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想
1、第哈姆雷特的复仇、分化与重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表层在于以感性形象传达某种情思、情趣并引人共鸣,而深层则与批判、分化与重整密切相关——通过分化,批判自我与现实中的一切丑恶,重建一个新世界。由于现实中的人性与人世永远有种种缺憾,这就注定了艺术家的“复仇”“批判”与“重整”永无止歇之日。以此观之,哈姆雷特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家的一生;哈姆雷特的命运,也正是几乎所有艺术家的命运。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从事的正是哈姆雷特所献身的那种精神事业——向现实与自我中的丑恶复仇,重整一个美丽的精神王国。莎士比亚抓住了艺术家最本质的这一面,塑造出一个典型(或作为原型)的艺术家形象,让他活在千千万万人的生命里。每一个有理想、有热血的人,在其生命的某段时间都可能觉得自己就是哈姆雷特,或跟哈姆雷特有相通之处。哈姆雷特以其自否证其自由,以其复仇与重整而成其为艺术家,由此这个自由艺术家的形象直通艺术本质,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2、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想)。
3、Ilovetohearherspeak,yetwellIknow
4、我已年至所以每晚一般要醒来两次,第一次在两点和四点之间,然后接着睡一两个小时,几个小时之后再次醒来。我已经不再梦见过去了,过去已经变成一个我不再寻访的陌生国度,取代它的是跟当前隐约相似的坏梦。对现在的我来说,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是最不可信的。我认为乔伊斯想要说服我们:我们在梦境中汇合成一个大一统的骑兵队,但乔伊斯的神话体系和弗洛伊德的神话体系有种奇怪的重合,两者都取材于莎士比亚。我们无异于构成梦境的材料,我们短暂的世间生命终于永远的沉睡。莎士比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重生:肯定和否定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概念。乔伊斯的梦者壹耳微蚵是对一个重生神话的戏仿,但他并不是乔伊斯,而《尤利西斯》中的史蒂芬和布鲁姆合起来就勾勒出了艺术家成为一个成熟男人后的样子。尽管如此,乔伊斯还是一个赫尔墨斯神智学信徒——就和诺兰人布鲁诺 一样,在神秘学方面兴许比叶芝更为虔诚,当然叶芝经常假装怀疑的精神。霍德加特很严肃地对待《守灵夜》中芜杂的玄学传统,作为他的学生(他是我在剑桥潘布洛克学院时候的导师),我也是如此。有一些批评家,尤其是才华横溢的A.D.纳塔尔,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发现了诺斯替主义,对马洛、弥尔顿和布莱克也作出了同样的结论。我本人就是一个顽固的诺斯替主义者,所以不好相信自己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只好欢快地随大流了,尤其是听从《守灵夜》的指示。
5、乔伊斯之所以这样普及,部分是因为他展现弗洛伊德所说的“家族罗曼司”的能力很强,在这一点上他和莎士比亚相似。经常有人指出《守灵夜》中壹耳微蚵对女儿伊莎贝尔难以抑制的强烈欲望,以此把这本书从神话阐释中释放出来。弗洛伊德对《李尔王》的阐释早于乔伊斯,却与乔伊斯的理解暗合,不过这种解释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无关,只是反映了弗洛伊德自己不敢正视的对他女儿安娜的情愫而已。
6、“整个宇宙”,这是个多么雄心勃勃的词。莎士比亚的作品当然是浩瀚的。他的剧本里不仅有政治与历史,还有自然科学(统计显示,他描写了超过200种植物和130种动物),涉猎过服装、烹饪,研究过占星术、炼丹术以及军事战略战术。但这些知识不能确保他不会过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人:他刻画了英国人、欧洲人和美洲人,塑造了丰富和普遍性的人,创造了诸多各异的人性和人格,洞察了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思考了人生的真谛。某种意义上,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正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或者说,“是这些形象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也在于其陌生性(strangeness)。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初次阅读他,都会感到是在接触一个陌生人,产生一种“怪异的惊讶,而不是种种期望的满足”。阅读莎士比亚的体验,在任何国家与任何时代都是新鲜的。他的天赋,体现在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极少有人能够像他的作品那样,提供着终极意义上的戏剧原型。
7、我国传统学习写字的方法是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名为“描红”,虽受拘束,也有些枯燥,但却是初学写字最好的训练方法之它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掌握最基本的习字规律。中国戏曲的传承方式也是口传心授式的“描红”,学生自幼开蒙,师傅(教师)教授技艺不需要学生问“为什么?”只需要学生一招一式地模仿,完整准确地继承传统技艺。若干年寒窗“坐科”之后,学生就会在脑子里形成戏曲表演程式的记忆,并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举一反受用一生。
8、Coralisfarmoreredthanherlips’red;
9、其揭露极为深刻、其文笔极为生动、其感情极为深刻、其语言极为锋利,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高度艺术化的反映。
10、精选莎翁最有代表性的五部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五部悲剧《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皮面精装,还有彩色插图哦。
11、莎士比亚在这两人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印痕,在乔伊斯作品中体现得更广泛。福楼拜也是两人共同的前辈,不过但丁对乔伊斯更为重要。普鲁斯特是讽刺性嫉妒的幽默大师,而莎士比亚是这方面的悲剧讽喻家。乔伊斯《尤利西斯》中的波尔迪逃脱了被情欲嫉妒毁灭的命运;这个好人的好奇心是很人性的,不可能沦入地狱般的深渊。
12、Andinsomeperfumesistheremoredelight
13、在我国的戏剧创作中,尤其在所谓“主旋律”主导的戏剧创作中,写实原则和创造生活幻觉成为主导性的美学原则,甚至像戏曲那样充满写意和虚拟美学原则的艺术,同样也受到写实原则的影响,舞台越来越“高、重、实”。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应该是受到易卜生部分剧目中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再加上郭、老、曹剧目表现形式的“加固”,逐渐形成我国的单一戏剧美学——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其实就是“写实主义”甚或“照相写实主义”),同时自动屏蔽除此之外的其他戏剧美学原则,严重影响了戏剧美学的多元存在和戏剧表现样式的丰富性。比如“舞台假定性”是戏剧舞台的固有美学原则,它是指剧场中往往采用的与现实不相吻合,但能为观众接受,带有象征意味的表现手法。但是这样的美学原则在我们的舞台上长期缺位,习惯了写实表现手段的我们甚至不知道除了写实以外还有别的手段可以进行舞台表现,我们理解的“舞台假定性”也许就是“逼真的布景其实是假的”。但莎士比亚早在《仲夏夜之梦》中就完美地体现了“舞台假定性”的手段运用。在第三幕第一场,几个匠人商量如何演戏的片段里,昆斯道:“对了,否则就得叫一个人一手拿着柴枝,一手举起灯笼;登场说他是假扮或是代表着月亮。现在还有一件事,咱们在大厅里应该有一堵墙;因为故事上说,皮拉摩斯和提斯柏是彼此凑着一条墙缝讲话的。……让什么人扮做墙头;让他身上涂着些灰泥粘土之类,表明他是墙头;让他把手指举起作成那个样儿,皮拉摩斯和提斯柏就可以在手指缝里低声谈话了。”④在《亨利五世》“开场白”中,莎士比亚让致辞者说:“……像咱们这样低微的小人物,居然在这几块破板搭成的戏台上,也搬演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那么,让我们就凭这点渺小的作用,来激发你们庞大的想像力吧。就算在这团团一圈的墙壁内包围了两个强大的王国:国境和国境(一片紧接的高地),却叫惊涛骇浪(一道海峡)从中间一隔两断。发挥你们的想像力,来弥补我们的贫乏吧——一个人,把他分身为一千个,组成了一支幻想的大军。我们提到马儿,眼前就仿佛真有万马奔腾,卷起了半天尘土。把我们的帝王装扮得像个样儿,这也全靠你们的想像帮忙了;凭着那想像力,把他们搬东移西,在时间里飞跃,叫多少年代的事迹都挤塞在一个时辰里……。”⑤
14、毕业前夕,生豪学业成绩,仍冠文科之首,但由于平时不爱活动,体育不及格,不能领受文凭。学校领导爱惜她的才华,答应如果升学可以借给他毕业证书。大姑母遵守生豪母亲的嘱咐,盼望他不辱没母族的门望,加以生豪成绩出类拔萃,也积极支持生豪升学深造。但是,所遗财物,虽则撙节使用,也已所余不多。那年国立浙江大学开始创办。如果能够考入浙大,比之进私立大学费用可以大大减轻。可是生豪报名之后,体检不及格,就被取消了投考资格。所以,正当校园中同班同学们惜别依依,畅谈理想,准备各奔前途的时候,却不见了朱生豪踪影。校长黄式金感到诧异,各处查访,才发现在校园角落里,朱生豪独自低头踯躅,神情黯淡,似有难言隐痛。经耐心长谈,才了解到生豪的困难处境以及继续升学的渴望。黄校长出于爱惜才华的心意,为国育材的责任,毫不犹豫地答应他由学校保送进入正在那年复校的杭州私立之江大学。而且提出向之江申请助学金,用以补助读书费用。在之江校史上,一个非基督徒而能享受巨额助学金的,也许仅朱生豪一人。之江大学和嘉兴秀州中学同属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有一定的关系。在朱生豪进入之江后不久,前校长窦维斯去之江教授哲学,黄式金校长也去之江担任教务主任及教育系主任多年。
15、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
16、 时光(北师大学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麦克白的惶恐、仲夏夜的狂欢、哈姆雷特的复仇……我没有刻意阅读过莎士比亚,即使已经成为中文系的一员。可是,也总能在生活、学习的处处发现莎士比亚的踪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早已化整为零,融进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了不言自明的精神资源。
17、第哈姆雷特之所以不断发挥其艺术家本性,是要在自我反省、自我分化、撄动人心、自我否定的过程中重铸灵魂、重整乾坤。注目于灵魂的纯洁与高贵,在这尘世重铸灵魂、重整乾坤(重建乌托邦),是一类自由艺术家的天性与使命。哈姆雷特正是这样的自由艺术家。他是个敏于自省、特别追求完美的人,不能原谅自己的弱点,也不能宽容别人的劣根。在他人眼中,哈姆雷特是“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他自己却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这种敏于内省的心性,使他很容易走向自我分化②。他以“灵之眼”看芸芸众生,也看自己;他知道众人是怎么回事,也知道自己的潜在之恶。在他看来,克劳迪斯、波洛涅斯、吉尔登斯吞、罗森格兰兹、乔特鲁德、奥菲利亚等人何尝不是他自我的一部分。他人的堕落与邪恶,都仿佛是他自身的毒瘤,令他痛苦不已,必欲拔除而后快。哈姆雷特对女友奥菲利亚、对母亲乔特鲁德的那些锥心刺骨的话,便正显出他想要撄动人心、提升人性的艺术家倾向。正是由于对她们爱之深,他才如此痛下针砭,仿佛要把她们身上的弱点剜除一般。而哈姆雷特之所以迟迟延宕不去复仇,并不是因为他不爱父亲,而是因为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杀死一个克劳迪斯,而是重整人性的乾坤。问题不在于某个坏人如何凶残狠毒,而在于即便是非常善良可爱的人都会变得不可思议,在于一般人性底层潜伏着一个几乎深不见底、暗流涌动的黑洞。正是这个黑洞的存在,让哈姆雷特的复仇变得异常艰难,并使之在性质上等同于重建一个灵魂王国。这就注定了哈姆雷特的复仇必然走向本体性否定,只能在彻底的自我否定中“象征地完成”。最后,哈姆雷特在或直接或间接地杀死了波洛涅斯、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奥菲利亚、雷欧提斯、克劳迪斯等人之后,命归黄泉。这个过程,是一个异常惨酷的自我否定过程。正如残雪所说:“每一个被杀的人都是王子的一部分,他杀掉他们,就是斩掉自己同世俗的联系。……囚徒高举屠刀突围,砍向的是自己的躯体。”(143)哈姆雷特杀掉这些同胞,犹如剔掉自我人性中污浊的部分一样;这既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净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建灵魂、重整乾坤的过程。在剧末,当哈姆雷特倒地而亡时,肉身之恶剔除殆尽,一个完美的灵魂由此诞生。
18、《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也是莎翁第一部成熟的悲剧。由于作品处处洋溢着“春天”和“青春”的气息,也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喜剧。
19、有机会的话,建议大家找来原著细读,可以更直接地领略莎翁名剧的精彩,其中不少台词幽默风趣,读来令人捧腹。如果你有一书在手,建议你朗读出声,必定会有别样的收获。因为戏剧文学,本就是用于表演的。
20、如果完全用的是朱先生的公版内容,应该来自民国时期的世界书局版本。至于某些社连人文社校订的部分都一模一样的“公版”,小编也不知道那是怎么来的。
21、 张建华(山师大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犹记得上学时初次读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的感觉,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当时读的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本,十分叹服朱先生的清雅之笔,中西合璧的阅读感受让我深深沉浸其中。这种阅读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戏剧文学所能达到的和再也达不到的高度。
22、这种旧世界,在莎士比亚的一些历史剧中,曾经得到了多种多样的描写,在这出戏里,又在两个势不两立的贵族家庭的斗争中显示了出来;而新型人物的世界,新的思想,活生生的体现在罗密欧、朱丽叶、茂丘西奥以及别的形象上而这些人物是按照人道主义的爱情道德与友谊道德来生活的、他们为了人的尊严、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和爱情的忠贞纯洁,不受一切限制,冲破一切偏见,即便两家之间隔着那样势不两立的森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