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简介
1、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2、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3、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王湾简介)。
4、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过渡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沙漠冰封,万里云凝的塞外天地。同时“愁云”二字情景交融,写出了离愁别绪。
5、东莞凤岗镇三联乡排沙围村,迁入于明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由此传入。
6、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也叫野雀子窝)迁至山东省微山县欢城镇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并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还建有宗祠,当地族谱15年一小修,
7、-德州市齐河县大夫营前甄 乐陵市{县}花园镇房家村
8、王湾与学士綦毋交友甚密,在当时享有很大诗名。但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全唐诗》存其诗10首。
9、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10、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房氏,源出蒙古贞部落,主要分布于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部落,史称蒙郭勒津,它是我国北方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7年),后金政权就在今阜新地区曾建立过以蒙古贞部落未核心的行政机构土默特左翼旗,负责掌管蒙民事务,直到1946年建立中国共产d领导下的阜新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人们以丰富的文化,创造和发展了蒙古贞地名风俗文化。其中的汉化姓氏房氏,就突出显示了蒙古民族从牧羊、牛到圈猪,是由游牧到定居的生产方式变化的痕迹。
11、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14、山西洪洞房氏字辈:“修青择居进仁多安乐燕者有道志荣昌”。
15、郯城县小房庄房氏宗谱载:“房氏先祖清光绪间,由江苏省瓦窑小街子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小房庄。
16、上联典指隋代名官房彦谦,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超授鄀州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下联典指前蜀画家房从真,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17、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18、本诗二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写景中暗寓节令;次句叙事,写王昌龄跋涉之苦。四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让明月有了人性,成了诗人的知音,能将“愁心”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寄给远方的朋友。结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19、忝职畿甸淹,滥陪时俊后。才轻策疲劣,势薄常驱走。 牵役劳风尘,秉心在岩薮。宗贤开别业,形胜代希偶。 竹绕清渭滨,泉流白渠口。逡巡期赏会,挥忽变星斗。 逮...
20、广东普宁房氏字辈:“维日一宗振启尊崇伯仲济美淑桂齐隆万招千睦次第宜同仕廷达夏周伯仲俊本有绍尧祖舜德得昌见英猷”。
21、河南方城房氏字辈:“天金树德(延)务(玉)自本”。
22、德尚支派:“万才腾鼎昌敦金祖万君希仕德日文友兴先志宗建毓清华秀灵钟厚泽耀彩沛天家”;
23、《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24、天津静海、黑龙江大庆房氏字辈:“大启永廷振世(士)献宏”。
25、山东济宁邹城房氏字辈:“兴大德廷有清祥凡继论”。
2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28、答: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惆怅之情。
29、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30、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官终司空参议。
31、明朝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了普遍重视。
32、广东惠来房氏字辈:“维日一宗振启尊崇伯仲济美淑桂齐隆千招万睦次第宜同”。
33、广东梅县房氏字辈:“开春柏进宝祥伦纪纲常六龙华富贵昌”。
34、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表现了诗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5、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36、河南夏邑、永城房氏字辈:“孝友传圣训诗书贺龙光”。
37、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38、上联典指房氏望起于清河,世代相传,绵延不绝。下联典指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与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由名画师阎立本画象,并挂于凌烟阁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
39、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40、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41、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42、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43、北京房氏一支字辈:“瑞(德)玉志世继承广大”。
44、答:运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希望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45、在唐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房玄龄长子房遗袭父爵为梁国公, 高阳公主谋反事受牵连,削官削爵后举家逃迁到河南同时房乾的后代也以此地为郡望,称"河南房氏"。中唐(公元766年起)以后,在临淄房氏房玄龄一支及河南房氏一支相继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较少通过应试出仕,也较少务工从商,而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成为散居各地的小姓,并因生计所迫流离失所,
46、1)选自《全唐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47、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6)
48、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49、房植五代孙房凌霄,业儒学,于晋初迁隐于陕西凤翔府伏波村.
50、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赏析2次北固山下原文
51、王湾的诗,现存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已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倍受读者喜爱,《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字句颇有不同。此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52、赏析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愁”的作用?
5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开元年间歌咏江南山水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本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