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的意思解释(文案精选5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11 09:26:14 浏览59

各得其所的意思解释

1、又,传统说诗有正、变之别,故这一时段的诗便属于正。只是《二南》为正风非常明确,而《雅》、《颂》情况比较复杂,需结合后续时段加以说明。

2、(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4、(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5、(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6、学术聚焦第2期| 刘放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各得其所的意思解释)。

7、(解释)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晓:知道。

8、和谐社会是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的社会。

9、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有所求就是欲望,有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不是德。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

10、《周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11、(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12、(解释)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13、(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4、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各得其所,而应该互相帮助。

15、《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16、公尝论亭林顾氏音学,妙契古先。故略吴氏《叶韵》而载顾氏《诗本音》者,本公素志也。(《诗所》,第131-132页)

17、(关键词):李光地《诗所》诗意诗义宋明理学

18、李光地解诗的总路径仍是由“知人论世”,进而“以意逆志”,即首先对诗三百作的创作时代进行划分,确定诗的语境,然后再解诗。在《诗所序》中,李光地将诗三百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时段是文、武、成、康之世,他讲:

19、我们要团结和照顾到各种社会力量,使大家各得其所,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20、近义词 两全其美 得其所哉 各取所需

21、(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22、郭晓东:因小学之成以进乎大学之始:浅谈朱子之“小学”对于理解其《大学》工夫的意义

23、这些矛盾处理好了,笔画和偏旁就能各得其所,整个字就会成为和谐完整的统一体。

24、(解释)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和:平和,和缓。

25、小李当了演员,小白当了作家,他们都各得其所。

26、何俊:诗意与诗义的各得其所——从李光地《诗所》看宋明理学的终结

27、(《诗所》)大旨不主于训诂名物,而主于推求《诗》意。其推求诗意又主于涵泳文句,得其美刺之旨而止,亦不旁征事迹,必求其人以实之。

28、由此反证,文、武、成、康时期的诗,在空间上也只能是文、武、周公王化所及的核心区域。

29、(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0、领导要善于任用人才,他们应该使每个职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所有人才都能各得其所。

31、(解释)高兴得自己都承受不起,形容非常高兴。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32、(解释)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33、(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4、像《桃夭》这样,将三章的诗意整体作出解释,在《诗所》中可以理解为主要格式,这样能比较好地将诗意作出连贯的解释。但有些诗的意象错综往复,李光地又会逐章解释,使诗意的层次与复杂感充分呈现。请照引《匏有苦叶》四章为例以见之:

35、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各有各的追求,我不嘲笑别人!各得其所。

36、(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37、(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38、班主任很善于发扬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39、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40、(解释)名称或名分与实际相符合。名:名声;副:符合。

41、(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42、秦始立国,则尚威严,重刑杀。如白露之为霜,日出而犹未晞,日高而犹未已也。于是之时,犹有周之遗贤,守先王之道者,如蒹葭之苍然独秉后凋之节。然而非时所尚,则遁世自藏而已。逆其道以求之,不可得见也。顺其道以求之,固未尝不在焉。无如霜露之势日甚,则所谓苍苍者,亦将如彼大运何哉?周之兴也,访道箕子,惇典于殷之献民。及乎幽、厉伤之,老成废弃,故曰:“呜呼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秦之立国,与三代圣王,如阳春祈寒之相反。其后至于尽灭仁义德教,盖所由来者渐矣。是以商鞅、李斯,得售其术,而四皓、两生辈,至汉世犹未敢出也。《易》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然则兹诗之所见者远也。《序》说疑有所受,然蒹葭、白露之说,则非尔。(《诗所》,第212-213页)

43、(解释)全部精力高度集中。神:精神、精力集中;全:整个。

44、第“意思是”,然而前后意思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第“不朽”“有道”更是扯,这一则里没有这个。

45、言世俗之急进而求合也。濡,犹滞也。济水方盈,则当滞其轨而不前矣。雉之雌者,俟雄之雊而求之可也。今也济盈而不知滞其轨,雌雉鷕鸣而先求其牡,可谓犯时而失义矣。飞曰雌雄,走曰牝牡,然可通称。雄狐、牝鸡之类是也。《传》、《笺》说非是。

46、(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47、(解释)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赅:完备,全。

48、兴是传统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质所在,其各种类型在诗三百中获得了集中的呈现。能否在解诗中对兴加以标示,可以说是鉴别对诗三百的理解是否在文学艺术的层面给予理解的标准。朱熹的《诗集传》的贡献不仅在于对汉唐诗经学的突破,而且也在于他在突破的基础上对诗三百作出了文学艺术本体性的解释,其中关于兴的分类研究便是他超迈前人的标志性成就。李光地在《诗所》中虽然没有全面系统地讲各类兴,但他显然充分意识到兴的使用,故而在解释诗意时,对各类兴作有代表性的点示。如释《关雎》首章与次章,便是举飞禽与植物类的起兴:

49、所谓“务绳以理”,便是用宋儒所要彰显的义理去硬生生附在诗上,以之为诗义,而全然不顾诗意。因此,《诗》学的关键必须要兼顾诗意与诗义。只讲诗意不论诗义,失去了诗教的根本功能;反之,则彻底悬置了诗。而要兼顾诗意与诗义,诗义的阐扬又须基于诗意的把握上。李光地要综合宋明理学在《诗》学上的成就,尤其在接受朱熹《诗集传》的基础上,调和朱传与毛序,便要使上述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50、和谐社会是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的社会。

51、(解释)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形容某事或某活动充满了乐趣。穷:穷尽。

52、(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3、(解释)指风雨适合农时。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54、江海广阔而位置低下,河流都流向它们;大国地大物博而谦卑低调,天下都向他聚拢、归顺。所以说大国应该是河流的下游。大国是天下的人与物交汇集中的地方。宁静而无所追求,事物自然来归附。宁静,所以能安居于卑下的地位。牝,是指雌性。雄性躁动不安,贪图欲望的满足,雌性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所以能驾驭雄性。宁静又能处于卑下的地位,所以事物能够归附。

55、(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6、《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