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案精选7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2 09:20:32 浏览5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2、  《导言》中,马克思批评了德国各个阶级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认为正是这种“利己主义”的狭隘性束缚了各个阶级,使之无法“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无法使自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无法“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当然也就无法对德国现实和法哲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换言之,要实现对德国现实和法哲学的彻底批判,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这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批判应该确立的前提。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提出的“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负面现象的批判,也必须拥有“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才能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才能在运用批判的武器开展斗争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才能在青年一代中间“激起瞬间的狂热”,从而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将这种“瞬间的狂热”,转化为持续批判错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负面现象的持久活力。

3、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第二手稿只有最初保存的四页,无标题;和第三手稿是同一份手稿的两部分,是对第一手稿的补充、深化和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对混淆资本与劳动本质区别的庸俗观点的批判,揭示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分析了私有财产形式的发展,论述了私有财产的运动。

5、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马克思在当时忽略了什么。很显然他忽略了对市民社会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是直接在一开始就对黑格尔的国家理论进行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不过,随后马克思在整个批判里开始不断深入,并且最终意识到市民社会的存在。这时开始发生关于“异化”的第一次论述。而这里谈论的是“市民社会”的异化。我们可以全文摘录下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6、  《导言》运用高超的辩证法提出了两个互相呼应的命题:“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不消灭哲学,就不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7)10前者意在批判“德国实践政治派”虽然要求否定思辨的法哲学,但错误在于只停留于这个要求,而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后者意在批判“德国理论政治派”,认为当时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而忽视了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虽然只是这个世界观念的补充。“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都没有认识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7)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将对哲学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质言之,批判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

7、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8、“人的社会特质”是什么呢?马克思说:“抽象的人只是作为法人即社会团体、家庭等才把自己的人格提高到真正存在的水平。”(2)(P292)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就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也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看做人的本质的实现,看做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末家庭等等就是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2)(P273)

9、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10、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

11、由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批判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大概描述为这样的态度:一方面,马克思对辩证法所宣称的革命性态度以及黑格尔以自由意志立论的立场是抱有赞赏和同情的姿态的,这与他接受甘斯版本的黑格尔法哲学影响以及他在1837年寄给他父亲的信件里面对黑格尔的激赏能够对应起来。另一方面,在《莱茵报》任编辑时期经历的德国官方的种种压迫,以及对议会中阶级对立的认识,使得马克思开始以现实的目光重新批判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最后,便是马克思希望能够将其自身的理论视野带出超越单纯的德国问题的理论范围之外,进入对当代知识的最深刻批判,从而找到克服德国问题乃至欧洲问题的想法,使得其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正如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面说的: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而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对这种国家哲学与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的和最完整的阐述。

12、    关于国家的目的性和必然性,黑格尔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其国家是一种精神,“是受过教养并且正在认识自身和希求自身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国家抽象的现实性和实体性。其“在国家中,一切系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现代国家的本质在于,普遍物是同特殊性的完全自由和社会福利相结合的”。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就是国家的目的,是认识自身和希求自身的精神的国家本性。其国家也是它的现实的领域——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国家按照目的,在概念中将自己划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有限性领域,国家将自己下放到这两个有限性领域,是为了返还于自身,成为自为的。其因为单纯的国家目的和整体的单纯存在只有通过各种被划分的国家权力才能实现出来,因此,国家抽象的现实性或实体性就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它们的最高权力”,由此,黑格尔认为,作为“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的国家既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又是它们的外在必然性。这样,“国家是依照那已被意识到的目的和认识了的基本原理并且是根据那不只是自在的而且是被意识到的规律而行动的”。各种权力关系是国家理念在其发展中产生的结果,国家理念通过将自身划分为各种权力关系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13、(摘 要)《导言》一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批判思想。新形势下,面对激荡的社会思潮、复杂的社会矛盾、悖谬的思想言论,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站在人民的立场,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14、德国人民反对德国制度就需要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批判这种落后的制度,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

15、谢佳萍,系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级本科生。

16、但黑格尔在这里所谈的不是经验的冲突,而是“私人权利和私人福利,即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对国家的关系。这里是指这两个领域本身的本质的关系。

17、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了《批判》的撰写背景:“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三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1)(P31-32)正是那些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摩塞尔农民问题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的难事,促使马克思从“天上”(纯理论批判)回到了“地上”(实际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并由此开始了创立自己新哲学的探索历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这种探索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18、因此,“我们只要经常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也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费尔巴哈的这一唯物主义方法

19、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0、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早在1839年在《哈雷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就标志着他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公开的、彻底的决裂。随后,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特别是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21、得到理解,而是通过参与到理念的运动当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反过来说,我对我自身选择的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表述,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国家被看成是理念的产物,因此,当我们在参加国家事务(无论是通过情势、任性或者本身的使命)时,我的任何选择,都应该被看为是一个超越于我意志之上的理念通过我的看似偶然的决定来理解的。偶然性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性不通过这种偶然性的具体内容通过一个我根本上不能理解的东西去理解,我不能理解自己的理解。而我参与了选择,实际上等于没有参与选择,因为选择被理念所注定。

22、《导言》撰写于1843年10月中旬一12月中旬,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在法国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23、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24、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25、(6)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M).熊伟,译.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

26、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一方面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另一方面却不敢发动革命。这是因为它有两个缺陷把哲学完全看作是精神上的批判忽视群众作用,认为群众只是群氓

27、《导言》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在1842年以前,在大学读书和《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37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1842年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以后,马克思通过为《莱茵报》撰稿以及任该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在此期间,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和物质利益的作用以及社会关系的客观性。1843年夏,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即物质生活关系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尽管此时的批判仍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这一结论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后来唯物史观中“经济结构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但是毕竟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并推动马克思将其视阀由政治、法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马克思后来说,他当时通过对法哲学的研究,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此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在那里他撰写了《导言》,标志着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转变。

28、(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思想政治教育;批判

29、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如果理念变为独立的主体,那么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情势、任性等等”)在这里就会变成和它们自身不同的,非现实的,理念的客观要素。

30、因此,结合现实,马克思逐渐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德国的思想界和自己的思想。

31、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3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就像马克思所说那样,他只是做了一些科学工作,为的是走出史前社会所进行的活动,而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列宁等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情有独钟,而大概同时期的恩格斯的通过《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也对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种批判,他们最后的也都是站在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观点和看法来推导出来的历史必然性。我自己这里需要举一个我自己的理解,也就是:

33、在著作中,马克思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有关国家和法的论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几乎是逐节的批判。在他看来,黑格尔把观念变成独立主体,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这种头足倒置的思辨唯心主义,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在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同时,马克思结合德国和整个西欧的政治状况,揭示了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国家不可能实现人的普遍本质和人民的利益。只有“真正的民主制”才能消除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政治领域同社会领域、国家公民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市民的分离。“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人民绝对有权利为自己制定新的国家制度。这表明他已经接近阐明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同时,马克思在批判中还揭露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是颠倒现实关系,本来是出发点的事实却被神秘地变成观念的产物,即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对象”,而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就在于“使政治制度同抽象观念建立关系,把政治制度列为它的(观念的)发展史的一个环节”。

34、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3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亦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

36、我自己认为,如果我们需要走出这个政治与国家关系的陷阱之中,应当考察一下之后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是这样“当雅典城遭到毁灭时,作为一个雅典人,泰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s),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在另一个土地上建造新的雅典,而这个雅典是全新的。”这里泰米斯托克利斯就是马克思,而雅典就是古典哲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传统遭到了毁坏,马克思则从这里走出试图建立起以古典哲学传统的新哲学,这一点也就是后来反复提及的哲学转变。

37、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力量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无产阶级本身是社会的物质力量,由于社会的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里,理论一经掌握的无产阶级成为剥夺者资本家阶级的强大的对立力量;

38、这样一来,黑格尔似乎解决了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的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是通过权利被国家所承认并且保护而具体表现出来的,而从黑格尔的思路来看,国家的“伦理性”范围本身比这种私人的利益要更加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理解私人利益与私人权利的合法性,但是不能通过私人权利与利益的合法性完全涵盖国家的这种伦理性。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则首先是国家背后的这种“伦常理念”首先先于私人领域发展起来,然后通过个人的意志而扩展到家庭以及市民社会,接着再最后回到自身的完整表达:国家——这是有问题的。外在必然性的这种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因为‘从属性’和‘依存性’是缩小独立的本质并与这种本质相矛盾的外在关系,所以‘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关系是一种‘外在必然性’的关系,即违反事物内在本质的那种必然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理念从“内在目的”里解决了私人领域与国家领域的冲突,但是又通过自己的无限性与私人领域中的有限性的比对,而产生了具体的“外在的冲突”,也就是具体经验内容的规定与调整权力属于国家。换一句话说,即黑格尔虽然通过说明伦理是自由的具体实现而能够包含具体的私人利益与权利并赋予它们内在的合法性,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是逻辑上必然的,因为在这里具体内容通过伦理性获得的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形式的证明,即它是通过不能通过它自身的内容来得到它自己的合法性的伦理来得到自己的合法性的,但这种内容是怎样的,与具体利益以及权利有什么关系,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可以这么说:我知道这种权利是合理的并且是符合伦理的,但是它之所以符合伦理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内容符合伦理——从具体权利与利益的内容与伦理的关系来看它们还是冲突的,因为前者属于经验,是“有限的”——而是因为它们被不是它们本身的东西所解释,这种解释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我也不知道。我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这几种权利以及利益会被选中成为具有“普遍性内涵”的权利以及利益。

39、类宗教(现实近)——类哲学(现实不近,甚至于远离现实)——类政治(现实更丰富但是寓于时间之中,需要历史的人活动),形成了一种正反合的辩证逻辑表征,而这个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一个典型的叙述特征。

40、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无法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同自由也就无法实现。

41、纯粹的逻辑演进之后,理念异化为自然,自然从低级的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又演化出人,人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又要经历艺术、宗教和哲学,最终又达到了绝对理念。

42、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抽出黑格尔本人的一些文本来进行论述。我们可以直接就以《法哲学原理》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进行阐述:凡是有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有理性的。

43、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宣言》正式出版。

44、“(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落在了后面。

45、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46、我们首先必须说明“现实”是什么。在这里,第一个要避免的误解就是“现实”指的是经验事实。这点绝对是黑格尔极力反对的。在其《小逻辑》的导言第6节中,黑格尔很明确地指出了“经验”与“现实”的关系:

47、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4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49、“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思想,理论而已。

50、261节:与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个私权和私人福利领域相反,国家一方面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及其更高的权力(Macht),它们的法规,乃至它们的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强大在于其普遍性的最终目的和个体的特殊利益之统这种统一在于。个体对国家尽了多少义务,在此限度内他就享有多少权利。(155节)

51、2019年9月18日下午三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区涵芬楼大厅,哲学系举办了关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导读活动。此次活动由哲学系学生联合会学术部副部长蔡添阳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蔡剑锋老师主讲。在活动中,蔡剑锋老师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和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并且结合现实案例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深层次解读。

52、现任南通大学江海廉洁学社社团负责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部副部长。获得南通大学2020-2021学年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南通大学“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参与社团、学院团学活动,多次获评“优秀个人”“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53、在民主制中,作为特殊环节的国家就只是特殊环节,而作为普遍物的国家就真的是普遍物,就是说,国家不是某种不同于其他内容的特定的内容。现代的法国人对这点是这样了解的: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国家就消失了。

54、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

55、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56、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

57、那么进一步演绎王炯华的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物质力量,从而用物质力量批判旧世界;李达则继续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使其更具掌握物质力量的威力。

58、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意见。他首先对“外在必然性”提出解读:

59、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60、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61、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指出,人有社会特质,有私人特质,国家职能是人的社会特质的活动和存在方式。但人的社会特质又区别于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本质。“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和个人有联系的(国家只有通过个人才能发生作用),但不是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而是和国家的个人发生联系,它们是和个人的国家特质发生联系的。”黑格尔“忘记了特殊的个体性是人的个体性,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人的职能;他忘记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只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2)(P270)

62、经典导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

63、导读的主体内容由三方面展开,即历史背景、关键词和切身关联,也就是从著作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来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实质都是在讲马克思在创作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转变历程。蔡老师特别强调我们要重视理论与我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切身关联,这个关联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内在动力。以下是这三方面内容的具体展开。

64、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65、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66、马克思在借助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勇敢地闯入了费尔巴哈不敢涉足的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他抓住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从费尔巴哈在黑格尔体系中打开的缺口继续深入,要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观上实现对黑格尔的颠倒。他并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满足于固守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这块地盘,这就使他虽然借助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在对人的理解上却超越了费尔巴哈。

67、1843年3月,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进行历史研究,以解决《莱茵报》时期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之间相互矛盾而产生的“苦恼的疑问”。1843年3月中至9月底,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10月,马克思被迫离开克罗茨纳赫,他来到巴黎这个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并很快和德法两国的工人群众和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之后,他开始考察工人运动,研究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走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便是马克思参加工人运动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首部著作。

68、彻底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把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再次颠倒过来。对马克思写作《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69、反对德国现存制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专制制度使人非人化,而资本主义革命虽然在上层进行了革命,却没有改变尘世间,市民社会依然用私有财产使人与人想对抗,使人非人化,因此对德国制度的反抗,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70、第三部分包括五部分: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71、听“荐”经典|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选读

7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身。”

73、文本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还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条件。

74、第一:论证了“异化劳动”概念,论述了正在行程中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75、前面,存在和实存曾经出现为直接事物的两个形式。存在一般来讲,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直接性,并且是转向对方的过渡。实存是存在和反思的直接统因此实存即是现象,它出于根据,并回到根据。现实事物是上述那种直接统一的设定存在,是达到了自身同一的关系;因此,它得免于过渡,并且在它的表现或外在性即是它的内蕴力;在它的外在性里,它已返回到自己;它的定在只是它自己本身的表现,而非他物的表现。

76、在著作中,马克思将批判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有关国家和法的论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几乎是逐节的批判。在他看来,黑格尔把观念变成独立主体,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这种头足倒置的思辨唯心主义,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在分析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同时,马克思结合德国和整个西欧的政治状况,揭示了个人存在同社会存在的分离,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国家不可能实现人的普遍本质和人民的利益。只有“真正的民主制”才能消除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政治领域同社会领域、国家公民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市民的分离。“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承担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人民绝对有权利为自己制定新的国家制度。这表明他已经接近阐明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同时,马克思在批判中还揭露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是颠倒现实关系,本来是出发点的事实却被神秘地变成观念的产物,即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自己的对象”,而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就在于“使政治制度同抽象观念建立关系,把政治制度列为它的(观念的)发展史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