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有哪些(文案精选5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25 10:32:46 浏览59

巴金的作品有哪些

1、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散文集代表作海上的日出

2、“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巴金的作品有哪些)。

3、A.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4、《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

5、《第四病室》《寒夜》《死去的太阳》《海的梦》

6、在屠格涅夫的笔下,男人大多软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女人热情而勇敢。陈思和提出,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和张若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屠格涅夫的启发。“软弱的周如水跳黄浦江自杀,巴金透露这是根据朋友的遭遇写的,但我觉得更大一部分是从屠格涅夫的著作里演变过来的。”

7、“大哥,你又屈服!我不晓得你为什么总是屈服?”觉慧气愤不堪地说。

8、《家》《春》《秋》《雾》《雨》《电》《憩园》

9、他胆小、怕交际,是个十足的宅男,直到四十岁才结婚。 

10、纵观以前的影视、话剧作品,不乏有对“激流三部曲”《家》的改编之作。比如此前由该影片原版人马出演的话剧,以及孙道临电影版的《家》等都是以此为原型改编而来。

11、如《激流三部曲》中的《家》(1931),1)《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几对青年爱情上的纠葛为主线,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2)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觉新:长房长孙,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压迫下妥协。“不该那么做”的典型。觉民:他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觉慧: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的形象。寄托着对青年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家》的主角。鸣凤: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琴: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

12、《雾》中,周如水的性格优柔寡断,一直受“良心”迷惑,最终爱情失败;

13、《雨》中,吴仁民性格暴躁、浪漫,最终也因为当时的环境恶劣爱情失败;

14、《灭亡》既表达了对杜大心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的赞赏,又说出了作者内心对杜大心行为的“反对”态度,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无比憎恶的心情。在书中,作者写出了一代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反抗、追求和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的爱与憎、快乐与痛苦。

15、《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商务

16、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17、他介绍,巴金曾在朝鲜生活了两年,业余时间学习朝鲜语和俄语。五十年代,巴金学习了俄文,将《父与子》重译。七十年代,巴金开始系统地学习日语,并且能熟练地阅读日文作品。1982年,巴金获得但丁国际奖,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用意大利文背诵了《神曲》。

18、激流三部曲第三部《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7月初版。主要情节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

19、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

20、“巴老去越南的时候也在学越南文,然后还学过印第语,大概是因为他要研究洛克尔的东西。所以,他学习语言的习惯大概保持了一生。”周立民说。

21、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22、“‘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23、该作品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24、《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25、“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26、                 往期回顾

27、其它中长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死去的太阳》《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沙丁》《萌芽》《新生》《利娜》《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

28、《憩园》写战时回到故乡枣成都一作家,寓居友人的新置馆邸枣《憩园》写作。在那里他发现《憩园》主人夫妇有内忧,新婚的女主人,受前妻留下独生子小虎的困扰,前妻娘家是巨富,他们有意无意利用小虎折磨续弦的后母。随后他又发现憩园旧主人的悲剧,他因一桩婚外爱情,被长子和爱妻逐离家庭流落破庙中,可是爱他的小儿子则与他保持神秘的往来,并且常到憩园折花安慰他父亲。

29、长篇《寒夜》:1)作品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2)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战争”。3)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4)其中也有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如“婆媳”战争。5)这是平民的史诗,是战争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是发自小人物内心的真实愤慨。6)《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准发挥。

30、“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31、在《灭亡》《爱情三部曲》等作品中,巴金用他充满激情热烈的笔触将内心的理想愿望寄托在小说的革命者形象中,希望能让这个社会变革,寻求新的未来。他曾多次表示他对革命青年的热爱,巴金认为他们“有良心,有热情,想做出一点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为了这他们牺牲了他们个人的一切”。也正因如此,这些革命者们也如巴金的内心一样急切、强烈,甚至是有些鲁莽的追求着革命。如在《灭亡》中,杜大心的灭亡,来源于他悲惨的命运,更来源于他对革命前途的困惑和迷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受到了“五四”的洗礼,深深体会和关切着下层民众的困苦,时时希望能将劳苦大众解救出来,他需要革命,需要颠覆,他放弃了心爱的女人李静淑,放弃了生命,选择冲动的、以复仇的方式开了枪,即便这个他所复仇的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压迫者和统治者,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一种反抗和对革命理想的坚持了  。

32、影响了几代人的是激流三部曲,这样的大家族的大府大院,在江南各地很多,各种故事也如红楼梦般纷杂。但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中,从这种大家族出走的年轻革命者的典型,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巴金写了他们,他们中也有读了巴金的书,依然出走,走向革命道路。

33、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

34、“你晓得我决不相信,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都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觉新绝望地摊开手悲声说。

35、《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之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36、激流三部曲第二部《春》,1938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主要情节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

37、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生活在奴隶主家庭,身边的朋友除彭外多为奴隶主;②阶层认知根深蒂固:一直以拥有奴隶而感到自豪,并且乐享奴隶主的生活;③缺少为别人谋幸福、甘愿为别人牺牲的心。

38、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舒适的屋子,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场。

39、周立民说,“每个作品可能都有他很多生命的小秘密。他(巴金)反复读的东西,必须自己把它译出来,变成自己的译作,喜欢的东西要长成自己的肌体。”

40、书籍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一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

41、《—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中青

42、《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43、是2013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巴金,本书是作者《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雾》中主人公周如水的朋友吴仁民的经历,描写了旧社会时期各种不同人的思想动态。

44、人间三部曲——《息园》《第四病室》《寒夜》。

45、《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包括《家》《春》《秋》三部作品。这篇长篇小说,主要是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描绘了封建社会衰退。它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46、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看见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47、《灭亡》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48、巴金的作品《我的心》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当时战争连连,世间纷乱,到处是血雨腥风、但是,热爱人类,热爱和平,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巴金的梦想和追求。于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哀伤。这是一篇声讨假丑恶的战斗檄文,是一道召唤真善美的心灵闪电,是一声警策世人的长鸣钟,它更是作家爱心的一次放飞。

49、本次电影《家》作为首部原创音乐剧电影,首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将一部饱含复杂情感的悲剧故事搬上大银幕,让人耳目一新。除了艺术造诣,《家》也映射出更深层次的哲理,影片通过受困于封建制度桎梏下的进步青年奋力一击,冲破封建枷锁的故事,告诉当下年轻人一个道理:身在乱世的青年们依旧能积极向上,敢与封建制度抗衡,目的就是为了重获自由、寻求幸福。而处于和平时期,幸福和自由唾手可得的当下年轻人是否更应该不断充实自我,突破更遥远的领域,成为当今社会可用之才!

50、(1)爱和恨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爱安娜,却因安娜没有嫁给他,爱深成仇,把她砍死在婚礼上。(2)争与忍的矛盾冲突(反抗与顺从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砍死安娜,却不上诉要求减刑;他为了三角琴怒吼要杀人,却又放弃了抵抗。(3)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拉狄焦夫为人和善,本质善良,但做事容易失去理智,行为冲动、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