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论据
1、但是,当我说这是一种“比喻式论证”的时候,或只是说到了它的形式。如果从性质上来说,它其实还是一种“直觉性论证”,这是和推理论证相对而言的。它比较诉诸和唤醒我们的道德直觉。它可以面向所有人,也不需要许多的知识训练和储备。(人性本善的论据)。
2、阳光刺瞎我渴慕光明的黑眼睛,我用它去看心灵里的光明。
3、以前那种写完特别快乐和充实的感觉、成就感、满足感越来越少了。
4、忘记是在哪一本书哪一位作者写过类似的话。这位作者写到。人的亲情和无私,只是表象,只要利益足够多,自私随时会爬出来,腐蚀一切美好的幻想。
5、市场经济的精髓:利他只是利己的副产品,只有更好的利他才能利己,利己是目标,利他只是手段或途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
6、人的认知、思考、行为的能力,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所以,这些能力,本身与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无关。
7、如果上面的假设不成立,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就无法讨论。如果你认同这个结论,那么问题就成了:如果没有统一的人性,如何看待一桩桩的恶行,如何看待一笔笔的善举?(人性本善的论据)。
8、那些没有骨头的清词丽句,你还敢说是你心灵的声音吗?
9、他们正热火朝天地撸起袖子,拿着可能比自己还高的扫帚扫地,大人赶紧过来:快去玩吧,你扫不好的。
10、家里养育过小孩子的,都有过跟着小孩子屁股后面的体验。
11、结果,孩子妈妈却想当个熊大人,然后呢,发现自己要吃亏,又赶紧逃跑了。
12、孟子为什么要那么愤怒地责备告子?说他所言是“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大概他是担心告子否定了人性中向善的动力之源,而在他看来,当时的天下,国家间道德沦丧,人们的良知放逸已久,亟须逆流而上,发掘出人的良知和善性。另外,也有一种可能,如果仁义没有一种明确的内在规定性和客观的普遍性,焉知后来不会有人以“仁义”为幌子,强行剪裁和“戕贼”人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13、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14、从活下去的角度来说,就是生物链中的弱肉强食。一个吃一个,一个克一个。当然,在动物的世界里,这个叫做本能。它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和恶,只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15、权充艺术,就是当中国当代艺术尚不具有自身完善独立的形态时,借用历史上的已有的艺术品的形式,重新付予现时代新的意象,权且充当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16、如果大人告诉他,骂人的小孩是坏孩子。慢慢地,他的认知里,才会有骂人是不好的这样一种观念。
17、待他们终于长大,可以拿得动扫帚、端得稳碗筷时,大人又开始各种挑剔,讲他们干得慢、干得不好等等。
18、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19、我们还可以对孟子论证的内容做一引申,对其性善论的界定和含义做一调整,从而对其论证做一新的、也许更为合理的解释。
20、教育孩子好吃的好玩的都要藏起来,孩子就不会再分享;教育孩子摔跤时怨天怨地怨物体,孩子就再也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教育孩子看到好的就要去抢去争取,孩子就会越来越自私……
21、所以,简单声称“资本一直是弱势”,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资本在裁员时候的强势来论证目前资本“没有遇到困难”所以“不值得同情”,这也是刻舟求剑。
22、Humannaturereferstothedistinguishingcharacteristics—includingwaysofthinking,feeling,andacting—whichhumanstendtohavenaturally,independentlyoftheinfluenceofculture.
23、那么,这一层面的人的本质,与善恶有怎样的关系呢?
24、朱冲看见邻居牵走了自己的牛犊,并不着急,也不生气。旁边的人却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那人牵走了你的牛犊,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呀?赶紧去追回来吧!”
25、我说这些,只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剖析这个真实的现象。并非人类邪恶至极,就像动物需要生存一样,人类的获取也是发自自身的一种本能。
26、Moraluniversalism(alsocalledmoralobjectivismoruniversalmorality)isthemeta-ethicalpositionthatsomesystemofethics,orauniversalethic,appliesuniversally,thatis,for"allsimilarlysituatedindividuals",(1)regardlessofculture,race,sex,religion,nationality,sexualorientation,oranyotherdistinguishingfeature.
27、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泰晤时报》记载:有个英国小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买掉了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地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28、前段时间看到一些写萎靡小清新的卿卿我我的诗的人,又翻出了顾城的《一代人》,来给他们的伟大的诗歌理想做注脚。
29、虽然这时的善恶能被评价,但是,评价的标准在这一层面是相对的,因文化和阶级而产生差异。
30、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论述过“生与性”的关系。
31、不过鉴于时间紧迫和身体还不能过多运动的原因,我目前只做简单的扭腰动作,打算后面慢慢增加一些类似于跳舞的动作。
32、人之本性善或恶也,是指人最初的本性,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教育,教化,学习,读书,规制,惩罚等)而赋有的天性。自你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没有接触过外部环境影响开始,经常有人说,孩子像天使,天真无邪,这表明没有经历过社会渲染的孩子,是无比善良,即人性本善也。
33、孟子的这个例证可以说直击人心。“孺子将入于井”这一事件每个人看到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反应。但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会顺势将这个幼儿推到井里去吗?如果会,大概就可以成为人性恶的一个证明,甚至他们无动于衷、扬长而去,也可以把这看作是人性低劣的一个证明。但是,我们从自省和观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几乎没有人会那样做,他们很有可能的是会去拉孩子一把,不让他掉到井里。而且,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一般就是出自他突然看到这一情景,马上发生了一种惊惧和恻隐之心,他会马上援手,不会先去想他救这个孩子是否可以纳交于孩子的父母,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也不会想如此可以出名,得到一个好名声;他甚至不会是因为生理上厌恶孩子掉入井里后可能出现的哭声而这样做,也就是说,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的目的,而是出自一种立刻的纯乎道德的恻隐之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可以说人性善的,这善也就是怜悯他人的生命,认可“生生”的大义。所以,孟子所举的这个例证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的例证。它直接、生动、形象,能立刻唤起人们的感情,也能引发进一步地深入思考。的确,这里的道德主体是成年人,但是,如果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拉这孩子一把,而所有这些人成长的后天环境却可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追溯到人的共同本性和本心,就可以说,人性基本上还是善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人本性中的善端是超过了人的恶端的,人最初向善的可能性是超过了向恶的可能性的。性善论就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基本成立。这样做对于人性的理论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只是笼统的说“人性有善有恶”或“善恶混”,就还没有回答一个能导致理论一般会追求的统一解释的根本问题:在人的本性中,究竟是善多还是恶多呢?或者说,是善端强于恶端还是恶端强于善端呢?而这也是我们的道德实践所想追求的解释。
34、早在2014年的12月,我的老师佛者仁达曾经告诉我,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那时我还是个大三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之中活着,没有切入社会的利益瓜分。对老师说的这一论点,尚没有任何的体会!工作的这些年来,我逐渐的认同这一看法。在2018年的6月,我在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里》,也看见作者王小波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是持相同的看法,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35、工作的这三年,接触到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许多困惑且难以释怀的事情,用人性本善根本解释不通。现在对于人性本善的理解认识,坦然的说自己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仿若空中楼阁,我对人性本善的观点逐渐失去信心和相信。我真正想说的是,行走这风雨丛林、我们必须面对并接纳人性本恶的残酷现实。
36、孟子是同时基于人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立论,他的性善论是建立在“人禽之别”的基础上的,又是所有人都共有的。人性不同于犬马之性,但却是属人的普遍性。强调所有人之共性和强调人与其他动物有别的特殊性,在孟子那里其实是一回事,既然人的身体和接触外物的五官感觉有共同处,人心怎么就没有共同处呢?在孟子那里,人心是比人身更具本性的东西。人心的共同处就是义理。一方面,孟子不肯说人的才、情乃至人的欲望是恶,因为这不合他认为人性本善乃至全善的观点,另一方面,他同时也严格区分人身欲望和人心理义,且以鱼和熊掌作譬,认为人的生命和道义虽然都是人所欲的,但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就须舍生取义。孟子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严格的,峻急的,但他对“才”“情”乃至“欲”看来又是包容的,甚至对物欲带来的快乐也不全然否定。他不仅倡导为民制产,在说服君主的时候也都是从引导他的欲望和快乐转向与民同乐入手。当然,在他那里,对士君子的道德要求显然是高于对民众和君王的要求的。
37、我却以为,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善恶不分的。更准确地说,不知善恶。
38、所有原始文化的意象在天真的心境中衍生。这个过程就是巫术等原始文化的起源的基础之一。
39、作为humanity的人性,就是人性本善!不需要证明,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A=A”的符合同一律的“证明”。
40、个体的善恶行为,不论是从出生,还是到成长,都不能说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
41、我再仔细察看,发觉他并不是我所生的儿子!”那一个妇人说:“不!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但这一个妇人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42、这种控制服务于阶级统治和剥削。加重人的异化。
43、所以,《素问•淫邪发梦论》才会有关于生理能量失衡造成梦境中“恶”的心理意象呈现出来的描述。藏医“梦诊”的丰富医学实践资料可做旁证。
44、人性,作为humanity,是最容易讨论其本质的善恶属性的。
45、我们不能完全评价动物是邪恶的,因为他们自身根本没有这些概念。就像它们难得像人类一样,因为仇恨去杀戮,一切只是为了生存。
46、“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告子上》)
47、“反驳性论证”是对其他不同的观点的驳难,我们或可简称为“驳论”;“正面性论证”是对自己观点的申说,我们或可称之为“申论”。“驳论”和“申论”之间虽然也并不是有一条很明确的界限,驳论常常会带来申论,或在驳论中就有申论;而有些申论也有隐含的驳斥的靶子。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明显地以反驳为主和明显的以申论为主为标准,对这些言论做一个大致的划分。
48、组建家庭,部落。与其他不同群体竞争一切资源,有了你我之分。
49、我凭什么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凭借逻辑学。逻辑学三大基本定律,第一个就是同一律。
50、我只写自己想写的,在文字中活成和展现出来自己的样子。
51、什么是人性?原始的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欲是否就是罪恶?这都是中西哲学上的大问题,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几千年的悬案。
52、如果一定要说“大象像个什么东西”,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所以是讨论不出结果的,“大象像柱子”、“大象像扇子”这些判断都没有意义。把范围缩小之后,“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这些结论就有价值了。
53、回顾历史名著、有一个观点,可以加之佐证。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无比的认同这一句话。因为统观中外古今,不外功名利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54、一切喜好,除了我们讲的天赋即天生的,基本上就是凭自己的感觉。
55、这样的妈妈,又如何教导孩子日后做个向善的成年人?
56、大乘佛学思想认为原始的人性本来便是光明清静,含容万象万类,极其圆满,而与宇宙万有共同一体。当它在光明清静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恶,所谓善恶,都是人为后天的观点,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强以善恶来论,应该称之为至善的,或纯净的,方差可比拟。但极其圆满的光明清净的本然之性,由于明极而忽然缘起无明阴影,由此动则易乱,于是便生起天地宇宙与人类万象了。从此由于无明的污染人性,愈动愈乱,愈乱愈动,因而迷失它本来的清净圆明,坚固地执著“我执”与“爱欲”,于是便形成分为段落的死生生死,而构成人世间永无休止的分段生命现象。基于此,所有大小乘佛学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觉,破除由执为小我的后天我执,而返还到先天无余大我的自性清净。努力修正由“我执”、“爱欲”所起的种种错误心理和行为,涤除由惑乱心理所构成人世间的烦恼苦果。
57、他就是单纯的,感觉到好奇,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认识纸。
58、是说,水形的人,对人不敬重也不会惧怕,善于欺骗别人,容易被人戮杀。(请勿对号入座。)
59、告子言: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60、其实佛家不讲善恶,因为这是相对而立,本就虚无。
61、第一个,是作为humannature的人性。第二个,是作为humanity的人性。第三个,是先秦时期,写作“生”字的“性”。
62、孟子所说的性善论还是比较笼统的,后来宋儒将其区分出了“天地之性(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是纯乎善的,所有人都具有的;后者则是夹杂情欲的,是因气禀的不同在各人那里有别的。人之出生或生命诞生(一个人的生命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怀胎的母腹之中)可以说是一个分界线。在出生伊始的现实的人那里,我们可以说一般都有三种成分:一是都具有一个身体,虽然强弱有别;二是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虽然智愚有别;三是都有一定的道德能力,虽然善恶的程度有别。但所有这些差别在人出生伊始的时候还是看不明白的。所以,人初生的时候其实有两种事实:一是显见的事实,比如身体和外观;二是潜在的事实,比如他未来才可能展现出来的语言和文字的认知能力,艺术欣赏和创造的能力,辨别道德是非的能力等等,至于这些能力的存在和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更难于在幼儿时期认清。所有这些人类的初生婴儿,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说呈现某种单纯的“白板”状态,这大概也是人们常常容易接受“白板说”的一个原因。但事实上,那些潜能和天赋已经在孺子那里就已存在,它们将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按照生命的节律逐步显露。
63、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已经二千余年,初由孟子特别提出的“性善”说,连带批判告子论“性无善恶”的观念,稍后又有荀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于是便成为思想界争辩的论据。再后,由于佛学的传入中国,谈心说性便成为哲学辩论的中心。宋、明的儒者——理学家们,内在接受佛家、道家的思想,于是人性的善恶问题,也就成为理学论据的要义。大体说来,理学家们,大多都是秉承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为恶,都是后天的习性所养成,后天的习性和人欲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反省克念,去尽人欲,使天理流行,才能恢复人性本来善良的面目。……
64、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65、窦唯有一首自己写词写曲的歌叫《高级动物》,推荐大家听一听,写唱人性的一首歌。
66、孩子妈妈一听这话,赶紧放手,带着孩子溜走了。
67、艺术的问题,经济的问题,都会在伦理学,或说是道德哲学的领域,交锋。
68、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
69、催眠是沟通潜意识领域的方法。这种善念是潜意识意象在意识领域的投影。意象对话疗法指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意象是被压制的欲望(性欲),而荣格认为心理意象是对潜意识领域的表达。意象对话更倾向于认同荣格的理论。
70、这不是惰性使然,不是人变懒了,更不是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动。
71、几天后,罗伯特在乡间俱乐部用餐,一位高尔夫球协会的官员问他:“上周比赛后,在停车场有个年轻女子和你搭讪?罗伯特点点头。“她是不是说有个病入膏肓的孩子,急需医药费,向你要钱?”官员接着问。“对。”罗伯特平静地回答。“老兄,我希望你没给她太多。她是个职业骗子。已经有三四个高尔夫球协会的会员上过她的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