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经验5条
1、汪精卫就这样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作为至少是二号人物的胡汉民还一直还蒙在鼓里,直到汪精卫当选的消息登报后胡汉民才知道此事,而在汪精卫的政府中,胡汉民“荣幸”地成为了外交部长,这对于胡汉民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2、陈善的“出入法”:“既能够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名人的读书经验5条)。
3、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名人的读书经验5条)。
4、风景描写就这么重要吗?在我看来,风景描写最能体现写作功夫,若把自然风景描写得不落俗套,而且把它与作品的情调、氛围和人物的情境融为一体,这是很难的。
5、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6、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7、所以汪精卫到了广州后就去见了其他的几个大佬,廖仲恺、许崇智还有老蒋这些人,在他当时所见的人当中,最重要的还不是这几个人,而是苏联顾问鲍罗廷。鲍罗廷其实就是斯大林的代表,当时广东革命政府得到了苏联很大的支持,所谓的“出钱、出枪、出人”都要仰仗苏联,通过接触,鲍罗廷基本认可了汪精卫,打算支持汪精卫成为国民党的一把手。对此鲍罗廷私下里也说过,胡汉民不好打交道,但汪精卫却很好打交道。后来这些人就在一起商量好了,直接选举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的一把手。
8、老蒋的举动,就引起了国民党内右派的主意,右派在国民党中其实也有很大的势力,在当时叫“西山会议派”,主要是一些精英人士组成,他们看不惯苏联,一看老蒋跟汪精卫杠上了,便想火上添油一把。于是当时就非常诡异地出现了一个调令,把一艘名叫中山舰的军舰调到了黄埔。那个时候老蒋经常听身边的人说,他的举动让苏联感到不爽,苏联想把他抓到苏联去审判,而当中山舰开到黄埔的时候,老蒋就马上神经紧张了起来,认为要抓他去审判的事是真的了,便一不做二不休,在1926年3月20日发动了军事政变,但老蒋很快发现这是个乌龙,于是很快就撤销了这次军事政变。
9、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
10、25岁才知道读书,自己和两个儿子都是大家!
11、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2、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13、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14、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5、读书欲成名家,最忌读节本、删本书籍。明代士大夫,最好节删古籍,所以其时学术亦萎靡不振;清代朴学所以大放异彩者,全从烦琐中得来也。盖尽无重轻,有用则沙砾尽为至宝。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程才分工,断难一律;虽有通硕,难预定也。且群经为前哲所重。即其无用者,其名物训诂,亦可作读古书之南针。读《礼记》者,继极畏其烦琐,亦宜先行遍读,然后视其兴趣所近,目的所在者,而采择之。采择之法,须就原书标识,非徒全篇,即散句亦宜留意。此读书之法,不独《礼记》然也。
16、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17、曾国藩对左的表现极为不满,告别时想好了一句话准备揶揄他一下,挫挫他的锐气,便站起微微一笑道:“季高,今日一会,我有一联相送。”
18、董桥读书法,则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及斩获。读书在彼,如攻城略地,速战速决,而建设(抽绎、概括)还要超过攻略。推敲其读书法,但见选择高明,如闻金石声,显系注重知识之再生能力;绿意盎然,大有四季常开,花香不败的意蕴。是一种“荡漾着优越感”的读书法。
19、第二位的胡汉民,他在国民党中的资格比汪精卫更老,汪精卫19岁成为秀才,胡汉民22岁就中了举人,从同盟会甚至是最早的革命时期,他就开始追随孙中山,清末时期的一系列起义胡汉民在其中筹款的功劳非常大,后来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胡汉民就是他总统府的秘书长,也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孙中山在1924年北上去北京的时候,在广东要有人看守革命大本营,也就是要有人代行孙中山的职权,而这个人就是胡汉民。这就相当于古代皇帝出去打仗,留下京城负责监国的通常是太子,胡汉民当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就有这么高。
20、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诗人。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21、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22、名师楼是多元的文化艺术场域,集合了美好的希望与乐趣,我们通过传家课堂、创想课堂、少年人文研习、沙龙、读书会、国际游学等展现和诠释传统文化、应用艺术与生活美学。这里是一个提供由心灵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心,一个汇集学术交流、设计创意的跨界交流平台。
23、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24、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25、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
26、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
27、秋高气爽,不如坐下读书。如何在这样的好时光进行高效阅读呢,这9位历史名人的靠谱读书法值得你借鉴!
28、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9、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的效果。《弟子规》中将这种方法概括为“此未终,彼勿起”。
30、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31、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32、▲孙悟空表示,老蒋在日本期间干的活和他当年在天庭当弼马温干的是一样一样的
33、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34、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山沟里小男孩的心,他想,我长大了也要像小种子那样,飞出大山,飞到天涯海角去!有了梦想的小男孩每天放学回家,帮着家里放牛、打猪草、养鸭喂鸡后,会非常自觉地学习,尽可能地去阅读他所能找到的课外书。村里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乡里的初中,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县里的高中,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进了外交部,成了一名外交官。
35、 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36、我曾经创造过一个记录,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我自己一口气写了三大篇作文。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境界、鲁迅的口气和腔调顺着我的笔留在了作文上。当时我不知道叫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知道了,它叫文脉。而我们,就应该多读一些有文脉的书。
37、 阅读笔记方法,有划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写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方法;
38、按道理来说,老蒋发动军事政变,事后应该被处理,这本来是个祸事,却不想因祸得福。这个事情后,苏联顾问鲍罗廷觉得老蒋对军队很有控制力,又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决策,开始看好老蒋。更重要的是当时国民党右派认为没必要跟苏联搞在一起,坚持要把苏联顾问从革命政府中剔除出去,汪精卫又搞不定右派,鲍罗廷就逐渐对汪精卫失去了兴趣。经过这个事情,鲍罗廷转向了老蒋,而且此前一年,老蒋还把儿子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鲍罗廷便认为老蒋是可以团结的。或许你会觉得奇怪,苏联为什么会看上老蒋的呢?其实放在当时也不奇怪,当时的老蒋是以响当当的左派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还赶时髦地读了很多马列著作,怎么看都是个共产主义者。
39、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这句话,我找到了灵感,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罗圈腿的小猎狗》,很受孩子们欢迎。我偷了契诃夫的东西吗?我模仿了契诃夫的东西吗?没有,因为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40、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41、当然并不是所有打精神底子的书都是图画书。所有给予思想、给予人们力量的书就是我说的打精神底子的书,就是向善、向美、向智慧的书。
42、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
43、分项类,有解词、释句法,文章结构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归纳法等;
44、曾国藩便吟道:“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45、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46、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47、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48、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49、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50、△欧仁·鲍狄埃生于一个木箱工匠家庭,自幼失学。由于他为勤奋自学,一生写出大量宣传思想的诗歌,达240篇之多。
51、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52、钱钟书先生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
53、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他的散文文笔缜密细致,娓娓动人;他的新诗纯正清新,直抒胸臆。
54、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55、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名人读书的励志小故事2陈景润认真读书
56、比如我读过契诃夫的一本书。契诃夫生前有一个习惯,就是他突然想到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会马上写到本子上,也许以后就能变成一部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契诃夫去世之后有人把它整理成一本书,就是一些词或短句。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好,如果契诃夫活着的话,也许这句话会写成一本小说,可惜他去世了。
57、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58、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59、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60、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61、陶铸的“细嚼慢咽法”:“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