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文案精选6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04 10:28:42 浏览59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洞穴版哲学王的统治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王统治的实现需要理性的土壤。哲学王的统治不是“管理”现实世界,而是带领成员们走出洞穴,超越现实, 去“观看”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只有那时,人们才会相信哲学家,服从他的带引。

2、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国家或者其他政治实体普遍建立在天主教或东正教这一宗教纽带基础之上;即便是在近现代,苏联、美国的政治设计也离不开对于某种政治目标——信仰的另一种形态的追求。“虔敬或信仰是公民的自然条件”。对于雅典而言,信仰体系是城邦政治参与的基石,而公民对政治的参与则是整个城邦生存的基石。(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3、柏拉图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不同人的灵魂往往处于不同的空间里。他设想,有的人的灵魂,被捆绑于黑暗的洞穴中而不自知,会认为黑暗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有的灵魂已经看见了洞口的一丝光亮,正努力试着挣脱捆绑向光亮处爬行。当然,也有的,已经跋涉出了洞穴,看见了灿烂的阳光,正朝着正义与幸福前行,奔向那个追求中的理想国。

4、让-弗罗索瓦-佩龙于同年创作并在同一画展上展出的《苏格拉底之死》,从画面上黯淡的色彩一望便可知,那是一种完全被忧伤于悲痛所笼罩的场景,虽然苏格拉底那招牌式的动作还在,但那五指散开的手掌,显然没有握拳而出一根食指那样锋芒有力。也正因如此,先于大卫出名的佩龙,在这次画展上输给了大卫。

5、苏格拉底住在奉行民主的雅典,但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依然感觉到有所不满,因此不断批判雅典民主制度。此种行为有点类似于今天网络上的一些杠精。苏格拉底经常还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所以需要他这只牛氓紧紧地叮咬它,刺激它,从而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并焕发出新生。此处引用诗人艾青的一句经典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6、翻翻现当代哲学家写的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这个西哲研究源头性的概念基本上是被忽略的。在罗素的哲学史前言中,罗列了介于科学和神学研究领域之间哲学研究的十几个问题,没有一个直指它。斯通普夫和菲泽撰写的哲学史,对它也是语焉不详。

7、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9、这时候,有个叫特拉需玛科的人,抛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10、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11、然而,苏格拉底与商鞅的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苏格拉底死于自由的信仰和追求,而商鞅是死于自己设定的暴政。说他们所处社会的最大不同,则是古希腊人有自由与信仰追求的理论和信念,而古代中国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谈及文化,两者社会文化的内核相差甚远。

12、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13、身心疲惫的他只得乖乖就擒,被国君赢驷大手一挥,按照商鞅制定的最狠毒的刑罚判处商鞅:车裂之刑。后人总结说,他这是作茧自缚;商鞅死于其缔造和推崇的“专制”之手。

14、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15、(欢迎各位读者在留言栏提交答案,一起探讨,答案将在下期公布。上期答案公布:300元,甲与乙形成行纪合同,甲是委托人,乙是行纪人。行纪人以高于委托人指定的价格出卖,可以按照约定增加报酬,而经贸易得来的利益仍归属委托人甲。

16、格贝:是的,苏格拉底,你说的看起来是正确的。Andyethowcanyoureconcile thisseeminglytruebeliefthatGodisourguardianandwehischattels,withthecomplainingwillingnesstodiewhichwewerejustnowattributingtothephilosopher?(但是刚才我们才指出哲人是愿意去死的,而你又说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所有物,这两种说法你怎么协调统一呢?)Thatthewisestofmanshouldleavewithoutreluctanceaserviceinwhichtheyareruledbythegods,whoarethebestofrulers,isnotreasonable;forsurelynowisemanthinksthatwhensetatlibertyhewillbeabletotakebettercareofhimself.(最有智慧的人会干脆地抛弃为主宰他们的神服务是说不通的,因为他不会认为自己获得自由后就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17、这已经是在苏格拉底第三次论述之后,要是一般人的话,是不是会有厌恶继续讨论下去,转向沉默呢?但苏格拉底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并深深地打动了裴洞,以至于一向敬佩苏格拉底的裴洞也感叹“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佩服他”。

18、以美为例,“一切美物之所以成为美的,是由于‘美’(本身)”(allbeautifulthingsarebeautifulbytheBeautiful)(100D)。

19、公元前399年春天,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学家赖垦、复辟民主政府中的政治家安匿托士控诉苏格拉底慢神和蛊惑青年。苏格拉底辩护自己没有,但陪审团仍以280票对220票,宣告年已70岁的苏格拉底有罪。审判官采用原告提议,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0、公元前39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很多雅典人急匆匆赶往广场,围观由500位雅典议事会组成的法庭,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进行审判。

21、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或者有何意见建议,欢迎留言或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回复并安排处理。欢迎投稿或者推荐优秀稿件,获采用者有精美纪念品赠送,感谢大家的支持!联系邮箱:szsfxh88@1com。

22、苏格拉底是枉死的。柏拉图在《游叙弗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受审前,与宗教家游叙佛伦的一番谈话。游叙弗伦因家仆的意外死亡,控告他的父亲慢神,苏格拉底就向他讨教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但游叙弗伦的回答却表明,他其实并不明了敬与慢的本质。雅典的宗教家尚且不明了敬神、慢神的本质,雅典普通民众却认定了苏格拉底慢神的罪名。

23、由于苏格拉底拒绝妥协,最终法庭判了他死刑。不过,多数雅典人可能并不希望真的杀死苏格拉底,因此以宗教庆典为由,推迟了死刑的执行日期。在此期间,苏格拉底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只要他想跑路,随时都可以逃之夭夭。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担心老师的安全,纷纷劝他逃跑,可苏格拉底却对众人说:“既然我不能永远活着,那又何必苟且偷生?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我曾在雅典的法治下过着很好的生活,如今我已准备好接受惩罚。”苏格拉底临终前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道破人生的意义。

24、复合的事物容易解体,非组合的东西不容易解体。那些始终如毫不变化的事物非常可能是非组合的,而变化无常的则是组合而成的(78C)。“等”、“美”等形(相)的存在是始终如一的,众多具体的东西则是不断在变的(78DE)。一切和合变化的事物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而那些不会变化的东西则要用“心”(Mind)才能把握(79A)。身体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灵魂是不可见的始终如一的东西(79B)(类同性的体现)。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perceive),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的时,就会像个醉汉一样颠倒错乱。灵魂单独关照(reflect)自身时,就清醒自明,与永恒想通而始终如一(79CD)。灵魂最像那神圣不朽的神明;身体最像那人间多样的凡夫(80AB)。

25、再者,这个议事会所遵循的法律是“限制信仰和自由”,这是标准的恶法。拿恶法来堵塞言路和限制自由思想,这是民主吗?而整个审批的过程,也与小集团暗箱操作没啥区别。

26、接下来,苏格拉底应格贝的要求,为灵魂的存在做了哲学意义上的论证。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论证只是带有辩证法意味的哲理推导,不具有科学价值,但其教导一个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哲学观却引入深思。

27、裴洞在事情结束时,感叹道:我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当时人中间,他是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118A)。

2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统治阶层所不容,他们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被判处服毒自尽。

29、在差不多与文艺复兴同一时代,在千年压抑得快要窒息的空气中,当阳明先生大声呼唤以至善致良知,发出“人人皆可做圣贤”的呐喊时,我们几乎看到了一缕新思想、新时代的曙光!但遗憾的是,仍有太多的人,还被捆绑在柏拉图的黑暗洞穴里。

30、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1、苏格拉底之死是对正义和法律的最高维护与忠诚

32、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33、《裴洞篇》哲理和文学性兼具,读来像是眼前上演了一出苏格拉底人生最后时光的悲剧。在所有见证这一事件的人当中,却没有柏拉图的身影。按主要叙述人裴洞的说法,原因可能是“柏拉图病了”(59B)。(《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p20以下援引未注出处的都摘自此译本)

34、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35、苏格拉底进一步阐释了怎么做哲学研究。这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灵和意识都需要锻炼的全面过程,最终目标是让灵魂得到彻底净化,摆脱身体和感官的束缚。哲人的灵魂深信必须淡化激情,遵从理性,在其自身中沉思超越那些表象的、神圣的东西,并从中获得营养苏格拉底说,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原则来训练自己,在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灵魂会随风飘散而不复存在。

36、苏格拉底说:“差不多就像下面这样:一个这样制订和构筑起来的城邦,固然,是难以动摇的;但是,因为一切生成的东西都是有毁灭的,同样,这样一个构筑也不能在时间里永存,而是,它也将解体的。而这解体过程就像下面这样:不但生根于地下的植物,而且是生活在地上的动物,它们的灵魂和肉体都有繁殖生息和不妊不育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发生于这些族类的周期性的循环完成了的时候,而生命时间短的族类,这个周期就短,生命周期长的,这个周期就长。......尽管那些由你们训练出来充当统治者的人们是如此明睿,凭着他们的推算和官感知觉,他们也会失算的,这个时刻将会蒙过了他们,他们将会在某个不该当的时刻生育孩子。对于神性的创造物来说有一个周期,它是被一个完满的‘数’所包含的。”

37、不管怎样,苏格拉底是认定“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灵魂打气,在生活中拒绝肉体的快乐和奢华,一心追求知识的快乐,用明智、公正、勇敢、自由、真实之类灵魂自身固有的东西来装点它”(114E)。他所讲的神话,虽然不能断言其真实与否,但确有强化对真正的哲人应该怎么做的认识作用。向死而生的哲学研究,意味着要时刻关照自己的灵魂,在追寻美德和智慧的过程中,让它不断得到净化。

38、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思想远不止不于此。苏格拉底有个招牌式动作,他的手指总是指向天空的。读罢《理想国》便可知道,苏格拉底的所指,指向天空,指向太阳所代表的光明,指向人人都在追求的正义,指向人性之中的永恒的善,指向让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毕竟,如果没有一套令人信服的价值观作为依托和牵引,人生将会如无头苍蝇一般毫无意义。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39、当时雅典的检察官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是这一建议立即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声音最高的偏偏就是之前判处苏格拉底有罪的雅典公民陪审团成员。因为这些人虽然讨厌苏格拉底,但却并不想杀死他,更不希望自己成为杀他的凶手之一。因此,大家建议采用一条折中的判罚:将苏格拉底驱逐出雅典。

40、“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41、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42、苏格拉底的言论明确表示出他对“人民”这个群体的轻蔑,想要同它保持距离。

43、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44、按理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被驱逐总比接受死刑要好。可是,这回却轮到苏格拉底不干了。他对众人说:“不管我在哪里,不提出质疑,我就活不下去,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们也可以对我处以罚款,可是我什么也拿不出来,我不是有钱人。”

45、有意思的是,在格贝表示对死亡的恐惧依然不容易消除时,苏格拉底让他寻找会念咒的人,说希腊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苏格拉底让格贝遍访寻找一位念咒者。(78A)

46、   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著名的思想家之在公元前399年,他被三个卑鄙的政客指控犯了两项罪名,分别是亵渎神灵罪和误导青年罪。当时雅典的司法制度采取的是非常极端的民主原则,从雅典的10个部落里各推选出50人,组成500人的公民大会来进行审判。尽管苏格拉底在庭审上雄辩滔滔,将指控方驳得哑口无言,可是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民主审判模式中,仍然以281︰220过半数的票数判苏格拉底死刑。就在临刑前的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同鼓励苏格拉底越狱,称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确保顺利逃走。

47、他说:“世人无权随意左右或强行夺去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思考的权利。人只要坚守善本,即使没有朋友的认同,没有家庭或物质的支持,也足以俯仰无悔于天地。然善本乃世之大道,只能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才能悟明,因此世人应拥有自由讨论所有问题的权利,且不受政府或权威的干预。” 

48、为了让这个理想国成为可能,苏格拉底为统治者群体设计了一个不需要家庭模式(毕竟有家庭存在就会滋长私欲):让优秀的男人和女人只为繁衍后代而同床,并且后代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谁,这样一个群体,就会一心一意为走向理性的统治而过一种圣人般的纯洁生活。而军队,也如同统治者一样,除了练好技战术、热衷于荣誉之外,也并不需要超过基本需要的物质享受。

49、接着,苏格拉底(实际上是柏拉图),运用算术与几何,算出了一个“柏拉图数”(通常认为是216)。而后,柏拉图认为,如果那些统治者后备军,违反了这个“数”而交合,就会生出身心不优美、时运不济的孩子来,就像金属中有金银铜铁不同的质地,金子混入杂质之后,就会产生不一致、不平等、不和谐,引发分歧和叛乱,从而使理想国不复存在。

50、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51、“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52、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53、最重要的论述说完以后,进入了苏格拉底生前的最后一刻。

54、柏拉图在这篇对话里还抛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55、从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他是在解释“死亡”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肉体脱离灵魂单独存在的状态”(64C)。

56、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57、   第二天傍晚,当最后一缕夕阳穿过铁窗时,苏格拉底举起狱卒端来的毒酒,一饮而尽。这位智者,用生命诠释了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58、苏格拉底接着哲人对死的态度,引申出三种美德:勇敢(courage)、节制(temperance)、公正(justice),并指出智慧(真正的道德)造就了它们,它们在净化中展现出自身。(69B)

59、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在这里所阐释的哲人净化自我、并让灵魂飞升的过程,和佛家的戒(离欲)定(看住心意)慧(开智)的修习过程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