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1、晚清时期,曾开过镖局的沙子龙身怀“五虎断魂枪”绝技,威震西北,“神枪沙子龙”的英名远播,镖局因此也曾兴旺发达。但是,帝国主义洋枪大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他的世界被狂风吹走了”,镖局改成了客栈。他痛心地感到五虎断魂枪不会再有往日的荣耀与辉煌,不再谈武艺,不再与人争强好胜,甚至别人找上门来他都不再比武,也不肯将自己的绝技传给后人。但在内心深处,对逝去了的生活却无比留恋、眷念。晚上,他常常独自一人“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把“断魂枪”当作朋友,而心里,他只有无奈地与时代抗争:“不传!不传!”
2、《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南方印书馆
3、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4、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5、《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7、2010年,方旭创办“明戏坊”,开始一系列剧场创作,先后推出《庄谁是谁》《看茶》《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禅谁是谁》《老李对爱的幻想》《二马》等多部舞台剧作品。方旭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尤以表演见长。他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道教、中医、茶艺、书画、音乐等领域有颇多研究,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戏剧创作,使作品简约空灵,超凡脱俗。同时,方旭又植根于民间,深深浸染在北京古都文化之中,擅长塑造市井街头的小人物,表演生动,惟妙惟肖。
8、(2)《剑北篇》《归去来兮》《国家至上》《谁先到了重庆》《桃李春风》《贫血集》《火葬》《东海巴山集》《微神集》《月牙儿》《方珍珠》《老舍选集》《春华秋实》《老舍短篇小说》《福星集》《上任》《正红旗下》(中途被迫停笔)《我这一辈子》。
9、电影/电视剧/话剧编剧、导演、演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创建国内首家以电影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荣获首届杭州“十大朗诵家”称号,系浙江省朗诵协会理事
10、《我这一辈子》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初载于1937年7月1日《文学》第9卷第1号,1947年1月由惠群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1、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2、小说通过一群灰色人物的灰色生活的描写,批判了市民性格的无聊、敷衍和保守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系统。主人公张大哥是一个带有漫画色彩的喜剧形象,一个本份、爽快、能干的旧派市民。他安于自己小康生活,远离一切政治,但在他身上也集中了市民社会的保守、庸俗、敷衍。他一生要完成的使命就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在他的辞典中的含义已不限于一对夫妻的离散,而且意味着一切既成秩序破坏,因此,他一生神圣事业就是调和矛盾,调解争端,弥合裂缝,消弭危机,“凑合”着过日子,以保天下太平。他的婚姻观念及其人生态度深刻地体现出传统文化因训守旧、敷衍妥协、封闭自足的一面。作品中老李性格懦弱,习惯于妥协敷衍,对社会、家庭不满,但只能苟且偷生,随遇而安。小说写出了这类“中国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生悲剧,对他们的生存哲学给予了辛辣地揶揄嘲讽和彻底否定,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思想。
13、在长期的英文教学中发现,西方小说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很难跨越的门槛!为什么呢?其实追其根源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构成的。伴随着出国低龄化以及出国考试中对于阅读题目中小说部分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于西方文学的了解也逐渐成为了能否顺利融入西方社会的一个隐形门槛。这个门槛已经不是单词、语言本身而是思维模式!
14、2.北京文化的渗透,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15、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6、第二副是悲哀的面容。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我既感动于他对笔下人物的热爱之情,也震慑于他那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他是那么喜欢自己创造的洋车夫祥子,叙述起祥子的故事,他就像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向左邻右舍絮叨独子的点滴琐事。他为祥子的勤勉节俭自豪,也为祥子的淳朴忠厚感到骄傲。
17、《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18、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本片段,用声音为听众叙述故事。
19、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独自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他的生活目标是凭自己的力气、勤劳和坚忍买一辆车,过上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奋斗,他买了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不久,在兵慌马乱中,连人带车被兵匪掳走。失去了洋车的祥子逃出兵营,牵了三匹骆驼,“骆驼祥子”由此得名。祥子继续从头开始,更加拼命拉车,攒钱,但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祥子在虎妞的诱骗下与之结婚,又因虎妞难产而死又买掉了车。他心中理想的女子小福子也沦为妓女而自尽。他最后的一个梦破碎了,太多的折磨,使他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断弃了意志的缆绳,背弃了质朴、诚实的人生准则,自暴自弃,日渐堕落,生命的小舟在人海狂潮中自沉自灭。
20、《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此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21、卢沟桥的炮声并没有动摇祁老太爷“四世同堂”的惬意,他要做八十大寿的好梦。等到三孙瑞全投奔抗日后方,儿子天佑被敌伪折辱而死,二孙瑞丰被日本人杀死,敌伪疯狂掠夺粮食,小妞又被活活饿死,他才痛感到做亡国奴的悲哀。经历了惶惑、偷生、饥荒的痛苦折磨以后,他终于站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22、《龙须沟》是解放初老舍归国后深入生活,以北京郊区一个真实的龙须沟为背景、对照新旧社会的变迁而写成的,是一部颂扬新中国的作品。
23、(古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当代文学)考研《通关秘籍》(外国文学)考研《通关秘籍》(文学理论)考研《通关秘籍》(古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现代汉语)考研《通关秘籍》(语言学纲要)考研《通关秘籍》(比较文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通关秘籍》(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通关秘籍》(西方文论史)考研《通关秘籍》(民间文学)考研《通关秘籍》
24、在描绘这些新派市民时,老舍一方面写出了他们有中国土生土长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他们深受西方文化劣根因素的浸染,在人生哲学、道德观、价值观等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堕落性,而这种堕落性又与一切金钱化的半殖民地社会极为合拍。
25、3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26、民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通俗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27、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1月4日14:00。
28、《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29、《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30、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这九部代表作,巧得很,全部是写北京的。可以说,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的。
31、自成立以来,书苑帮助一大批中小学生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互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懂得感恩。
32、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33、朗诵艺术爱好者,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首届十佳主持人,杭州市朗诵协会理事,首届杭州市“十大朗诵家”。
34、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35、《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他的哲学体系是“营商,为钱;当兵,为钱;办学堂,也为钱”的“钱本位而三位一体”。《赵子曰》中大学生赵子曰自我标榜为“新人物”,在学校里吃喝、打牌、唱戏、闹学潮、追逐女友、钻研做官的门路,所有的功课都是倒数第一名。赵子曰的行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都市生活的畸形和物欲对人的灵魂的侵蚀。
36、《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所创作的话剧,结构上分为三幕,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将近半个世纪社会的变化,剧中出场的人物有将近五十人,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茶馆》也被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经典的话剧作品。
37、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38、由北京人艺原班演员出演的电影《茶馆》也是一部经典之作,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了电影剧照版《茶馆》连环画,为64开单行本,封面图案为影片即将结束前的一幅剧照:
39、《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新丰出版社
40、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41、祥子,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身上所发现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道路破灭以后的苟且忍让,反映了中国国民性格弱点。
42、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3、《二马》老马、《猫城记》猫民,显示文化批判的思想。《二马》中的老马(马则仁)迷信、中庸、马虎、懒散。因继承兄长的遗产,由国内到伦敦经营古玩店,但是他的习惯、作派、心理,无不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名士作风。
44、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描绘下层市民不幸生活)。
45、歌剧版《骆驼祥子》是国家大剧院第五部原创中国歌剧,创作过程用时三年,是国家大剧院联手作曲家郭文景、编剧徐瑛、新锐导演易立明,集成创作打造的一部充满地域风韵的老北京经典题材作品。
46、老舍称其为“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引起轰动,
47、老舍是从学英文而首先选读狄更斯的小说,阅读使他很快就感悟到小说的写法,据他说:“我刚读了NicholasNickleby和PickwichPapers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事实上,从《老张的哲学》看,小说的市民社会取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包括幽默与讽刺的风格等与《匹克威克外传》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启示有关。当然,狄更斯式的这样“杂乱无章”写法,是适合20世纪初到20年代北京中下层社会的生活图景,也适合老舍对下层社会生活的阅历丰富的创作背景,应该说是狄更斯使老舍找到了一种文学方式和文学风格——摄影式的写实手法,表现生活的厚实性、善于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沉在生活里的创作风格等。
48、方旭一个四合院里出生,胡同里长的北京人,对京味儿文化有着一种特别的热爱和迷恋。作为一名职业戏剧人,热爱老舍先生的作品,喜欢石挥先生的表演,因此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表达晚辈对两位先生的崇敬之意。同时在独角戏的创作上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并希望观众走进剧院观看这部剧,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一个生命个体运行的轨迹,体味其间的苦乐。
49、《茶馆》:讲述了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50、但是,老舍的故事走向从来都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总是好人没有善终。他让心爱的祥子最终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他痛心地告诉读者,这不是祥子自己的过错,而是不公平的社会没有给祥子生路。“坏嘎嘎是好人削成的。”他代祥子向社会发出了沉痛的控诉。凡贴着老舍的心而生长出来的小说人物,他总是无奈地认定着他们无地生存的命运。这是怎样的生命悲感哪!
51、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52、话剧《我这一辈子》根据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讲述了一个旧时代巡警坎坷而艰难的一生遭遇,真切的表现出陈腐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底层小人物无力把握改变自己命运的悲哀。剧中的“我”聪明能干,通晓人情世故,却屡遭生活重创,贫困落魄到“无家可归,没吃没喝,饿着等死”,在悲愤中发出对命运的质问--“我这辈子到底招着谁啦?!”
53、 杨老师,生长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教师职称。自少年插队延安时便利用闲暇之余大量阅读中外经典著作。返京后,凭借优异的语文成绩考取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多所重点中学执教。多年参与中高考阅卷。
54、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现实:一方面,中国传统文明正被西方物质文明所冲击,“龙旗的中国不再神秘,”两种文明激烈地碰撞、冲突,代表“国粹”的“国术”价值跌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方面,文明的更替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和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和权利。门外站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被压迫民族的愚昧麻木与侵略者强大凶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通过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复杂心态的描绘,揭示了两种文化冲突的背景,渗透了作者对传统文明进行的深刻反思。
55、作为演员,方旭还主演了《自古英雄出少年》《怪医文三块》《大清药王》《曹操与蔡文姬》《大宋提刑官》《关中刀客》等多部影视剧,以及《陪我看电视》(赖声川导演)、《老舍五则》(林兆华导演)《北京法源寺》(田沁鑫导演)《收信快乐》等多部话剧。
56、●本宣传资料为邀约邀请,不作为要约或承诺;
57、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58、《猫城记》是老舍所著具有讽喻及科幻色彩的长篇小说。该书采用游记式的结构展开故事,用第一人称写作,以“我”飞离地球开始,以“我”返回地球结束,描述了”我“在猫国经历了一番奇遇。
59、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先后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等长篇小说。
60、在创作上对老舍具有明显影响的是狄更斯、康拉德和赫胥黎。老舍小说接受英国小说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61、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写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62、中国诗词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成员,诗歌作品发表于《当代诗人作品精选》、《中国诗歌大观》、《文学纵横》等书刊杂志。曾获得第七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第六届“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金奖。出版个人诗集《诗路无疆》。
63、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