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最著名的一段话(文案精选3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30 08:53:32 浏览59

谭嗣同最著名的一段话

1、一八八九年,谭嗣同由兰州去京师途中,经过燕赵大地之井陉关,曾赋《井陉关》一诗以抒自己的侠气狂情:“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著名作家李元洛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千秋不死的灵魂》中介绍该诗后不无遗憾地写道:“井陉关我至今无缘一访。”李元洛先生是我十分尊重的长者,他曾经和至今在为保护浏阳、北京的谭嗣同故居奔走呼号,因此成为忘年之交。因为谭嗣同先贤的题诗,也因为李元洛先生的遗憾,去井陉关就成为了我心中强烈的冲动。

2、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幸体气尚好,精神极健,一切可以放心。此后太忙,万难常写家信,请勿挂念。

3、朱: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网红”。他们就认为我湖南人要有我湖南人的精神!后来这个精神被陈独秀写了一篇文章《欢迎湖南人的精神》,当时很多文章都谈到这一点。所以,湖南人就有这种特别的精神——为人、为己,乃至于为全社会、全世界!这个过程,基地就在湖南。梁启超他们办的那个时务学堂就是在湖南,这个就是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啊,这就开始了,然后辛亥革命,湖南人出了多少革命党人!这就是一个传统,一直到毛泽东。毛泽东是怎么出来的?没有湖南前面这些人的传统,毛泽东不可能去谋划一个全新的世界,不可能发展到全国!——长沙成了全国的中心!毛泽东他身在长沙而不是湘潭,所以自然而然也成了这个潮流中的人,其次他也是这个潮流中的弄潮儿!(未完待续4/9)(谭嗣同最著名的一段话)。

4、《学篇》第二十五:《素问》《金匮真言论》注

5、学者殷光海曾言:“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复杂,要使其适当的协调,唯一的方法就是竞争。”(注)他这里道出了现代社会能避免宗法社会弊端的原因之所在。由于没有哪个机构或者个人能伟大到具备操控现代社会这个异常复杂细致的庞大机器的程度,所以授权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市场的自由竞争中自主调整各种行为,就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谭嗣同最著名的一段话)。

6、清廷无奈,想起了帝国曾经的“救火队”——湘军。

7、古代因为战火频仍,典籍保护不易,往往损毁严重,在汉代就兴起了“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之争。

8、既而薄上京师,请业蔚庐,始识永康之浅中弱植,俶睹横渠之深思果力,闻衡阳王子精义之学,缅乡贤朱先生暗然之致……

9、土门关在鹿泉市土门村,据说韩信破赵的所谓背水一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约三十华里的范围之内。可惜这里只剩下了三座门楼,皆用条石砌基、拱券门洞,门洞上有砖砌楼阁。相比谭嗣同诗中“题诗独上井陉关”的气势,门楼似乎过于矮小。但是那“三省通衢”、“山辉川媚”、“山陕通衢”的古老门额,却雄辩地告诉我这里不仅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要地,而且也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道。谭嗣同从兰州到京师,应该走过了这里。阁楼下保存了秦汉时代修建的石砌古驿道,那些被岁月和车马踏磨得崎岖不平、光滑残破的块块巨石,作为岁月的见证,仍无声地在述说着历史的悲壮。

10、如前所述,对比彼时日本的状况,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反观晚清中国的问题。日本的福泽谕吉因为游历过欧美,见识过率先走入现代社会的列强国家的制度构架和具体设计,所以他不但意识到传统儒家政府的内在致命缺陷,而且也认识到民众愚昧麻木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阻碍。由此福泽谕吉格外强调自下而上的普遍公民意识,他为此用“文明的精神”来概括他的想法:“一国的文明程度不能从外表来衡量,所谓学校、工业、陆海军等等,都只是文明的外表,达到这种文明的外表,并非难事,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可是在这里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既不能买卖,又不能借贷;它普遍存在于全国人民之中,作用很强。要是没有这种东西,国家的学校、工业、海陆军等等也就失去效用,真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精神’,它是一种极其伟大而又重要的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的独立精神。”(注)没有这种自下而上的“人民的独立精神”作为整个社会的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充其量只是在外表上看起来文明了,因为在其躯壳下面并没有具备“文明的精神”,缺少灵魂的外壳改革是不会走向现代化的轨道的。虽然日本后来也走上歧途,温和民族主义变异为狂热民族主义,最终沦为军国主义,从给亚洲各国带来启蒙思想的先进国家一变为侵略他国的恶魔,但福泽谕吉的思想设计的先进程度的确超越了当时中国大多数体制内的知识分子。

1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落败,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消息一出,全民激愤,尤其是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他们愤慨于清政府的懦弱、腐败,这一年,远在湖南老家的谭嗣同更是忧愤不已,他在家乡组织算学社、又在南台书院设立新式课程,他提倡新学,为变法奔走呼号。

12、我从30岁就注重身体健康,养生了。三十而立嘛。我不吃方便面,我们家10年没买过鸡精、味精了,这都是不健康的。我的盐都会找专门的盐,我从法国、意大利运,我不吃国内的盐,因为里面有加东西。

13、这种豪迈浪漫中带着放浪而坚强的性格对他后来的许多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4、廖平不置可否,毕竟这是他多年的心血,并未马上答应。他说要考虑考虑,康有为见状就告辞而去。

15、步亭:擂台比武,无所谓包涵不包涵。我儿子全心全意跟对手比武,你竟然出招,也许有人认为你是趁人之危,但我不这么想。赢就是赢,输就是输。既然王兄你身在擂台之上,不如因利乘便,你来跟我过两招!

16、那一年,瘟疫使得谭嗣同的母亲、大哥、二姐在五日内相继离世,他自己也因为染上白喉昏死三日,眼见毫无生机,谁知三日后又奇迹般“生还”,因为这件事,父亲给他取字为“复生”,中国人讲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福不后福另说,就谭嗣同后来所做的事情看,他的死而复生也许是上天觉得他还没有完成他来到世间的“任务”。

17、《思篇》第二十九:然不窒且惩,亦不能不忧不惧……然不极,且研亦不能尽性至命

18、相反,谭嗣同却崇尚墨家的理念,他对墨子的为人和思想产生了巨大兴趣。后来谭嗣同把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取名为《仁学》,正是他对墨家学派极为推崇的体现。

19、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20、这些观点让谭嗣同广受震动的同时深受启发。这是康有为的第二次上书,也是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幕。在此,南山君稍稍插述康有为的简介。

21、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22、其实我的概率比他们高,我《还珠格格》以后,《少年包青天》、《梅花档案》、《梅花档案》是谍战戏的鼻祖。大部分人被误导了,被误导在哪儿呢,他们其实关注的不是你后面的作品是不是成功,他们关注的是你的曝光率是不是比别人高。作品和曝光率是两回事,我可能曝光率没有这些人高,但这不恰恰就是我追求的生活嘛。

23、旁边的袁世凯马上拍马屁道:王爷,您喜欢哪个赢就哪个赢!

24、然后,谭嗣同在墙上血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6、说起戊戌变法,绕不开一个人:谭嗣同,他是湖南人。湖南,也是中国近现代史无法绕过的一个省份。本文以湖南为观察点,来写四个已被时间淡忘的湖南人,时间环环相扣,命运载沉载浮,由此洞见中国变革之不易。

27、谭嗣同在写给另一个同乡挚友唐才常的书信中,有一段相似的论述:“往者嗣同请业蔚庐,勉以尽性知天之学,而于永嘉则讥其浅中弱植,用是遂束阁焉。”据此,则当以“永嘉”为是。但是这封书信是根据邓潭州先生提供的抄件整理刊行的,未能得到唐才质(才常之弟)旧藏原件,其文字容或有疏失,未可轻易为据。而同时,蔚庐先生刘人熙自己则有一段论述:“陈同甫自诩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智勇,要其所见,不出功利,岂非植根者浅欤?”这段论述是为谭嗣同之《兴算学议》而写的。陈同甫即陈亮,“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智勇”,出自其《甲辰答朱元晦书》。至此,则永嘉、永康如两造对质、难以遽断。

28、所有人在微博上……今天好开心啊,今天好美啊,我吃了一盘什么菜啊,我们的活动大卖,我们什么什么片子,全是这个。一句「你好吗」,3万个点赞,一个「哎」,2000个转发,你转发一个「哎」字干嘛啊,你脑残吗?那你看我发的微博,我发给你美好的图片,发给你一段让你思考的话,发你人生一段感悟经历,它没有2000个赞,它没有500个转发,没关系,它至少有50个转发,至少有100个转发,这些转发才有意义嘛,这些点赞才有意义。

29、步亭:好身手,想不到籍籍无名的强武学会竟然有高手隐藏。

30、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1、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谭嗣同不仅是为“百日维新”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而且与康有为、严复和梁启超一起组成了戊戌启蒙四大家。无论是英勇就义还是思想激进都表明,谭嗣同的思想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在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言:“谭浏阳志节学行思想,为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诗话》,《梁启超全集》(第九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5页。)

32、谭嗣同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殷实的家境使谭嗣同有条件出游,结交有识之士。谭嗣同所在家庭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加之生母亡故,受继母虐待,使他饱尝人生冷暖,认识到大家庭之害。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既养成了谭嗣同叛逆的性格,又奠定了他对三纲五伦的批判基础。谭嗣同的代表作有《仁学》《石菊影庐笔识》《壮飞楼治事》《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这些论作被后人合编为《谭嗣同全集》,《仁学》则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

33、我不在乎大众舆论。谁是大众?有具体人吗?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网上放了个屁,你也把他当个人,你根本不认识他,他根本不存在,是哪个犄角旮旯的,哪个农村的,哪个小城市,我都不知道他干嘛的,他自己能不能吃碗饭我都不知道,他一天到晚有没有生活,我都不了解,他说什么跟我有啥关系啊。就好像在讨好虚妄的一个群体,你却为了一个虚妄的、不固定的东西去挣扎你的一生,这简直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人生。

34、读谭嗣同这些文字,言辞垦切,所思所想皆是为国之虑,这种难得的人才,国家应该重用才是。只可惜他忠诚的那个清廷,根本不会对此有任何感动或者触动。他为了维护清廷的江山社稷而殚精竭虑,但朝廷还以为他要争夺自己的权力,所以时刻警惕他的所作所为。而他的老师康有为的轻举妄动,最终让他惨烈地走向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不是“赵家人”,却思考那么多僭越之事,结局也就可想而知。生在一个没有公民社会,也没有现代制度的国家,谭嗣同的伟岸,也就不由得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近代中国的哀伤。晚清的知识分子,虽然朝廷从不爱他们,但他们却忠贞不渝的爱着这片土地。他们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将仍然长期深陷黑暗之中。可惜朝廷并不领情,因为在朝廷看来,爱国也是要讲究级别的,僭越的爱国精神就是对朝廷的威胁。但清政府里的颟顸君臣彼时尚未意识到,当他们把这些并不反对朝廷,而且倾向于在体制内改良的“谭嗣同们”一一处决之后,无形中完成了一场人为的“达尔文选择”:既然在体制内改良也要被处决,那么原本站在朝廷一边的改革者,索性被朝廷改造为推翻清政府的对立面,竭尽全力支持朝廷也免不了要被朝廷处死,那何必还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当这样的心态演变为普遍的社会心理时,晚清也就进入了倒计时。谭嗣同等人之死,几乎成了晚清汉族士人心态的一道分界线。(注)

35、张维欣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36、毕永年是湘军子弟,从小在军营长大,练得一身好武艺好胆识,读书成绩也相当不错,考取过拔贡。跟随谭嗣同进京后,认识了康有为,后者一看毕永年侠肝义胆的模样,就很留意,在他后来“围园杀后”的设计中,毕永年成为一个关键人物。

37、王:“今时今日当时得令人的刀是斩瓜切菜的刀,今日我这把刀又有什么用呢?刘永福将军刀重千斤,还不是一样要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