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内容简介
1、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故事内容简介)。
2、一天,妻子去集市买东西,可儿子也要去,妻子只好哄他,回来杀猪吃,结果妻子不守信用,曾子告诉妻子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儿子才有出息,妻子明白后,便去煮水,月光下,一家人其乐融融。
3、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4、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读书会能开起来,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6、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
7、李长之(1910—1978),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长治、长植,山东利津人,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略稿》《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西洋哲学史》等。(孔子的故事内容简介)。
8、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9、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10、他的教育故事,基本上或者说大部分都来源于《论语》,其他的野史部分,不够权威,许多人也不认可,再说了,野史部分以教育为主题的也不多。
11、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策划实施“隳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但围攻郕邑的攻势功败垂成。
12、68岁时,孔子在弟子们的拥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钱迎孔子回归鲁国。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至此结束。
13、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14、故事感悟: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15、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16、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7、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刻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18、▪音频文字稿为WORD文档,文件名:讲述者+作品名。
19、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20、故事感悟: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1、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22、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23、还有一个不同的,那就是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现在也没有皇帝,只有主席……
24、孔子的落后面主要是他还带有奴隶社会中的等级思想,甚而是氏族社会中所遗留的血统观念、狭隘地域观念,这就是表现在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正名,讲礼,讲君子、小人,讲天,讲命,讲内诸夏而外夷狄(对吴、楚就加以敌视),等等。这里很多东西是陈腐的,孔子在讲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特别流露出留恋一些旧事物的感情。
25、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86
26、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27、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28、 徐千城站起来叽里呱啦一阵子,把李长之介绍了个大概,读书能注意到作者,不容易,确实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