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介
1、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2、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活动,本来就是身患胃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3、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4、有同学回忆那时的朱自清:他是整天埋头苦读,胖胖的,壮壮的,个子不高却很结实,不大喜欢说话。
5、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7、朱自清的创作似乎都很随意,他写作的文风也都偏向于谈话时直抒胸臆、简单明了,就算是小学生也能读懂,但却充满春风拂面般的优美与诗意。(朱自清简介)。
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9、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0、每天晚饭后,父亲总要检查儿子的作业,有时因为不满意,甚至一把火把他的作业烧掉。
11、朱自清早期作品,以擅长写景、抒情见长,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也有些作品着重于社会现状的批评。
12、1936年,朱自清便将中西文善本等贵重书籍和物资早已运出。
13、第一次上讲台时,有时紧张的讲话结巴,竟急的满头大汗。
14、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1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16、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17、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年,
18、70年前,自由主义者朱自清的死成了革命的纪念碑
1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0、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21、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2、 例如叶圣陶说《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这几篇散文“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23、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24、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5、讲台上的朱自清显得有几分木讷,矮胖的身体,配着一件青布大褂,敦实的外表掩藏不住一股土气。
2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7、可他仍然整理《闻一多全集》,编写教科书,备课讲授,演讲呐喊。
28、 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罢,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29、清华这样评价了这位已经故去的教师:“先生是有弱点的,但是却没有污点。
30、甚至直到朱自清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做相关的整理工作,入院前的他还高兴着又搜罗到四篇闻一多作品了。
3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2、后来朱自清病逝,但他却被学生们称为清华永远的中文系主任。
33、一面讲课,一面用手帕擦着额头上、鼻子上面的汗珠。
34、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
35、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36、朱自清任中文系主任长达16年,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形成影响最深的人。
37、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严重胃病逝世,享年50岁。在那个大变革前的至暗时刻,朱自清之死意外地成了一个事件,尤其是他在去世前两个月签署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于时局中形成了极大的象征意义,对他的悼念亦从师生间自发的哀思逐渐转向了对知识分子道路的讨论。这是1948年下半年中国文化景观的一个颇具色彩的部分(钱理群语),朱自清的一生也由此分成了两段:一段是象牙塔、一段是十字街头(许纪霖语),一段是爱平静爱自由的自由主义者、一段是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英雄。
38、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9、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40、甚至在逝世前26天,朱自清还在日记中订了一个阅读计划。
41、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42、1917年,父子俩到达南京浦口火车站后,朱自清在车厢放好了行李,这个时候父亲突然看到对面的月台上有小商贩在卖橘子,于是朱自清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留下一个背影。
43、览胜记游散文。《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
4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45、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了。但要认真培养起来,那却谈何容易!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
46、逝世前半年,常年劳累的朱自清体力衰弱,经常连走一点路都很吃力。但他每天一清早就坐在桌前,读书勤奋不息,工作毫不减轻。
47、《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48、但是却有人说,在堂堂的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
49、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扩展资料朱自清散文的主题表现
50、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51、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52、这一年寒假,朱自华回到扬州,因父母之命和当地一个医生的女儿结婚。
53、1947年1月,全国十个城市50万余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撤出驻华美军,废除《中美商约》。
54、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追悼会上,校长梅贻琦致辞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55、他又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绚丽多彩,情调与音韵和谐。他曾经说过: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一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热爱散文化的诗。因此,在他的散文中,也流露出诗的美感。
56、郭沫若曾在一次讲话里以自己为例说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新人”之间的差别,他认为自己的头脑就像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箱包,上面贴满各个码头的标签,以此为喻来视作旧知识分子的弱点。(邵燕祥《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经过延安整风的锻炼并以马列原著武装头脑的新知识分子,自然再无这种顾虑。而朱自清与闻一多的形象也在1949年以后迅速暗淡,为另一批新的典型与模范取代。
57、料理完祖母丧事,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也要到南京谋事。
58、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59、朱自清不仅赞同文理会通、新旧汇通,还提出了中外会同,所以清华中文系规定:学生必修第二外国语,必须要学一门欧美文学史,由西方文学系教授专授。
60、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61、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
62、他一生践行自己在《论气节》中所指的“敢作敢为”与“有所不为”。
63、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6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65、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朱自清20岁,刚刚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
66、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67、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68、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69、如今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中文教学有一门重要的课程《现代文学史》,正是由朱自清当年教学发端。
70、熟练之后的朱自清虽然说一口扬州话,不太好懂,但极为认真,一上台就是滔滔不绝,唯恐荒废了时间。
71、“厅上只剩下几幅字画和一张竹帘,原来摆在案上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以及挂在璧上的郑板桥手迹等都已经送进了当铺。”
7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
73、政府仅在北平就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对此深恶痛绝,在抗议宣言上签了名。
74、 1916年夏,朱自清毕业于江苏省立八中,秋天考人北京大学文预科。当时学制预科两年,他感到父亲持家不易,为了分担家庭责任,改名自清,字佩弦,以同等学力于1917年秋,考入北大哲学系一年级。大学期间,朱自清开始写诗,并加入新潮社,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一员。1920年5月,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获文学士学位。小由。街文帕分好热思则注免质,电低的面8朱自清在北大毕业后,回到南方,在江、浙几所中学任教。
75、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76、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