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文案精选7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26 10:19:00 浏览59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1、这本《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实质上是弗洛伊德很多篇性学文章的合集,其中包括了他最具有创造性文章《性学三论》以及《爱情心理学》和《道德文明和现代人的焦虑》等,他在这些当中运用了精神分析法观察,并选择材料和组织内容,对人类性欲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创建了自己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阐明了他对于人性与人类性行为的核心观点——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类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人类取得一切成功的源泉——即所谓的泛性论,各种心理疾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2、“两股指向性对象和性目标的力量相互碰撞,一股是涓涓细流,一股负载着情感的浪潮,终于汇合到了一起......正常的性生活得以形成。”

3、(2)爱的四个基本要素:弗洛姆从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指出: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然而又让他仍为他自己,依然立于其整体性中。“除给予而外,爱所包含的其他本质要素也充分展示了它活泼能动的性格。这些为一切类型的爱所共同具有的要素是:关切、责任、尊重、知识。”

4、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5、收到预约编码,视为预约成功。一个预约编码一人进馆,截图无效,特此敬告。

6、性心理发展理论口欲期(oralstage)约在出生-5岁肛欲期(analstage)约在5~3岁性蕾期(phallicstage)亦称为前生殖器期,约3~5岁-1923年增加潜伏期(latencystage)约6~12岁生殖期(genitalstage)亦称为两性期,青春期到成年期,亦是性成熟                                                   期——青春期的性成熟

7、然而弗洛伊德始终认为自己的研究就是在追求真理,通过回忆,我在高中时代时读彼得盖伊所写的弗洛伊德传记,和这本性学三论,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也许是出于自己学识太浅薄的原因,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即抗拒又难以理性驳斥并推翻,所以我想从新思考,或许这些理论也许真的就是真理,当然这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把弗洛伊德的书籍啃来啃去是必然的,甚至到最后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我就是喜欢这个过程让我自己能够感受的一切体验,让我觉得为之所值。

8、在中国,性是一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但可能往往因为这个避讳,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伤害。比如说,小女孩缺乏性教育,被不法分子侵犯都不知道。所以,我认为性教育真的是非常有必要普及的一门学科。

9、这将把我们带到下一个问题,即婚后的性交可否对婚前的禁忌做出充分补偿。反对这种观点的资料不胜枚举,在此仅做最简短的总结。首要的注意事项是,文明的性道德甚至对婚后的性交也施以限制,因为夫妻仅用少数的利于生育的动作达到相互满足,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性交只有几年的时间,同时我们还不得不将由于考虑妻子的健康而节欲的时间扣除在外。如果从婚姻具有满足性需要的意义上看,3年、4年或5年之后,婚姻也就等于失败了,因为节育破坏了性快乐,伤害了夫妻间美好情感,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对性交结果的恐惧,首先导致夫妻身体柔情的丧失殆尽,其次是心理情感的隔阂,原先激情似火的爱随即便荡然无存了。精神上的失望与肉体满足的被剥夺,使大部分夫妻又回到了婚前状况,只是幻觉的丧失使他们感到更糟糕。他们必须重新用自己的刚毅驾驭性本能或将其转移。我们无需追问一个成年男人会节制到何种程度,经验表明,即使在最严格的性戒律面前,他们也会暗暗地利用性自由的便利,放纵自我。这种对男人的双重道德标准使得社会本身也认为那种施于男人的清规戒律是难以奏效的。经验同样也昭示,担负繁衍人类的女性只能将很少的性本能用于升华,虽然婴儿吮吸时等于找到了充分的性对象替代,但孩子一长大替代便不复存在了。我一再声明,婚姻的幻灭会使女性患严重的神经症。并使她们的终生蒙上阴影。当今文化下的婚姻,早已不再是根治女性神经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作为医生的我们再也不要这样看待婚姻了;相反,能够忍受婚姻的女孩是健康的。我们急切地奉劝男病人一定不要与患过神经疾病的女孩子结婚。婚后的偷情倒可以医治神经症。然而,女性受到的教育越严格,对文明的要求就越服从,也就越害怕采取这种方式。为摆脱欲望与责任感的冲突,她仍需通过神经症加以“庇护”(refuge),疾病成了保护她美德的最安全的港湾。婚姻本应能满足文明人在青春期的性本能,但事实上它却毫无能力。因此可以说,它不能补偿婚前禁忌的结果。

10、性变态先天还是后天?变异(degeneration) ——“神经症”Neuroses先天

11、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12、(5)爱的实践:弗洛姆强调:“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因此,“爱的艺术”没有什么捷径和妙计良方,它如同一切艺术实践一样,都要达到以下几项要求:一要有一定的训练,即除了坚持练习外还要严于律己。

13、被许诺的合法的性满足可否对其他性满足做出补偿?

14、“......孩子们总是最倾向于将最亲近的人作为性对像。...随着性成熟期的延后,孩子们仍有足够时间在正常的性阻碍之外再设立一道乱伦的防线,将自己所爱的血亲排除在对象选择的范围之外。......对于进入成熟期的青年人来说,他们的性生活......只能在...幻想中落地生根。在这些幻想中,幼儿时期的倾向仍会再次出现,并加上了生理上的性成分。这些倾向中,最重要的仍是孩子对父母的性冲动。...彻底地克服和摒弃这种乱伦的幻想,也就意味着孩子们终于从父母的权威之下脱离开来了,这可谓是青春期最重要、但也最为沉重的精神成就。”

15、所有这些无法避免、非人所愿的后果均是由禁欲造成的,它彻底瓦解了婚姻的基础。文明的性道德认为,婚姻是满足性冲动的唯一目的。手淫或其他性变态,使男人习惯了不正常的性满足,从而降低了婚后性能量的发挥;同样,为保贞操而借助相似方式的女人,必然对婚后的正常性交表示冷淡。双方若以很低的性能力进入婚姻,那么瓦解起来也就比什么都快。男人的性能力低下,令女人无法满足;强烈的性经验本可以使女人由教育形成的性冷淡得到克服,然而她却依然冷淡下去。这样的夫妻比健康的夫妻也更难施行避孕,因为性能低下的丈夫很难适应避孕工具。其结果是,性交由于一次次令夫妻陷于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放弃,这样婚姻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16、性变态(DiesexuellenAbirrungen,德语,意为:性的畸变)从广义上看,包括:露阴癖,窥淫癖,性窒息,恋物癖,异性装扮癖,恋童癖,性摩擦癖,性施虐癖,性受虐癖,易性癖。

17、(重返弗洛伊德)《性欲三论》首次研读回顾(附下期预告)

18、——————————————————————————

19、这本书算是弗洛伊德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这种书籍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枯燥无味,因为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连贯的故事性,有此起披伏的情节感,也不想鸡汤文那样令人激昂慷慨,算是一种学术性的书籍,诉说的便是真理。然而有时候真理是不懈怠情感的,所以没那么招致欢喜,确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确是许多人口中所追求的真理。

2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21、Besetzung/cathexes:贯注——泛指各种兴趣,包括力比多和其他非力比多的本能

22、性对象和性冲动之间的关联真的就那么密切吗?个体的性冲动一定是来源于性对象的刺激吗?

23、第二篇标题:幼儿性欲/幼儿性冲动DieinfantileSexualität

24、幼儿性欲:狭义:幼儿的性冲动广义:带有幼儿特征的性冲动,是性变态现象的发生机制。

2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nRUVK7mGpu93j6l6cL3_A 提取码:LZWL 书名:性学三论99爱情心理学

26、许多性行为异常(Deviations)都与这两者有关。

27、渡边淳一的小说《爱的流刑地》中出轨的男女心怀道德罪恶感在苦恋中发生了性窒息的悲剧,性变态行为之所以被人所诟病是非常态的性危机到社会生活、私生活中的安全线,其背后也是人们对出格行为的恐惧排斥。《杀死比尔》中的“比尔”——好莱坞早期功夫片打星大卫·卡拉丁现实生活中他正是在自慰的性窒息中猝死,警方在曼谷的酒店中发现他的脖子上和生殖器上缠有布条。

28、第一个阶段:是更早期的混合阶段,进食和性冲动是同时发生;第二个阶段:自体享乐/自体性欲,伴随不以进食为目的的吮吸动作,进入到自体享乐阶段。

29、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30、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会经历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和生殖器。即使个体完整经历了这五个阶段,有些受压制的欲望还是会通过梦境和口误等表现出来,甚至在特定状况下,会表现出某些特定的临床症状。

31、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弗洛伊德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童年对母亲的爱恋和对父亲的嫉妒,并将这种情感冲突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联系起来:“我从内心发现了自己对母亲的爱恋和对父亲的嫉妒,我想所有的幼儿都有这样的情感……如果事情果真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俄狄浦斯王》扣人心弦的效果了。”(《弗洛伊德致弗利斯的信件》,1897年10月15日)在《梦的解析》中,这个主题再次出现:“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正好实现了我们童年时期的愿望。”在随后的岁月,弗洛伊德还在他的临床报告中经常提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如在1905年“多拉”个案和1909年“小汉斯”个案之中。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首次于1910年正式出现在论文“男性对象选择的一个特殊类型”(1910h)之中,而“情结”这个术语则源自荣格。

32、而是寻找那些看起来独立的元素和世界的联系。——莎乐美

33、 一般认为神经症患者的性符合正常的性本能。但是精神分析的学说表示,明显的性倒错在精神神经症里十分常见,所有神经症患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都表现有性倒错的冲动。

34、如果我们在潜意识中发现一种能与其对立面匹对而存的本能,其对立的本能必然也在活动。这就是说,每一个主动型性变态表现都有一种被动表现相对而伴:潜意识中的裸露癖同时也是窥视癖;受施虐冲动压抑的人,在决定其症状的因素中必然也存在受虐倾向的根源。我们在此阐述的和我们在“主动型”性变态中所发现的完全一致,这的确引人注目。但在实际的症状中,对立的倾向中只有一方占据主导地位。

35、(3)爱的几种类型: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爱的对象的不同类别决定了爱的不同类型:①兄弟之爱;②母爱;③性爱;④自爱;⑤信仰之爱。

36、《性学三论》让我了解了一些平时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层面不容易获得的性教育,让我明白了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的来源,也让我关注到一些要在孩子幼年教育注意的一些问题,从而远离精神疾病。

37、 最近我的gay蜜向他妈妈出柜,结果得到了妈妈的支持,这让我们都感动不已。中国虽未承认同性恋合法化,但近些年一直对同性恋者保持宽容的态度。

38、概而言之,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对本能的压制之上。每一个体都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如人格中的权力欲、进攻性及仇恨性。正由于此文明才得以产生——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共享。

39、审慎的临床观察使我们对神经性(质)疾病①(nervousdisorders)可做两种分类:神经症(neuroses)和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es)。前者的障碍(症状),不管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本质上是一种中毒现象(toxic),类似于神经毒素(nervepoisons)的过剩或缺乏现象。这些神经症统称为“神经衰弱”,绝无遗传的作用,而往往是性生活的有害因素使然。由于该症与这些毒素有关,仅凭临床观察就能立刻找到它与性问题的因果关系,然而,被权威人士所谴责的文明的种种有害因素,似乎与神经症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将性因素视为神经症的基本原因。(①20世纪初精神医学尚不发展,器质性神经疾患与心因性精神疾患未有明确划分,帮弗洛伊德常用nervousdisorder神经(质)疾病以表示心理疾病。目前所谓的神经症(neuroses),当时弗洛伊德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因神经系统化学中毒所致的神经衰弱;一种是因心理因素所致的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es)或称神经精神病(neueropsychosis),包括癔症等。当然,今天已不采纳神经衰弱系由神经系统中毒所产生的“神经疾病”的病因说,统统归之为神经症,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中译者)

40、以上所讨论的问题均是针对文明第二阶段的要求而言的,它表现为,凡被称做性变态的性行为都受禁止,而正常的性交可以自由进行。我们发现,即便对性自由与性禁忌做如此划分,仍然会有一些人因性变态而遭拒绝,另一些做出努力防止了性变态的人却患了神经症。如果性自由受到更多的限制,文明的要求提高到第三阶段的水平,即婚姻外的任何性行为均被禁止,那就不难预测其结果了。天性刚烈、公开反抗文明要求的人将剧增,而天性柔弱的人,一方面要承受文化的压力,一方面又要抵抗本能的冲动,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神经症也会猛增。

41、食色性也。其实性和吃一样对于人类来说是再普通、再常见不过的生理需求。性和吃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弗洛伊德用科学的视角给我们详细地描述了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在性方面特征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说明人的性的成长。

42、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探索和解析,发掘了人性的另一面:“潜意识”,揭开了人类心灵的奥秘。对心理学的相关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有重要的影响。

43、针对“性对象造成的性异常”,弗洛伊德将同性恋、恋童癖和恋兽癖等其他各种形式归人这类性倒错的行列。他认为这些性倒错都系人类后天获得,而并非像人们之前认为的那样属个体天生或者固有特征。然而,如果同性恋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演变结果,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因素促成有些人将同性作为选择对象,正如有些人将异性作为选择对象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援用了双性恋概念,之前弗利斯在人类胚胎发育基础上曾提出过双性恋倾向普遍存在的假设。不过,如果说是弗利斯指明了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那么弗洛伊德则是首位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的学者,他同时还假定每个人自童年时代起,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就同时并存一体,而最终的对象选择将由处于优势地位的倾向决定。

44、目前的看法是同性恋原因不明,可能有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不排除单一因素,更可能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45、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脑海中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结构,它们之间存在强烈的内在冲突。因而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并不是单一理性存在的产物,而是一系列冲突的结果。这三种人格结构便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46、当然,关于神经症中毒性与心因性的理论区分并不否定以下的事实,大部分神经症患者都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47、梦是愿望的满足。——《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48、《精神分析引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7年。全书共计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论述。

49、在过去,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和精神遗传。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同性恋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异常,而是正常性取向的一种,因此不少国家在大力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包括同性恋婚姻。

50、抛开恋童癖的罪行讨论范畴,从心理角度来说,恋童者几乎无一例外是一种性格上长期积弱的产物。比如纳博科夫的名著《洛丽塔》中亨伯特对少女的执念来自于童年初恋对象死亡的阴影。再如电影《花落莺啼春》中身受一战心理创伤的男人与被遗弃的女孩建立起了微妙的感情,这不牵涉到情色,是一种心理创伤后互慰的结果。

51、这位大师的论断富于想象力,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2、关于心身疾病的思考:从性理论的角度理解躯体功能障碍:“既然身体功能能够引发性兴奋,那么性冲动反过来也能作用于其他身体功能。”“由性过程的障碍所引起的神经症,也可以表现为“非性的”躯体功能障碍。只要明白了其他机体功能也会成为性兴奋的作用对象,这一现象也就不再神秘了。”

53、“性倒错中,性对象和性冲动,这两者只是像焊接(Verloetung/soldered)一样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一种有机的关联。性冲动很可能与性对象无关,也可能不是源于性对象。”“在许多条件下,性对象的形式和价值都是次要的”

54、在精神神经症的症状形成中,某些“组元本能”(componentinstinct)起了特别突出的作用,它们往往成对出现,并不断引出新的性目的,如窥视本能与裸露癖、主动与被动的残暴本能。后者是理解症状的“痛苦性”(suffering)的基本的条件,它几乎总是部分地主宰了病人的社会行为。同时,正是通过力比多与残暴本能的结合,爱才转化为恨,柔情才转化为敌视,这构成了许多神经症的特征,偏执狂者更为普遍。

55、Eroticasphyxiation(色情窒息)是指呼吸控制以达到性唤起目的,有意限制氧气进入大脑。二氧化碳的迅速累积可以在窒息中产生眩晕、快乐从而配合性高潮的到来。在一些被绞刑的人中,男性会因窒息发生勃起,甚至射精。自17世纪初以来,色情窒息首先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资料来自:Wikipedia)

56、.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57、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58、弗洛伊德是天才,所以天才的看法和凡人一定是大不相同,所弗洛伊德的书籍观点一致都是别致新颖,虽然说这本书的理论争议颇多,但是我看完之后,尽信书了怎么招吧,我觉得就算有争议,或者哪里出错,至少并不博学的我觉得言之有理吧。

59、快感区:在特定的刺激下,能够使人获得一定快感的皮肤或者黏膜。这里,特定的刺激就是部分性冲动的刺激。

60、Trieb/drive/instinct:本能/驱力

61、在此期间,弗洛伊德著书颇丰,然而也正是在这时,他和弗利斯的关系彻底宣告决裂。私人诊所的病患也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其中大部分患者来自东欧。其间,他还坚持连续3年在维也纳大学开办讲座,而“星期三讨论会”也日渐壮大。正是从1905年起,他开始享誉国际。同时,他也开始每个夏天都去意大利或希腊度假旅行,其间多由妻妹米娜•贝尔纳斯(MimiaBarnays)或弟弟亚历山大(Alexandre)陪伴。

62、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时从母体的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诞生的创伤是后来出现情感焦虑的基础。

63、为什么会有性冲动?为什么会出现同性恋?为什么会有性变态?为什么会有精神病?为什么会有处女禁忌?为什么婴儿也会有性欲?读了弗洛伊德这本书,我相信你会找到明确的答案。

64、上面这五种情况在大卫·林奇的《蓝丝绒》中可以全部看到,片中给的丹尼斯·霍珀饰演了影史上堪称一绝的极端变态形象:黑帮老大、暴力狂、秽语症者、性无能、SM者、恋物——蓝丝绒布料并喜欢摩擦产生性兴奋。

65、1912年,弗洛伊德努力试图使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其他精神和文化学科。1913年,出版了《图腾和禁忌》。

66、山本宽斋为DavidBowie设计的“东京波普”造型

67、 性学三论由三篇论文组成,这三篇论文分别为:性错乱、婴幼儿性欲、青春期的转变。

68、肛欲期——肛门区孩子们是怎么想“我是从哪里来的”?“在幼儿的性认识中,孩子是吃了东西之后怀上的,之后会通过肠道排出来。”

69、“尽管通常意义上,对象选择是青春期特有的行为,但早在童年期婴儿就开始对性对象有所选择,......只不过因为部分冲动还不能通过性器官随心所欲地支配。当性器官以生殖为目的,对部分冲动进行引导,就进入性组织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生殖期。”

70、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71、随后,弗洛伊德开始探讨“性目的造成的性异常”问题。在这种性异常之中,性本能分成了不同的组分,他将这些组分称为“本能组元”。这些本能组元都有各自的“性敏感区”以接受性刺激,而性倒错则以童年时期的本能组元占据支配地位为基础。在与本能组元相关的性倒错之中,个体会采用某些身体部位或膜拜对象来达到性满足的目的,以此代替性交之中通常使用的身体区域。其他形式的性倒错则由早期性目的固着造成,比如与口唇相关的性行为(吮吸阴茎、舔拭阴门)、性抚摸、偷窥甚至施虐和受虐等。弗洛伊德明确指出,在这些个案之中,“性倾向会定格于预先行为之上,且由此新生的性目的有可能取代正常的性目的。”如果要对他的观点进行总结,我们不妨认为在性倒错中,性本能分解为不同组分并称为“本能组元”;而在性常态中,本能组元则重新组合并服务于发育成熟的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