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1、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2、苏格拉底在谈话时常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以独特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实则体现了人文精神,即一切都经自己思考。他要求他的对手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个概括性说明和总体性定义。当他得到这类定义或说法时,他会进一步问更多的问题,以显示这个定义可能有的弱点。
4、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谈话方式。第一步的“反讽”,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或漏洞,迫使对方承认对所谈论的主题一无所知。
5、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
6、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提问法”,它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7、苏格拉底把这套方法比作“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
8、强调学员思考力的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
9、尤其是刚刚考过教师资格证的朋友们,他的“产婆术”可是笔试必背知识点,陈述该教育理论的这句“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是苏格拉底传世最广的名言之一。
10、是由于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虽然她年老不能生育,却能帮助别人接生孩子。正如他认为自己虽然无知,但是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一样,不论是生孩子还是帮助他人获得知识,都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11、 苏(苏格拉底):虚伪应放在那一边。
12、助产,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充当智慧的“产婆”,以暗示性的语言和作相关示例的方式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和获得知。
13、它被称为最早意义上的“发现法”。苏格拉底在谈话时常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
14、至此,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罪名是:对地上及天上的现象作无益的研究;将弱的论点变强,以此教导他人;使青年堕落;不信本城所信的神而信其他的神祗。这当然是欲加之罪,当时的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智术师都在宣扬新潮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不敬神”的人比比皆是,只有苏格拉底被控告了。
15、当时雅典动荡不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给了斯巴达,斯巴达在雅典建立了傀儡政权,称作“三十僭主”。三十僭主在八个月的统治时期对雅典民主派进行了屠杀,这就导致雅典民主派重新掌握政权后,雅典人就开始清算之前争辩和战争时期的问题分子。
16、产婆术(artofmidwifery),亦译“接生术”、“助产术”,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却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毋亲费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给人接生一样。
17、据传苏格拉底的老婆赞西佩十分泼辣,经常一言不合就对苏格拉底拳打脚踢。有一次苏格拉底回到家,赞西佩因为一点琐事絮絮叨叨,甚至还大发雷霆,故意找茬。而苏格拉底则一言不发地抽着烟,结果老婆一盆冷水泼下来,瞬间把苏格拉底浇成了一只落汤鸡。
18、 苏:那么当战争处于失利而又无援的时候,将领发觉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了士气。这种欺骗行为应当放在那一边呢?
19、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好吃,哄他吃了,他的病因而好了,这能算欺骗吗?
20、“产婆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著作,有关他的教育案例可从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大量获得,在此不列举具体的例子),主要是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进行主题讨论,甚至辩论。老师不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不断提问,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反思,从而得到结论,这种方法也是我们平时说的Facilitationskill。在企业培训中,我们更多是一个Facilitator的角色;在员工绩效辅导中,我们更多是一个Coach的角色。
21、按照当时的法律,苏格拉底也可以交罚款来抵罪。苏格拉底虽然没钱,但他的朋友和学生中不乏大款,他们也都愿意替他掏钱。
22、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
23、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24、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25、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就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26、“讥讽”,是指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27、“助产术”,是指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28、我一直将哲学视为系统知识,这类知识是我们穷极一生也可能是只触及皮毛。前几天有个人在网上说:“老师你不要跟我讲什么引导,我要的是你直接给我答案,你总是反问我,我觉得没什么卵用。”
29、by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
30、从这个意义上说,“助产术”是最早的“发现法”。
31、 苏格拉底称这种方法是“产婆术”,因为他的母亲是个接生婆,而他认为教师应像接生婆一样,帮助学生自己产生知识。
32、(2)运用问答法的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和谈话计划;②善于提问和启发诱导;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要做好归纳和点评。
33、“产婆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