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语录及翻译
1、不要去和井中之蛙讨论大海,井中之蛙生活在井底这样狭小的空间,不会明白大海的浩瀚;
2、·言必信,行必果。(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结果。
3、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4、《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曾三顾茅庐,正是他三顾的态度让诸葛亮看到了他的真诚,帮助他做出统一全国的宏伟蓝图。(庄子语录及翻译)。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烦恼忧愁。
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7、·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
8、得道者我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庄子语录及翻译)。
10、译文: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支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11、馮學成先生1949年出生成都,20歲在四川江油當知青的時候認識了著名的禪師和武術家海燈法師,並經其舉薦參學于本光法師。後來更師從於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佛源老和尚等佛門大德,並在2001年得到當代雲門宗碩德佛源老和尚印可,成為雲門宗十四代法脈傳人。2000年以後,先生更以《雲門宗史話》和《趙州禪師語錄壁觀》這兩部巨著的問世,體現出其獨步於禪海之識見。近四十多年來,先生于眾多高明中殷勤參叩,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從此意氣風發,自在出入於儒學的正大、佛學的精微和道學的幽玄間。
12、善人说:怒恨怨恼烦,人生五毒丸,吃半丸就生病,吃一丸就要命。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安顿父母的方法。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5、·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16、道虽然只是抽象的存在,但是却“有情有信”,是真实的存在,虽然“无为无形”,可是为天地万物的创生,为鬼神上帝的创生。道是无所不在,普遍而周全,天地万物都是只得到道的一偏。
17、·君子周急不济富。(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君子周济急需,而不给富人添富。
18、翻译: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赏析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19、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
20、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21、养气亦养神,养神亦养气,两者相互相成,无法分割。养神之道在于恬淡虚无,在于纯粹没有杂念,在于清静专一。庄子修道的观点是心灵之道的修行,本来就注重思想自由的他,总是充分地养精蓄锐,精神抖数,更好地养气养神。
22、·未知生,焉知死?(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译文)活着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23、·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出处)《列子·天瑞第一》(译文)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反对了。
24、(年谱与语录)先生23岁在外佣工,时时惦念双亲,事事谨慎,恐致双亲忧心(23岁)
25、阅读课名师倾情力荐,献给孩子和父母的“6+1"书单
26、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27、养气与养神的忘我、入定、心静、真人的几种自我修行的境界,从而有着身体轻松,心灵舒展的美妙之感。以自我本性去执着追求,站得高,望得远,放眼世界,心宽天地广。
28、莊子把寓言、重言、卮言交相發揮,第一方面,用卮言融入我們的生活;第二方面,用寓言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協力廠商面,用重言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所以,莊子對這“三言”的靈活運用,使我們的思想、生活、境界都有所提升。這三種語言方式昇華以後,就是佛教裡面經常說的“語言三昧”。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0、·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君子可以献身,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糊里糊涂地被愚弄。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32、·吾道一以贯之。(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3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4、·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孔子自我评价)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虑,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7、·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奢侈了就会傲慢无礼,节俭了就会显得寒酸。与其傲慢无礼,我宁可寒酸。
38、翟林奈(LionelGiles,1875—1958),英国近代知名汉学家、翻译家,开启了英国专业汉学发展的新时代。1900年,翟林奈调入大英博物馆工作,担任东方书刊与手稿部助理馆长一职。他潜心研究汉学,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为汉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博古通今,熟知中国文献,广览欧洲多语种著作。他不仅翻译了中国哲学、军事、诗歌、历史、文学等典籍,还从事汉文本写本编目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参与当时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主要译著有《老子语录》《庄子哲学选读》《孔子语录》《孙子兵法》《列子中的道教教义》《孟子》《秦妇吟》《敦煌六百年》《中国列仙传》等。
3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41、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考虑到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考虑到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大粮仓之中吗。
42、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43、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量力而为,是顺应自然,法天而行,才不会枉费心机,自取烦恼,而不能放达自由,逍遥自在。
44、解读: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算不如天断,人再怎么算计,总有失算的时候!不要有算计,才是最好的算计。人生以真为贵,以自然为贵,人一有了作为,就失真,失去自然。
45、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46、当孩子用哭闹要挟你,你的这个举动,影响孩子的一生
47、·小不忍则乱大谋。(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划。
48、待人真诚,别人自然也会真诚待你,只有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表里如一的人,才更有机会打动别人。
49、(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17YJC740119)阶段性成果)
50、·朝闻道,夕死可矣。(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5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君子与人和谐,但不一定要求观点相同;小人追求观点相同,但不一定和谐。
5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啊。
5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