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1、前者写的是一个作家偷偷给一个少女写信,假扮一个痴情的少年。果然,很快,怀春少女痴迷于一封封的情书,在度假地到处搜寻她的梦中情人,但是爱情没有成真,最后伤感地跟着家人离去了。(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2、在经典的人物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茨威格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风格。他选取了历史上的十四个瞬间,将丰富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填充到构成这些历史性瞬间的每个人物身上。
3、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小说名篇大都被搬上银幕。主要作品有《心灵的焦灼》,《人类的群星灿烂时》,以及被中国读者广为了解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4、在《茨威格精选集》的装帧上,特别设计了一个黑白分明的的函套,线条和色块构成几何图形,素雅美观。
5、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6、#《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8、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9、所以,只要巴尔扎克在谈话中对茨威格流露出半点对俄罗斯名人的看法,茨威格就会把它当作真的。然后用德语抄写一遍,并以自己的名义出版。
10、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11、世间一切智者,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2、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MaximGorki)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同时他写作传记,他受弗洛伊德(Freud)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Balzac)、狄更斯(Dicken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jewski)等人的传记。1929年他完成《旧书商门德尔(Buchmendel)》。1930年茨威格将他的作品《精神疗法(DieHeilungdurchdenGeist)》题献给爱因斯坦。
13、生活圈子狭小的人们对一切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都很好奇。
14、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书评
15、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16、《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创作背景并不详细,个人看法是作者的目的与罗曼·罗兰类似——捕捉光与美,在黑暗的年代给人一束希望。
17、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18、还有一种观点是,女主的爱情并不卑微也不懦弱,恰恰相反,她是极其骄傲地爱着一个人。她那漫长又激烈的恋情,一生未吐露一字,原因只在于: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不仅不懦弱,还比许多姑娘勇敢的多。她对他从暗恋,钟情,到欢爱,孩子出生,他们俩的关系已经进无可进。她一步步把路走到了头,结局却比从来不曾接近他更让她绝望。因为她意识到,她已经给了她所能给的一切机会,让他走近她,了解她,可无论是那个他不认识的小姑娘,还是与他多次欢愉的女人,他们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她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不会觉得幸福,她也不能容忍自己为爱乞讨。整个悲剧的源头就在于她的骄傲和优雅,她忠于的不是爱情里的道义,否则也不会沦落风尘,她只忠于自己。怀着对作家的热忱,她无法勉强自己屈就于人。对自己心意的忠诚和对对方爱情的绝望,混杂成了这种飞蛾扑火的骄傲。
19、“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0、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战争的茨威格,追忆昨日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在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21、《家庭女教师》写两姐妹偶然发现家庭教师的反常,然后开始跟踪、偷听。她们不知道女教师被暂住在家里的表哥欺骗了感情,未婚怀孕,最后被母亲逐出家门。
22、美人在骨不在皮,文章在神不在形。文章最终也需要返璞归真。
23、 他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危机,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他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赢得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带偏见相当客观地评论自己的作品,就像评论别人的创作一样。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说。
24、 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
25、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26、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蒂芬·茨威格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离开了伦敦,取道纽约、阿根廷和巴拉圭到达了巴西。
27、给小说排优劣顺序是一件很不靠谱却让人乐此不疲的事情,如果非要我选出一篇最喜欢的茨威格的小说,那么我就选《感情的混乱》。
28、《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淋漓尽致地表了不自觉的冲动和理智之间的搏斗。
29、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名声,《偿还旧债》并不为多少人所知,但它们二者之间联系却很紧密。
30、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31、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32、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33、茨威格在序言中说,一个民族千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即人类群星闪耀的时辰。
34、出于喜爱世界而疏远世界,出于对真实的热情而显得不真实。
35、lebteichwieder,daichDichnaheahnte,Dich,meinen ewigenTraum.Ichahntejanicht,daßichin WirklichkeitDeinemBewußtseinebensofernewar hinterTälern,BergenundFlüssenalsnun,danurdie dünneleuchtendeGlasscheibeDeinesFensterszwischen DirwarundmeinemaufstrahlendenBlick.Ich sahnuremporundempor:dawarLicht,dawardas Haus,dawarstDu,dawarmeineWelt.ZweiJahre hatteichvondieserStundegeträumt,nunwarsiemir geschenkt.Ichstanddenlangen,weichen,verhangenen AbendvorDeinenFenstern,bisdasLichterlosch.
36、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人物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37、从整体上观照,茨威格的小说主题上并不难懂,思想过于正确而明显,不像卡夫卡那般奇诡深邃、晦涩难懂,但却给人以非常大的感动或震撼;他小说艺术手法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创新,不如卡尔维诺那般剑走偏锋、标新立异,但是稳妥、恰当,是可模仿可学习的。
38、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
39、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40、在茨威格的作品中,最具知名度的无疑是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人物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41、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科学研究的使命。
42、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43、《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Weltvon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44、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45、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46、让人惊奇的是,这两篇小说都没有正面描写战场,全是人物的内心戏。
47、人最不能原谅的莫过于被迫从真诚的热情中醒悟,明白过来那个曾令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人正是他们失望的人。
48、1941年他出版了强烈控诉法西斯对思想的专制统治的经典名作《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和自传《昨日的世界(DieWeltvonGestern)》。
49、一个人不可能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始终自能捍卫自己的自由。
50、这篇文章主要内容为:巴尔沃亚第一个找到新海洋——太平洋(以欧洲人的视角)。我从三方面分析:
51、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立场一直是:对封建贵族生活及基础—封地制度持否定态度,强烈反对暴力等等,因此托尔斯泰强烈的厌弃自己的贵族生活,常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摒弃奢侈,常年吃素。但其妻子索菲亚却囿于世俗偏见,过多的为家庭与子女利益考虑着想,不能够体谅托尔斯泰的思想,造成夫妻不和,家庭难以平静。
52、 茨威格在这篇文章中捕捉的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美好品格。
53、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5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5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56、 对一个平庸的作者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其生命力短暂的作品的某一情节,被一位罕世奇才借用到自己的传世之作中,借雄鹰的翅膀,将其默默无闻的名字升入永恒。
57、 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58、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茨威格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不愿意被征召进奥地利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坚称“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的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纳粹的逼迫威胁下,茨威格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萨尔茨堡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和妻子双双自杀,为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59、《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负盛名的小说,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有很多影视、话剧改编版本,也是所有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神作。
60、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来源于360百科)
61、忏悔独白:《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
62、0“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63、她们打开了成人世界的一条门缝,那里的景象在儿童眼中是恐怖的,令人战栗的。她们纯真的想要帮助老师的举动无济于事。
64、小说中,B博士出生在声誉显赫的世家之中,继承了祖上宝贵的社会关系资源,但其为皇家、教会受托管理财产是秘而不宣的。可见,家族信托也应该一个秘而不宣的业务,不用每天告诉大家做了多少亿元规模。严加保密和忠诚可靠,是最基本的要求。
65、《火烧火燎的秘密》在另外的版本中又叫《灼人的秘密》。虽然主体上是儿童视角,从小男孩埃德加的眼中写一个风流浪荡的男爵如何勾引他的母亲,但是小说在一开始是从男爵的视角切入的,随后又数次切换。这种视角上的变换给小说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
66、 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67、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68、“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69、1936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国被掌权者查禁。他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了。1938年奥地利也陷入了纳粹的掌控,茨威格移民英国。他跟夏洛特·阿尔特曼(CharlotteAltman)结了婚。
70、 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本书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
71、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28~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72、小人物可发挥大作用。古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是十分好的论证。格鲁希的一分钟摧毁了拿破仑的帝国,鲁热的一晚上留下了传世的《马赛曲》。小人物上能改变大世界,只要我们有勇气与行动去改变自己!
73、要是一生中有那么一个瞬间干了点荒唐的事情,那也算不了什么,但是你摆脱不了我们用把握不定的概念称之为良心的东西。
74、他的小说大卖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可能不是那么先锋,但也绝不媚俗。这正是我喜欢的小说。
75、(美)斯塔夫里阿斯诺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6-418
76、阅读《感情的混乱》是让人着迷的,跟随人物的视角,像侦探破案一样,逐渐抵达一个灵魂的核心;那过程:心痒难揉,大跌眼镜,长吁一声。
77、《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78、《象棋的故事》发表于1941年,是斯蒂芬·茨威格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他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控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以下这段描述,茨威格无意中告诉我们欧洲历史上家族信托中受托人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79、《贵妇失宠》写德普里夫人被国王放逐后的故事。这个权势熏天在王公贵族之间游刃有余的女人告别华丽奢侈的宫廷生活来到乡野村间,她勾引当地小青年,花钱如流水一样大摆宴席,只是为了维持她那最后一点可怜巴巴的骄傲和虚荣。她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她企图以自杀的方式震惊朝野最后也只留下一副令人生厌的扭曲的面孔。
80、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
81、 谈到茨威格这位作家,大家或许会有些陌生。但他鼎鼎大名的文学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想必为大家所熟悉。其中《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关于南极探险的斗争一文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该文讲述了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率领各自的探险队争夺最先到达南极点的荣誉,茨威格在此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的悲壮一幕。“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写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茨威格长于传记和情感类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82、我不愿意栓住自己的手脚,我要随时为你保持自由。
83、茨威格保持着富裕市民的生活方式,经常旅行。他1910年踏足印度,两年后踏足美国。
84、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85、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90年代,美国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86、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