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1、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2、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3、(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4、D.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
5、(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6、祖逖北伐:中流击水(和祖逖有关的成语还有“闻鸡起舞”)
7、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8、出自: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9、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和楚国的城濮之战。(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10、(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11、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2、(金鼓连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13、赤壁之战:不谋而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VS.曹操)
14、《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15、“XX又XX”式词语:舒适又温暖 尖细又娇嫩 新鲜又爽口 漂亮又大方
16、重点识记:纸上谈兵、用兵如神、兵不厌诈、攻其不备、兵贵神速
17、译文: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18、兵慌马乱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9、(旗开取胜):形容战斗顺利,一出兵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成功。
20、(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21、(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22、(浴血战斗):浴血:浑身都是血。浑身是血还在奋勇战斗。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23、相传,楚将藩党想看看养由基的箭术怎么样,在杨树上高低不等涂三片叶子,分别写上“一”“二”“三”字,又将三支箭写上“一”“二”“三”字,让他在百步外依次射箭。养由基三箭射出,依次而中。“百步穿杨”便由此而来。后人用“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精准,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24、C项:错误。“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初年,前秦统治者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的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故“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25、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
26、(拔刃张弩):刃:指有铎刃的兵器;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拔出刀,张开弓。形容战斗前的紧张气氛。
27、一天一个成语各位亲,我们是不是该修炼一下自己说话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欢的圆滑世故长袖善舞,在古代竟然还是一种美德
28、(强兵猛将):强兵:强大的军队;猛将:威猛的武将。指军队强大而有战斗力。
29、(卷甲韬戈):卷起铠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战斗。
30、(善阵者不战):形容善于指挥布阵作战的人不必同别人战斗。即不战而胜。
31、淮海战役:被陈毅评价为“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
32、有勇无谋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ǒuyǒngwúmóu,意思是只有勇气,没有计谋。形容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只会鲁莽的去做事,从不会投机取巧。
33、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大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34、减灶诱敌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孙膑和魏国庞涓的马陵之战。
35、(硝烟弹雨):形容战场上非常紧张激烈的战斗。
36、出自: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
37、D项:正确。“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时,前秦统治者苻坚亲率大军攻打东晋,先头部队被打败,他趁夜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连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不久,前秦军在淝水决战中被彻底击溃。“草木皆兵”也用来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8、出自《汉书·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带经而锄”的故事遂流传至今。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今山东广饶县乐安街道倪家村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倪宽幼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做佣工为生。倪宽10多岁时,逢灾荒之年,随母亲逃荒到汝南郡细阳县(今太和县)。因交不起学费,倪宽不得不“勤工俭学”,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求得学习机会。他时常被雇为短工,每当下地干活时,总是把《道德经》《论语》《孝经》《五经》等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憩时认真诵读,细心研究。“带经而锄”这一典故,也因此成为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常用成语。
39、归马放牛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40、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41、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42、一天一个成语27——乘风破浪(南北朝)因为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而出名的成语,原来是有雄才大略的古人的一句豪言壮语
43、(成语释义)顺手牵羊是一个汉语成语,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常用到的一计。
44、(焦急)地催促 (高兴)地回答 (一五一十)地说
45、(举例造句) 无论两军对垒,弹雨枪林,而观战之侦探队,须履险如夷,电传消息。 ——贯公《拒约须急设机关日报议》
46、(南征北剿):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47、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48、(静静)地听 (眉开眼笑)地看 (亲亲密密)地说
49、北朝民歌《木兰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0、(深幽)的丛林 (颤动)的笔尖 (细腻)的绒毛
51、释义: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52、(拼音) pào huǒ lián tiān
53、关于“矛”和“盾”的成语故事就说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再来谈谈青铜武器的故事。敬请期待!
54、“AA地”式词语:高高地 矮矮地 深深地 美美地 渐渐地
55、(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56、(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57、(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58、兵贵神速,我们要马上行动,贻误战机就必然失败。
59、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60、(擦拳抹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同“摩拳擦掌”。
61、停止或结束战争。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
62、(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63、(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64、释义: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65、(武艺超群):武艺:武术上的本领。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
66、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67、最终,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发愤读书,孜孜不倦,系统学习了《孙子》《六韬》《左传》《国语》等兵书史书,日积月累,学识逐步渊博起来,才华超过了许多读书人,谋略和指挥才能也日益精进。
68、(砺兵秣马):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69、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70、B项:正确。“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的是: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决战,即巨鹿之战。虽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命士兵把船只弄沉,将锅碗砸碎,以表示义无反顾的必胜决心。
71、(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72、C项:正确。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73、(兵勇将猛):士兵勇敢,将帅勇猛。形容战斗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