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文案精选3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3 08:10:59 浏览59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是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体系,是其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

3、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4、第重视“行”“做”和“实践”,促进人的智力、体力和品德等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立个性的健全个体。陶行知指出,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重视实践,强调知行合不仅促进智力、体力的发展,而且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操练品行,深化认识。

5、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7、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8、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9、(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10、*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1、儿童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增进自立能力。即要让儿童认识到: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生活才能独立和富有,人生才有意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可耻的。儿童劳动教育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劳动让儿童获得真知。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求真是儿童最基本的品质,这需要教师与儿童的协同,教师教儿童追求真理,儿童学做真人,这是教学做的统一。“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在生活中,教师和儿童从实际出发,共同行动,就会获得真知,交得真朋友。

12、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13、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4、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穿上别人的鞋子”,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承认不足,走出一贯以来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现实意义)。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16、(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17、“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8、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9、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他提出来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风土人情味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内容,让他们参加种植,饲养等活动,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陶行知强调让幼儿融入生活,自己组织游戏,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从而培养出“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20、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21、在当前应试教育现实背景下,学生管理依然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只会从书本上寻找解答方法,而不会从生活之中去探寻方法,严重缺乏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填鸭式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高分低能,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2、如何管理学生,使学生成才,是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照镜子,找差距,抓落实,将有助于我国教育管理的改革。

23、“社会即学校”强调的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施场域。之所以反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因为陶行知希望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将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去,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在陶行知看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是将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外面自在的世界里捉到笼子里,以学校的所有功能来代替社会的全部功能,实际上这样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以适应学校为标准的。而正确的做法是将小鸟放到大自然中,将学校的外延扩展至广阔的社会与自然当中。这一做法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在当时学校教育还未普及,大多数民众还处在文盲的状态下,借助社会教育的功能,发挥民众的教育作用,才能扩大学习的范围。  

24、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教育积贫积弱,广大百姓受苦受累,但却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较多尸位素餐、却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劳心与劳力严重分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象非常普遍。为改变这一现状,富有责任感和奋斗精神的陶行知先生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做了有益的探索。

25、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26、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27、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28、   在幼儿教育教学的方法上,陶行知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改革,他注重启发,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说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这个整体的核心。“做”指的是“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都要以事为中心,即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必须田里学,在田里做。

29、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谐之感情。

30、“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则,体现陶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范。

31、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