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四句诗
1、 一个不知名的三流诗人,写出了千古名句,连纳兰容若都爱不释手
2、诗中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写二人相见情形,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入仕无门,二人相见都如秋日“飘蓬”,坎坷漂泊。到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似乎是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般潜心于炼丹求仙,实际上是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3、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4、说起这首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话说当年王安石曾借鉴前人诗词写下一首集句诗《示元渡》,当时黄庭坚对此嗤之以鼻,甚至讽刺王安石这首诗是“百家衣”,但是后来他就按捺不住,自己学着王安石写下了这首集句词,只能说黄庭坚的性格还真是“别扭”!
5、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6、今天要讲的这首诗,也是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并且自然而然背下来的一首诗,很符合杜甫七律的特点,对仗工整却不见刻意,字句锤炼却一派天然,所以读起来特别的顺畅,在了解了诗意和结构之后,背下来也不容易忘。(杜甫的四句诗)。
7、不管是在李白生前还是死后,诗坛很多诗人都曾作诗来描写李白。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刻画李白的嗜酒如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有杜甫称赞李白的诗才:白也诗无敌!后世赞誉如:“诗中日月酒中仙”、“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等等。甚至现代诗人余光中也曾作诗赞誉: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8、李白的经典诗词,最后两句是“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9、译文: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10、身为凌云木、千里马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发光。
11、远望西郊,自己曾去过的武侯庙和白帝庙,曾经的英雄最终也都是黄土一抔,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人,人的努力,所有的人事都没有意义,都是可笑的。
12、说起诗仙李白,大家肯定都相当熟悉。李白不仅仅是诗中仙,且还是酒中仙,甚至为人性格潇洒不羁,被人称为“谪仙人”。李白的性格颇有些类似于魏晋风流,潇洒洒脱有之,狂傲不羁亦有之。也正因为他这样的性格才使得自己一生难入仕途、唯四方云游的遭遇。
13、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14、杜甫的诗往往最为令人感动,这首诗写得很有趣,也很是深刻,处处充满了讽刺,仅仅是开篇的第一二句,那就是直抒胸臆,“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等人的作品,那都是别具一格,他们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只有那些轻薄之人,才会认为他们的作品空洞无物,只有华丽的外表,只不过是他们没有好好去读,一味地去贬低别人。
15、第三句由现实转入想象,听到战争的消息,民间又是一片哀歌,此起彼伏。夷歌则是当地的民歌,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时代的哀歌与地方的民歌一起入耳,激起了杜甫更深更远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