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意思
1、除了高山流水遇知音,中国古代还有许多与古琴有关的历史故事——
2、课程内容:《颤音、滑音》《忆江南》《阳关三叠》《步步生莲》
3、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乎存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
4、示例: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5、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
6、难寻高山流水,千古知音,只求心烦了有人倾诉,迷茫时有人指点前行的路。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7、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关于钟子期与伯牙的记录,除了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外,还有另外两则故事。其一就是前文提及的伯牙投名师成连习练古琴技艺,数年后深谙诸般演奏技艺的故事;其二是《吕氏春秋·精通》中所载“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的故事:
8、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高山流水造句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9、她茑语呖呖,像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2历史记载
10、淮北著名文化学者、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傅瑛指出,“有关《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篇,也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也许有人会说,伯牙与子期的相知相遇不是在湖北么?现在,汉阳月湖畔不是还有子期墓、知音亭和琴台等古迹?但那只是一家之言”,并且非常遗憾地说:
11、示例:他的作品虽然动听,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12、我们知道,弹琴要对知音,否则就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林黛玉所言,“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由于琴乐为二度创作,因此“需要弹奏者首先静心理解琴谱的情感内涵,然后借助左右手指的弹奏技巧,潜心静气地实现艺术上的移情,才能感染听琴者。听琴者一方如果能够充分领悟弹奏者的琴意,实现艺术上的‘想象同情’,则可给予弹奏者最大的价值肯定和精神抚慰,从而被视为知音”。在“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中,身份低微的樵夫钟子期从伯牙的琴音中听出“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因而被伯牙视为知音,于是子期死后,伯牙为其摔碎瑶琴,不再为任何人弹奏,不就是为“琴为知音者奏,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吗?可见“高山”“流水”不仅是古琴曲的名称,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13、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14、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5、(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6、 高山流水的意思是指琴声有时像高山,有时又像流水,形容乐曲的高压精妙,后来又有人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或者是知己。
17、现在的问题是,伯牙和钟子期究竟是什么时候人呢?学术界“有伯牙、钟子期为春秋时人及战国时人两说。持春秋说者,如《汉阳古琴台与知音文化》持此说,认为知音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0年周定王时。不过,历史上早有学者认为伯牙和钟子期为战国时人,如清代毕沅在《伯牙事考》中具体指出伯牙、钟子期为战国‘楚怀王、顷襄王时人’,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主要依据是,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克楚郢都,钟子期自楚国奔秦,由此推知伯牙、钟子期皆战国时人。二说都有一定依据,但均缺乏更多实证,两者相较,后者较为可信”。
18、《关山月》《湘妃泪》《南派的颤滑方法以及传统乐曲中的夹弹法》
19、这位钢琴家演奏的乐曲,有如高山流水,听得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