多力,保护我不受坏人欺侮,不受他们的迫害和憎恨。我心里对这一切都是珍惜的。我要终身为您祷告上帝,假如我的祈祷能够到达上帝那儿,让上天听到,那您就会幸福了。

72、屠格涅夫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小人物的主题表现模式,而且进入到了小人物的精神世界。

73、陀氏于1821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这个家庭并不富裕,娃生得太多也许难逃其咎。陀氏是七个孩子中的老二。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在一个荒山野岭的医院里混吃等死。童年中的陀氏便经常性地游走于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孤儿院及医院花园之间,碰见一些穷人,听他们絮絮叨叨一会儿。

74、  要我习惯于新生活是多么困难啊!我们搬到彼得堡的时候正是秋天。我们离开村庄的那一天,天气是多么晴和、温暖、明朗;农村的活儿都干完了;一大垛一大垛的庄稼堆在打谷场上,唧唧喳喳的鸟儿成群地聚拢来,一切都是那么明亮欢畅。可是在这儿,我们一到城里就遇到下雨,秋天的潮湿阴冷、坏天气、泥浆和一群新的陌生人,他们都是不好客的、心怀不满的、好生气的人。我们好容易才安顿下来。我记得我们大家都那么乱哄哄,忙忙碌碌地安好了我们的新家。爸爸总是不在家,妈妈一刻也不得安宁,他们完全把我忘了。在我们的新居中过了头一夜之后,第二天一清早起来,我是多么伤心啊。我们的窗户对着一堵黄色的围墙。街上老是泥泞不堪。过路的人很少,他们都把衣服裹得严严的,都那么怕冷。

75、还有一类小人物,是被抛到社会底层的贫苦无辜者,例如《苦恼》中的姚纳、《万卡》中的万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