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赏析
1、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2、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3、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4、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5、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名言赏析)。
6、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7、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8、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10、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2、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3、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4、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15、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6、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17、0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9、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20、到31岁的时候,他开始精研佛教,与高僧论佛谈道,深入研究了儒释道学问。
21、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22、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3、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24、苏之昆山有节庵方翁麟者,始为士,业举子,已而弃去,从其妻家朱氏居。朱故业商,其友曰:“子乃去士而从商乎?”
25、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26、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27、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28、我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积极投身公益,尽我所能地去帮扶我们县城各个乡镇的贫困留守儿童,用爱心和陪伴,传递给孩子们温暖和希望。
29、解析:这条开示是讲对境实战的,人必须经得起境界的考验,现在这个时代邪淫泛滥,生活中和网上会有各种诱惑,你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样才能立得住!对境不动心是内在力量的表现,是需要不断修心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毁誉荣辱、各种色情的诱惑皆不稍动其心,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泰然处之,高度稳定、处危不动、处变不乱,每临大事有静气,必须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千魔不改,万魔不退!诱惑再大,你这里都心如止水、视而不见。上网时很容易遭遇诱惑图片,定力差的戒友,他的视线就粘上去了,然后就陷进去了,开始意淫和找黄了。戒色高手看到诱惑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平静得很,在一次次对境实战中,他的定力变得越来越强。之前有的戒友说要看黄来磨练定力,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看黄会导致暗漏,严格来说就算破戒!一位戒友说:“就在第10天早上的时候,欲望非常重,邪念纷飞,怎么断也断不掉,心魔像疯了一样地攻击我,我的脑袋快炸了,最后挣扎了十几分钟,受不了了,最后妥协了,看黄破戒了,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破戒。”一个人破戒可能是遭遇了诱惑,从而起了邪念,也可能是心魔直接入侵,比如一个人独处时,那种邪念就容易冒出来,心魔也会怂恿你去看黄,怂恿你去试,把你拉入怀疑和诽谤。我们必须要学会识破心魔的阴谋诡计,坚定自己的戒色立场,绝不动摇!在实战中感觉自己断念不行,那就要在平时狠下功夫练习断念,断念如断砖,是需要一个练习提高的过程的,看过一位练铁砂掌的师傅,一掌下去五块砖就裂了,人家也是练出来的,每天都在练,那个手掌练得跟熊掌一样,真的下了很大的苦功,最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感觉他断砖像切豆腐一样容易。戒色高手断念轻松而容易,同样也是练出来的啊!不断练习,功力就会逐步深厚起来。断念就是上阵杀敌,断念就是刺刀见红,戒色最根本的就是要赢得断念实战,在对境时一次次磨练,看看自己是否动心了?不动心是最好的,能够做到念起即断也很不错。要立得住,真的很不容易,你的定力必须足够坚固,像金刚山一般坚固,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阳明先生云:“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必须拿出一股狠劲和拼劲,不能坐以待毙,你必须不顾一切地强大起来,唯有强过心魔才能不破戒,否则就无法摆脱被奴役和蹂躏的悲惨命运。狠狠地学,狠狠地练,狠狠打击心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实干、真干、狠干!
30、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31、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32、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33、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34、虽然战果斐然,但王阳明认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35、▲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36、▲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
37、因为他始终有清晰的做人做事原则与底线,所以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也得益于他有长年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读书还是习字都能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则生慧。
38、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39、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40、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个理。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41、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42、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