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籍阅读顺序(文案精选5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08 10:43:29 浏览59

哲学书籍阅读顺序

1、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拓展,问:书应该怎么读?于是就可以分出两个层次:第一是读会;第二是会读。就第一个层次而言,乃是读书的基本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读懂”。读懂的最直接要求和表现是基本理解作者的意思。这是读任何书都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即读会了。会读呢?在第一个层次上更进一步,即不仅读懂了,而且掌握了技巧,这一技巧不仅可以推广到之后的阅读经验当中,而且甚至可能在阅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凡是在单纯理解书籍的意思之外,且具有一定推广性的能力都可以说成是会读。读会书的人与会读书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

2、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哲学书籍阅读顺序)。

3、他们可能想要阅读联邦公报,却没有事前先看过联邦条例和美国宪法。或是他们读了这些书,却没有看看孟德斯鸿的《论法的精神》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4、惟我论是霸道的、吞噬的,但惟我论同时也有一种天真无邪,它是典型的幼年期思维方式,把自身和整个世界重叠一起,完全等同为一。

5、“不说人话”的专业词汇,晦涩的长篇大论,记不住名字的哲学家……仿佛哲学生来就是为了难为我们。

6、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7、少掉了道德羁绊的犹豫,使他们行动自由,很容易爆发出强大无匹的冲决力道,因此我们通常会在历史开创性的巨大人物身上发现如此特质。

8、这篇文章始于我和醒来编辑卢易的一次对话。他叫我给他开一个书单,我介绍了几本关于人工智能和具身认知的书,并详细告诉他该以什么顺序读、怎么读。他觉得受益很多。恰好到了要给醒来供稿的日子,卢易就说,你干脆写一篇“如何读书”吧。我说好,就写“如何读哲学书”,因为闲书、工具书不需要教,喜欢读就去读就是了。

9、格兰特《失踪的孩子》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理想的培养、逻辑的思维、高雅的阅读,也许并不能让别人爱你,但却能让你坦然接受不被爱。”

10、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如果你先读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会帮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

11、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12、很长时间中(至今依然),我们眼中的书籍世界只有一堆伟大的“一书作家”。

13、对立统一告诉人们,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没有绝对的纯,只有在不停地变化运动之中,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和静止相对而言,并且互以对方为前提而相对立,并在互以对方转化。无是何知非,无非当然也就没有是,毛主席把对立统一叫一分为是更通俗的解释。

14、(哲学随笔)基于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或经典文献解读的短论

15、这样的读者在最后终于能对一本书提出回应,对于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16、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

17、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在哲学课上,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傅佩荣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他开设的这门《哲学与人生》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

18、市面上许多教程都遵循这样的商品逻辑:在教你英语之前,先论证一通“学英语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如果要我像他们一样,论证读哲学的有用性和必要性,我做不到。所以这也不是一篇教程,只能算是我个人经验的分享,顺便去除一些错误的观念,如果运气好的话,应该能说服你放弃对哲学的兴趣了。

19、汉弗莱•阿普尔比(HumphreyAppleby):(……)一切都与其他一切相连。谁说的?

20、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是:第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第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21、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22、这是一部系统讲解西方哲学史的大学教材。与国内现有的同类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章与章之间的承启转化都表现出一种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严谨,资料丰富翔实,文字顺达优美,融深邃的思辨和广博的知识于一体,是引导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探究西方哲学堂奥的难得向导,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学生及广大社会读者学习使用。

23、我们诚实地说,这并不是一场赢面多大的搏斗,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成功其实也只是程度和比例的问题而已。

24、等你读完这本书,说不定就可以给出自己的解答。

25、16两句:描述《水浒传》与哲学思想的关系。

26、哲学活动是一个小的学术圈子内部的对话史。如果不是要成为一个哲学家的话,听懂这场对话对我们有何益处呢?哲学和其他的小圈子内部的对话,比如数学,有什么区别?

27、哲学家彼此意见往往不合这一点,不应该是你的困扰。这有两个原因。

28、总之,阅读哲学著作的基本原理,一定要防止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而是要“必求甚解”。而且这还只是“读会”,读懂而已。而想要达到“会读”,还需要更大的功夫。通过平常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渐渐地会熟能生巧,这是必然的。但哲学除了以上那些特征以外,也常常具有一种“私人性”,我们通常所说的:“怎样的人就做怎样的哲学”,这句话放在写作风格上来说指的就是:哲学家虽然普遍遵循哲学的某些共性,但也具有自己的行文个性。很显然,我们不能以阅读柏拉图的方式来阅读康德,也不能以阅读康德的方式来阅读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等等。从阅读方法上说,遵循通常阅读哲学著作的习惯能解决大部分“读会”的难题。而要达到“会读”不仅在于对普遍方法的掌握,更在于对特殊情况的掌握。而这些特殊情况,据我所知,在西方哲学著作里,不是一个哲学家有逻辑而另一个不讲逻辑了,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制定逻辑。比如形式逻辑之外,还有辩证逻辑,甚至反逻辑,而后者自身也有其逻辑。总之,哲学是不可能没有逻辑的,当在不同哲学家之间做切换时,往往是整个逻辑、整个话语系统的切换,尤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哲”。这完全是因为,就哲学本身的原则性而言,如果哲学家与哲学家之间显示出不同,从根本上就需要是也必然是原则性的不同。这就使得读者在面对不同哲学家之时不仅要做特殊处理,甚至要完全“换个脑子”。

29、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泉源。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

30、日本媒体《朝日新闻》也评价道:"这本书既不像词典那般厚重,又不像图解那样随意。无论是上课、工作、谈判还是约会,都能派上用场!"

31、我们希望你不要弄错了,以为所谓评论就是要不同意对方的说法。这是非常普遍的误解。同意对方说法,与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作判断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

32、所以,如果有一本能理清头绪,有趣好读的哲学读物,该有多好!

33、首先阅读的五本书是:柏拉图《申辩篇/克里同篇》、洛克《政府论·下篇》、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密尔《论自由》,这五本书都非常薄,而且文笔都不错,比较有可读性,如果这五本都看不下去么,别的也就算了。

34、《哲学的故事》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35、哲学的责任,就是不让人类犯方法性的错误而避免科学艺术步入研究和创造之歧途。

36、有些哲学家的话写得浅白,貌似能看懂,但浅白只意味着它容易被一般人误解。尼采的“超人哲学”让你联想到那个穿着红裤衩在天上飞的超级英雄(那么尼采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超人?我们要超越自己?我们要克服欲望?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这表示尼采容易理解吗?显然不是,只是超人这个词恰好让你舒适地想到别的东西而已。

37、困惑和无知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东西。无知是一种没问题存在、因此思维亦无从发动的茫然蒙昧状态,是全然静止的。

38、我想,哲学对于门外汉的价值就来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你对世界,对自己的人生的所有思考,都曾经被人思考过。你所有洗澡的时候冒出来的想法,沾沾自喜的创见,在书上看到了不起的道理,每一个念头,都不新鲜。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某个想法竟然是新鲜的,那只说明你学得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39、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

40、然而,学识比较高的人,有权指正比较无知的人所犯的错误。这种不同意见所造成的争论也是可以更正的。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41、甚至对先辈的批评,本身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理论。比如,拉康就是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激烈改造中建立起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学。你可以把哲学著作理解为是一个哲学家在哲学大群里说了一句,“关于刚才那个群友的说法,我想补充几句……”这时候,你就要回去翻聊天记录,看看刚才那个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42、虽然实用的书都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但是滔滔雄辩又忠告勉励的书却不见得都实用。

43、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

44、当我们声称我们没时间阅读,其实我们真正讲的是,我们认为有这个事那个事远比拿一本书看要急迫要重要,我们于是没那个时间留给阅读这件事。

45、它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滋养出“有趣的灵魂”;它也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逃离“乌合之众”的精神守卫。

46、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47、书虽然很薄,但阅读的厚度由你掌握。例如每一章节抛出的问题中,你是否能停下来结合生活实际先思考自己的答案,心中有解后再去阅读,在权衡对比之下去汲取书中的营养,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48、它飞蛾扑火般生来就是要问问题的,冲突理论的大将达兰道夫坚持每一部著作皆应存在“问题意识”。当然也有些书从头到尾不存在问题,这我们通常称之为呻吟。

49、推理小说家加德纳的说法是,“巨人和小男孩的混合体”,当然,这原本是用来形容他笔下的律师神探佩瑞·梅森。

50、如果突然遇到什么不懂的哲学问题,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快速轻松解决。

51、除了生动好玩,这本书还兼有“辞典”的功能,只要掌握使用方法,便可以“玩转”哲学世界。

52、185的谐音,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的生日。

53、对想要进一步了解哲学的“高阶学员”来说,可谓是宝贵的阅读书目了。

54、受教的美德—这是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受到误解的美德。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

55、而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哲学里找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