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读书的人的例子(文案精选84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25 10:31:08 浏览59

善于读书的人的例子

1、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2、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关于名人读书而成功的例子篇4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聪明而又干练的帝王。少年时代,他曾任职于宋太祖所指挥的宿卫军。由于经历频繁战事,了解民间疾苦,继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顿朝纲,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平,被后人称为一代贤君。

3、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邓蒂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邓蒂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4、要实现价值,就离不开进取。自古以来,这个进取有两种取向:一是向外拓展,即建功立业;二是向内拓展,即修身立人。读书就围绕这两者展开,它本身就是一种进取,同时又为进取提供智力支持。从实现价值的层面讲,建功立业不等同于做官发财,如果对社会的贡献是零或者负值,那么再高的位置、再多的钱财也毫无用处,因为死了就被烧被埋了。何况向外拓展需要机遇,不是说你有能力,就一定有相应的平台和机缘。所以今天讲读书,更着力于向内拓展,提升自己的内在境界。这个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5、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善于读书的人的例子)。

6、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7、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克正先生撰写了《叶天士诊治大全》,将叶氏所有的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将每个病案所用的方药,全部确定剂量,冠以方名,附以作者本人的方解,给我们学习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8、医生固然是高风险的职业,但一个敬业的中医不能害怕担当风险而放弃对疑难病症的钻研和治疗,或者用一些平淡无效的药应付病人,这种医生的治疗水平不可能体现和发挥出中医的优势。

9、读书实质上是对人生经历的补充。它打破了我们亲身经历的局限,让自己的活动半径无限制地扩大了。因此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接触到许多这辈子接触不到的人和事,看到许多这辈子原本看不到的风景。一句话,它让人生有更高的性价比。

10、总之,要想读书持久有热情,得以具体的行动为中心展开阅读即“务必有意识地进行以‘行动’为轴、蕴含‘内在动机’的读书”,这样就能实现真正有产出的学习:3D(现实需求)×2D(书籍知识)。

11、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然而均不为所用,碰壁而归,感到十分羞惭。苏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讥讽他不务正业,不事农商,认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痴人做梦。苏秦听后,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闭门不出,发愤攻读。他日夜研习《阴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动人主的方法。夜半读书昏昏欲睡,他“弓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此等刻苦攻读的精神历代为人们所传诵,锥刺股的苏秦与头悬梁的孙敬,都被编入《三宅经》中,成为发愤读书的楷模。当然,苏秦刺股攻读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然而他那种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12、善于使用和管理每一分钱,把每一分钱最大化的利用,要达到最大的使用效果,要有生意人的头脑,用做生意的头脑去工作、去管理下属。善于识人、用人、管理人,要充分的把每个人的能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通过实例、培训、考核、岗位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下属的能力。

13、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4、若说垂直型阅读强调的是深度,水平型阅读重视的则是广度,这部分的投资占读书投资的三成,“需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看来,阅读这条路也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15、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未来,同一个人也会因选择不同从而造就不同的未来,读罢此书,不禁深深感佩于李明博先生在书中所传达的信念和精神:一种怀揣志向和梦想、遇到挫折绝不放弃的精神,一种在困境中总是拼尽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我亦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良心的主人”和“事业的主人”。

16、“知本”与资本的冲突:王石今天的烦恼,也是马云昨日的沮丧(2015-12-18)

17、当然,名老中医中也混有“南郭先生”,介绍的医案价值不大,医论空而无物,这就需要读书人别具慧眼,其实读多了,自然具备了鉴别能力,特别是拿到临床一用,真假就现形了。

18、有一次,看到学生们在上课前的早自习上,清一色地背英语,我发了一句感慨:“什么时候听到你们背汤头歌诀,中医就有希望了。”

19、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20、在今天看来,吴鞠通确有侵犯叶天士“知识产权”之嫌,但我们后人仍然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治外感病的新模式。何况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还要找人资助,或者自己掏腰包,并无经济效益可图,完全是为了实现济世救人的目的。

21、《松下幸之助传》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具有很好的阅读参考及学习价值。

2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3、同样,我见过太多读者们看书不用脑子思考。他们有一个习惯,要不书看完了书就完了,书上写啥,就是啥;

24、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25、他创造性地使用大量动物药,使用某些毒性很大的药,在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用动物药治疗疾病源于张仲景,古代用得最多的是叶天士,朱良春先生不但继承了他们的成果,而且有自己的心得和创新。

26、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27、丰富的活动:观察与采风、读书节系列(开闭幕式、口号征集、个人作品集、诗歌创作比赛、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阅读之星评选、唐风宋韵古诗文积累竞赛、即兴演讲比赛)、戏剧节等。

28、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9、我莞尔一笑,直言: 绝大部分人的读书方法都是错的,但是他们却不自知啊。

30、涔汐,我读的书也不少,你看我啥书都读一读,怎么觉得没啥进步?

31、教师整天不读书却忙于教书,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现象”的重要因素。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倡导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现在也有不少专家呼吁: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如今,一次“充电”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每位有志于读书治学者除了学会学习之外,还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尽最大的努力,天天坚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读书著述做学问,是一个长期的积淀、磨砺过程。一个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不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从一些名师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做低质量的重复的。实际上,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得益于他们的阅读生活和不断的知识积累。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从一些名师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做低质量的重复的。在这方面,几位语文特级教师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听窦桂梅、王崧舟、程红兵等名师讲课,整堂课下来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32、每一家出版社通过自己的这个“品牌”,汇集了大批当代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心得,篇幅之宏,体例之全,内容之丰,选方之精,均是前所未有的。

33、当然阅读《三国演义》还有其它的小方法,可以是画对重要事件的流程图、做比较表,或者是观看一些影视剧等。 

34、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

35、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6、(上图为徐老师的课例:读元曲,说汉卿,撰写对联颁奖词;读《雷雨》,绘海报)

37、为什么一定要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供了400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剂。

38、书籍提供立体化,主要围绕以下几点介绍:推荐与赠送、图书馆藏丰富、数字图书馆、班级订报刊、班级图书角、好书进校园、购书我做主、图书大换购和家庭书房。推荐并非无的放矢,前提为调查现状,师生共荐,陈述理由,各备课组讨论制定书单,年度公布最受欢迎图书榜和学段、年级、科组、个人借书量与书目并分析建议,为下学年提供参考。推荐原则是经典为主,兼顾现代,注重文本系列化。

39、独立思考这个词儿,已经用烂了。但考虑到人类群居社会属性,我们的思考,无时不刻的受着各种因素的干扰。哪怕是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敢说自己的思考,到底有多少独立性的价值。

40、有些人求知的欲望相当强烈,认为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来得最简便直接。

41、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42、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的重大贡献。

43、而不是那种一天到晚埋头于临床,不读书不思考,遇到疑难疾病绕着走,不肯深入下去的所谓“从来没有脱离临床”的人,这不过是在低层次、低水平的临床徘徊。

44、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跟一位高尚的人对话。

45、(2013年9月参加某读书会活动的言谈笔录)

46、《温病条辨》不失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体现辨证论治水平的临床著作。作者很聪明,会学习总结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善夺人之长”。

47、对成本失控,就无从谈企业运作,好的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严控成本。服务行业,最大支出是人工成本,如何挖掘一个人的潜在价值,是物业管理的核心。但如果运作效率低下,可能显赫一时,最终却会败北。

48、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说结合,读用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书不同,人不同,读书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读的结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必须强调:读书是一项苦中有乐的工程,贵在及时,重在坚持。没有极大的毅力支撑,是很难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乐趣,还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阅读是与思考相随的。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没有思索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重视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思考的过程也是求异的过程。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我们读书做学问不要像蚂蚁那样只顾整天忙忙碌碌地储存,而不去做加工的功夫,也不要像蜘蛛那样整天只顾吐丝,而不注意汲取营养,而应该像蜜蜂那样既注重采集原料,同时也对原料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读书亦然,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阅读时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或正襟危坐,或集中一段时间来阅读。有时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随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读理论书籍有时候比较枯燥,但读人物传记、教育随笔,就感到很有趣。这些书看起来与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没有什么关系,孙影老师举了“桃子”的例子,我们把桃子吃完随手把桃核扔到地上,我们已经忘了这件事了,可是第二年桃子居然发芽长叶了,就像读书也许我们在无形中给自己种了一座桃花源。就像我们读的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们影响是深刻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读书是教师的必需,正像我们人需要吃饭、休息等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读书人”都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人生拥有这么漫长的时光,如果一辈子不读上几百本书,不享受诗意的阅读,这样的人生是苍白的、可怜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始终是人的一种精神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49、也就是把这种嫉妒转化为自己行动的一种动力。善意的嫉妒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一次的成功并不代表能力的强弱,只是说明我们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50、其实不管有多难,心中都要怀有希望,因为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实现的可能。遭遇困难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要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最喜欢李明博先生的一句话:把握现在,经营现在,为自己经营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51、尽管世人对赵光义取得政权的方式心存疑虑,却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的赵光义确实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52、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扩展资料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53、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54、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

55、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56、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57、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58、企业的发展需要顺应和把握时代或者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能逆形势而生,因此拥有战略眼光,能够有效准确的把握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碧桂园的是全国最大的城镇化建设的企业,也正是顺应了国家城市城镇化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形势,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要立足当地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前规划安排,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房产企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

59、读经典,也是有不同的读法:一是读厚。像《道德经》才5000字,《论语》11000多字。读它们,就要不断加以扩充,每一小段其实都可做成千上万的展开。二是读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们读书,要有自己的概括。三是读平。最深奥的书,也要善于用最平白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播。六祖惠能的高明,在于没读过书却悟了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写的《坛经》,就靠通俗易懂弘扬佛理。

60、我斟酌再忽然想到这就是《医林改错》中讲到的“灯笼病”,用血府逐瘀汤120余剂,不仅心口热消除,而且全身肌肤恢复正常。如果不是读过原著的这一条,是不可能选择这首方的。

61、现在一些语文教师上课时不善于举例子、文化底蕴不厚、专业能力不强、课堂教学缺乏深度。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教师知识更新不快、阅读不足造成的。难怪特级教师吴非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要知道,读书也是备课,而且是最好的备课。在一定程度上讲,阅读的高度决定教学的高度。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读书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日久月深,就会产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来。为推动全民阅读,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风尚,教师首先要从“功利阅读”中走出来,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好教育需要经典的依托,通过研读教育理论专著,与教育家对话,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每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教师能够坚持阅读,就不同程度地在心灵上获得了成长。

62、但冷静地分析,有的危急重症,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医术出神入化,西医支持生命的各种抢救措施,也给他赢得了用药的时间和机会,应当看做是中西医结合显示的独特疗效。

63、岳老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强调用古方不能随意改动,治病基本用原方,即使有所加减,也十分慎重,这其中有充足的道理。他自创的方剂只有几首,例如治疗干咳的方,叫“锄云润肺汤”,是从钱乙的补肺阿胶汤化出来的,颇有疗效。

64、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65、阅读是最划算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获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另方面可以让心灵得到安顿。比起肉体,心灵更需要爱抚,而读书是滋养心灵的最佳良方。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与美好。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读书史。因此,人们应该把读书当成幸福、快乐的事。读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和呼吸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应与书相伴,不必只在“读书日”才想起来读书。近几年来调查发现,“我国识字的人口中只有一半在看书,国民阅读率的走低令人担忧”。还有一种趋势就是:网上阅读的人多了,愿意付费下载的少了。作为教师,本来是最应当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群体,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逼迫,不少教师除了看教科书和教参书之外,其他的书已经很少读了。教师如果只读教科书和教参书,尽管也可以应付教学,但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优质话语系统,只是鹦鹉学舌地“拿来”现成的东西。相反,那些喜欢读书的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优质语感,有了高层次教学的底气,自然也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所以,有人说得好:“厨师看菜谱不是读书,教师看教辅不是读书。”有学者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懂教育科学,不阅读教育经典著作,不学习和研究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就不能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

66、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67、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68、我们看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自己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难度,增加思考的难度,你克服的这些难度,就是你的收获,你的成长。

69、文化专题课,高一每周一节,教师宣讲,自编讲义,学生选课,涉猎百科,资料成书。教师的课程意识,学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增强。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带给学生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活跃,影响深远。(上图:上学期的部分文化专题课)

70、范仲淹苦读——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71、所谓“备读”一词,纯系出自我的生造,意思是对某些书要完整地读几遍,尽量记住其中的内容,读完还要备用,时常翻阅,一辈子参考运用。

72、任老师结合自己26年的教学,以及曾经工作过16年的广外外校里一批富有教育理想和艺术的优秀老师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开展校园阅读的种种方法。讲座从校园阅读全员化、书籍提供立体化、阅读方式立体化、交流平台立体化以及近年所获各项成果五方面展开。

73、(上面两张图:侍老师徒步旅行与带学生参观广州农民工博物馆)

74、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75、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76、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77、第一个小方法,如果在读书时需要加深对关键人物的理解,我们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编制人物关系图。

78、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79、在事业上谋取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有些原则,如果遵行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一个职业经理人,不管他拥有多少知识,如果他不能带动人完成使命,是毫无价值的。

80、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两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也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

81、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82、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83、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