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文案精选5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6 09:26:31 浏览59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1、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国无不善愿。住正定聚愿。乐如漏尽愿。不贪计身愿。

2、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3、◆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4、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那罗延身愿。光明慧辩愿。善谈法要愿。(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5、  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华严》圆教专接上上根人,智慧如舍利弗,神通如目犍连,于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但在华严会上,如盲如聋,况是下于此者,故云下根绝分。至于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对于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亦不应机。唯本经之持名念佛法门,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又如本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彻下,则《观经》中,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可见本经乃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药,能愈万病。故本经云:‘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6、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剎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剎。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剎。光明佛剎。龙天佛剎。胜力佛剎。师子佛剎。离尘佛剎。德首佛剎。仁王佛剎。华幢佛剎。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7、  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

8、◆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9、这五种名字前头都列了,这个会集的经过,他们的例子不妥当。

10、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具二者具足者共成七类。例如:

11、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冤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12、  此本大经摄无尽藏,六字洪名摄一切法。净土即禅,即密,即性即相,即果即华,即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导归圆顿,门门同是帝珠;故本解中赞净土,亦即赞禅、赞密、赞一切法。此黄老注解之心要也,希读者尊重注意及之,当能领悟‘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之胜义,而得‘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之法益也。

13、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慢归于简洁,淩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黄念祖居士于前言中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今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海外佛学界业已收入新印之续藏,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14、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15、  (5)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云:‘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盖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也。本经《礼佛现光品》云:‘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汗者广大无际之貌。《文选·郭璞赋》有汗汗之辞。)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16、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17、(回复64)比起高考,更需要是阴德的考试!

18、◆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9、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20、一九八八年岁次戊辰诸佛欢喜日净业学人释净空谨识于美京华府佛教会

21、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22、  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23、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24、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25、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26、  又经中‘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华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咸显彼佛世界具足庄严,周遍其国,是庄严一辞中所含‘交饰’之义。至于‘具德’者,则如经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故知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盖由于如实而安住也。实者,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又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此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27、  《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现代菩萨戒居士夏莲居会集。

28、◆你想消灾免难、解开一切冤亲债主的冤仇吗?

29、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30、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囧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卿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

31、  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32、◆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33、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34、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35、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36、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37、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38、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39、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

40、      受持傳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願以師志爲己志,荷擔如來的家業。

41、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42、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43、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剎。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44、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45、共修南无观世音菩萨(guanyin966)

46、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47、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48、◆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49、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50、  (6)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以上各门,咸明广狭无碍,一多相容之义。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正显此义。今本经《积功累德品》谓法藏比丘于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已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

51、投稿郵箱:tracy7989@qq.com

52、◆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53、◆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何等为五。

54、从夏老师会本旳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55、 玄奘讲信,要忠实于原译,就比较繁。所以《阿弥陀经》,玄奘的译本是十方佛赞;鸠摩罗什的翻译是六方佛赞,他尚简。

56、(回复57)怎样才能活的像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那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