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介绍(文案精选54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05 10:58:17 浏览59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1、1935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看看序、前言、后语、目次,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在今天,出版物剧增,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获得有关新信息。

2、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3、其实,古代读书人大部分都有做批注的习惯,比如金圣叹的批注就很有名,但,最有名的当属脂砚斋重评红楼梦,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在红学界很有名,其实就是脂砚斋读《红楼梦》的时候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上去。后来这些批注成为了研究红楼梦的重要材料。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做批注的好习惯,《伦理学原理》这本教材一共10万字,毛泽东在上面做的批注有多少字呢?12000多字。这本书现在还在北京保存着。当年毛泽东参加革命,家族里面的人为了避免麻烦,就将他所有的书籍都烧毁了,这本《伦理学原理》因为被同学借走了,才侥幸躲过一劫。

4、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炒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他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5、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7、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8、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9、曾国藩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拜唐鉴为师,学到了一种读书方法:读书要专攻一种经(经史子集之经)书,一经若通,那么其它各种经书就可以触类旁通。如果急于求成,想一下子把全部经书都弄通,那就会连一种经书也弄不通。比如读韩退之,把他的所有书读完以后,再读其他人的。在很大程度上,曾国藩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一通百通”的精读方法。

10、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11、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写下自己有关书中观点相关的经历,成功的失败的都可以。

12、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13、如果发起几次冲锋发现敌人太顽强,就放弃了。那么,不管前面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战术目标没有实现,这就是失败的。1939年,毛泽东参加中央干部学习运动动员大会,大家注意,1939年,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毛泽东依然很重视革命队伍的学习,有些将领甚至是正在前线打仗,突然接到通知回来学习。

14、柳公权一听,小脸涨得通红:“不可能,不会有人比我写得更好了,更何况是用脚!”

15、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16、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曾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结集有《章氏丛书》。

17、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18、周振甫,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他读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著作常常采用的方法便是诵读。和我们小时候简单的背书不同,诵读更加强调对一篇文章语言风格的细细品味,在抑扬顿挫间感受作者笔下文字的别样魅力。通过诵读的读书方法,等到自已写作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会习惯性地采取类似的语言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当然,想要写出更好的文章,还是得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风。

19、由于马克思早年爱好文学,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并曾做过当诗人的梦。因而,每当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书籍里徜徉过久而需要休息时,他便捧起一本诗集,或者是一部小说,走进另一世界,并以此来调剂和舒缓自己疲劳而又绷紧的大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歌德不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而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

21、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22、朱光潜读书不打“消耗战”,不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脚,而是读一部是一部,口诵心记,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23、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最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叶剑英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去抗日大学做演讲,他说,我觉得“攻书”这个说法很好。这个“攻”字大有道理,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

24、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采用“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25、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26、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学者在历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或是言语非凡,妙语连珠,或是笔锋犀利,字字珠玑,这些品质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和使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28、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29、校长摸摸高士其的头,表扬他是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

30、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31、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32、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33、高尔基由于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人们人为不宜读的书。

34、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己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实践和运用不仅能加强记忆,而且也能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35、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36、毛泽东小的时候,他父亲不让他读书学习,后来经过艰难的斗争,他17岁才去东山小学上小学。因为年龄比较大,再加上他爱读书,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很快就去长沙上中学。上中学的时候,他经常看报纸,当看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时,他和别的同学一样激动,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会思考中国将何去何从,而且,他不仅是思考,还认真地写出了一篇政论。

37、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读书法。“八贤”即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读书时不断地向八贤求教,会变得更聪明。告诉我们读书必须勤于提问,多侧面提问,深层次提问。

38、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39、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

40、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6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41、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42、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43、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44、四遍八步”读书法是通过跳读、速读、细读、精读几个步骤,读懂一篇文章的读书方法。它的过程是第一遍跳读,要求完成第一步任务记梗概、第二步记住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45、为什么呢?除了毛泽东过人的军事天赋外,还和他在军事方面的阅读和实践分不开。长征中,毛泽东通过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等战役的成功指挥,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仍然有人说他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就是缺乏军事理论素养的意思。

46、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47、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48、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49、(2)著行察习。即应该明白自己学习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习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平庸的读书人。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11“八面受敌”是一种抓住一个中心、集中精力只解决一个问题的读书方法。发明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

50、阅读方法是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有不同类别和层次。

51、谢觉哉的“挤钻法”:“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52、虽然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能力很高超,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他的理论修养还不够,所以很多人指责他是“狭隘经验论”。毛泽东也很着急,想尽快甩掉这个帽子,后来毛泽东和其他同志谈读书的意义时,还说:我不读书不行呀,人家说我是狭隘经验论。长征途中不方便读书,到达延安后,他第一时间找人去帮忙买军事书籍,而且强调要买战略层面的书籍。其实,毛泽东不仅仅是想甩掉一个帽子,更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推进的速度太快,他所面对的都是新情况新问题,仅仅靠过去的经验是不够的,所以,他读军事书籍也有客观上的必要性。

53、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总结了“储存—比较—批判”三部曲的读书方法,即:“广泛阅读书籍”,完全接受书中的观点,目的是为了积累起丰富的知识;进行回顾对比,加以认真的比较,分析判断每一个问题;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