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图片
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王阳明认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4、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5、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6、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名言图片)。
8、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9、28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0、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季米特洛夫
11、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12、《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14、“省察克治”必须时时去做,事事上也皆可做,能做到主动、自觉地省察、克制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当欲望,就是自我修养。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15、8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廊清。
16、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7、“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8、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9、1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0、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21、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23、知行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5、凡事不可强求,之所以无法获得宁静,是因为我们有时是刻意追求宁静。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宁静。
26、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2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8、典故: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便用这句话回答了他,这句话也成为了代表心学的一句名言。
29、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人生总是直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刘易斯
30、王阳明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所以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人毫无意义可言。
31、10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2、只要有向上向善的进取心就是学习。一直念着过去的事,考虑未来的事,并没有什么用处,只会使自己的向上之心有所懈怠和分散。
33、1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34、王阳明回到老家后,立刻收起了青少年时的精灵鬼怪。开始研习程朱理学,反思自己从南昌回来的收获。说起来命运也是非常的奇妙。王阳明后来平宁王朱宸濠之乱。宁王就是在南昌,而宁王妃就是娄谅的女儿。命运早早的就把他们交织在了一起,这又是另一码事了。说回这头,有一天,王阳明和他一个姓钱的同学一起讨论理学的成圣之道。王阳明说“既然朱夫子说成圣要格物致知,那我们就来格物吧”。既然要格物,就得找个物来格。格什么呢。王阳明家最多的就是竹子,从那爷爷号竹轩公就知道,他家就是竹子窝。然后这位钱同学自告奋勇,说我先来。一头扎进竹林里头,坐在一根竹子面前,瞪大眼睛死死的盯着竹子,锲而不舍的看了三天之后,这位钱同学实在熬不住了,眼前一黑就栽倒在竹林里头。后来他对王阳明说“我是不行了,看来这圣人的办法我这一般人是学不了了,你继续”。王阳明瞥他一眼,想成为圣人怎么能这么没有恒心呢。王阳明攒着一股劲,也坐竹林里头去了。这一坐就是整整七天。把所有的精气神都花在了眼前的竹子上。最后体力透支殆尽,出现幻觉,气血攻心,吐了口血就晕了过去。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
35、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3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37、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3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9、0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40、我们在说王阳明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曾说出人生第一等事就是做圣人,所以这情爱之事,对于他来说不过微末小事耳。这次得遇娄谅。娄谅也不摆谱,很有大师风范,单独接见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和他聊了起来。王阳明垂手请教“怎么样才可以成为圣人”。娄谅用很确定的语气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一听高兴坏了“我就是一个很努力学习的人,我要为万世开太平,我每天都在研读兵法,这是不是就是成圣之路”。娄谅听了后,摇了摇脑袋“大错特错,你这叫外王之路,而内圣才能外王,你不能做到内圣,外王都是虚的”王阳明接着请教“那怎么样才能内圣?”这个时候的王阳明是激动的,他瞪大了双眼,想要得到成为内圣的道路。娄谅也瞪大了双眼,只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朱夫子的名言,即儒家成为内圣的方法“格物致知”。娄谅的这番话让王阳明恍然大悟。
41、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2、二十一期 二十二期 二十三期 二十四期
43、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44、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45、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46、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4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8、不忠、不孝、不慈、不信,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由倨傲不恭造成的。为人不可太过傲气,对不同的人和事物,都要常怀尊重与敬畏感。
4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