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
1、《变形记》用表面的荒诞不经,来诉说作者内心的生活理想,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文学价值。卡夫卡的象征,不但具有深刻的文字艺术的深刻意蕴,又包含着理智的比喻。(卡夫卡变形记)。
2、弗兰兹·卡夫卡后来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他对儿子只有轻蔑的嘲讽,对于弗兰兹所热衷的事情,他表现出的只有鄙视。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
3、父亲甚至已将对卡夫卡的否定内化为一种习惯,卡夫卡说道:
4、书商们真会码词儿,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收到任何一个爬上阳台、楼顶或者天花板的人发出的“心灵信号”。假如你面对这样一个人,你一定会说:“你的钱已经在路上了,一会儿就到,慢点儿下来。”或者“你女朋友一会儿就到,多大点儿事儿啊。”或者“你是一只虫子?噢,你是最棒的虫子,你是虫子我们也爱你。”诸如此类。
5、但这从表面上看来反常、虚妄、荒诞的事情,从社会本质来看,又是正常、可能、现实的。
6、具体到故事中的卡夫卡,客观地说,他就是一个患有轻度精神病的小患者。我国传统文化把精神病分为文疯子和武疯子两类,顾名思义,后者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更大。小卡夫卡则明显属于胡言乱语的文疯子一类,没啥社会危害性。迈克尔则是非常容易接受暗示的小孩儿,所以只有他看出卡夫卡变成了虫子。所谓暗示,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够了,根本不用说话,说出话来就不叫暗示而是明示了。
7、将父亲视为至高权威的卡夫卡,始终与父亲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迫的),他们无法敞开心扉交流,卡夫卡只能默默地用自己的软弱自卑来一次次反衬父亲的强大与正确。
8、「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9、在卡夫卡眼中,父亲高大、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坚忍不拔、慷慨好爽……似乎世上一切象征勇气、魄力与积极向上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父亲。他身上具有着一切「卡夫卡家族的特质」,值得尊敬甚至仰慕。但另一面,父亲又「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特性:他们的权利不是基于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本人。」
10、在这个漫长的夜晚,有一次一边的门打开了一道缝,但马上又关上了,后来另一边的门
11、荒诞的情节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类存在的非理性表现。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
12、父亲对此十分恼火,用苹果去掷他,留下伤痕累累;母亲悲伤不已,只有妹妹表示同情和关心,给他送饭食,照料他的生活。他无法去上班,公司不久就辞退了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累赘和负担,家里人也由同情变成讨厌和憎恨。
13、他从门缝里看到起坐室的煤气灯已经点亮了,在平日,到这时候,他父亲总要大声地把
14、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15、首先他要静悄悄地不受打扰地起床,穿好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躺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名堂来的。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朕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16、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在《变形记》的语境中,将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将其置于平凡的环境中,将这种虚构作为正常现象表述。在故作平淡无奇的日常形式中表达出反常的内容,结果使之与现实生活中紧密相联系,表达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寓言式的结构将作品更生动性的描写,体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
18、在人类文学史上,《变形记》是一面镜子,观照着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那只被认为是卡夫卡化身的甲虫,成为无数被压抑灵魂的避风港。
19、格蕾特:哥哥对她有多好,格雷特最后还是“背叛”了哥哥。她是一个没有自己立场和态度的人。
20、有时,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比表面上的要弱,而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雷特对变形的格雷戈的善良和关心逐渐减少,这一过程与她从女孩到女人的变形同步。格雷特从最关心格雷戈的家庭成员转变为第一个提议消灭格雷戈的家庭成员,这表明了兄弟姐妹之间的自私和脆弱的纽带。
21、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老卡夫卡依靠自己的劳动,辛苦支撑起这个家,给孩子们带来还算不错的经济条件。但是,对卡夫卡而言,与父亲专制式的权威以及无时不在的否定、嘲讽相比,所有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满足,都不值一提。
22、某公司流动推销员格莱戈尔·萨姆沙是个安分守己的人,父亲失业后在家逍遥度日,要由他独立维持全家的生计。某日早晨他从睡梦中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初还以为是睡眠未醒的错觉,在确证为事实后,深感羞愧和痛苦,不敢走出房去。
23、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24、卡夫卡的父母也没必要自责,因为精神病这种东西完全是内因决定的,有的人天天挨批斗也挺过来了,有的人挨了几个白眼儿就觉得自己是虫子了。像小卡夫卡这样意识到自己是虫子还能积极主动征求别人看法其实已经很好了。据说精神病无法完全治愈,比较好的结果就是接受自己是一只“虫子”的现状,过上正常生活。像《变虫记》结尾,卡夫卡发现自己又变成人了,实在有点儿太过理想化,这么容易就治好了,以后会不会很容易复发?
25、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儿子」形象,通常带有其自身的投影。他们既崇拜父亲,又诋毁父亲;既依赖父亲,又渴望独立;既赞叹父亲的强大,又憎恨因此给自己造成的不自信……但是,诸多复杂的感情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化为泡影,只剩下绝对的服从与恐惧。
26、《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