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1、草庐三顾;豺狼之吻;淡泊明志;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
3、第6副对联:王佐奇才,儒者气象;伊吕之间,管乐之上。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5、对联的作者是清代文人赵藩。对联主要从“诸葛亮治蜀”的角度展开,既是对诸葛亮的歌颂缅怀,也是对诸葛亮精神的活学活用,在当年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6、相传有一名士来成都游览缅怀诗人,登上望江楼顶层,举目远眺,感触万端,遂情不自禁地吟出此联。可是吟完上联后,他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乃惆账而去。多少年过去了竟无人续就,遂成“绝对”。
7、对联的文字是很巧妙的,尤其是上联与下联的后半句,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对仗工整,构思精妙,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用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诸葛亮的敬爱。
8、第5副对联:许先帝驰驱,东连吴会;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9、上联中的“攻心”,说的就是诸葛亮在七擒孟获时,采取的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最终使得孟获心服口服,从而平定了南中之地。下联中的“审势”,意思是审时度势,在刘备得到蜀地之后,法正认为应该“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诸葛亮建议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方式治理天下,使得蜀汉国力逐渐增强,为之后的多次北伐行动奠定了基础。
10、三个臭匹匠,赛过(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11、这样便没人敢揭了,但毕竟是春节不能不吉利,便在后面加了几个字,令人叫绝: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12、收二川,就是收东川和西川;排八阵,就是所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六出七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就把北伐和南征都写进去了。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写诸葛亮最后的时候,在五丈原病逝之前,向上天祈祷,希望能再多活几年。一心只为酬三顾,讲三顾茅庐。诸葛亮一辈子的大事,都写进去了。十个数,没有重复的。是不是觉得很高级?
13、上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14、第三副,上联叫: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武穆,就是岳飞。是说历史上的将军里,有两个是神,第二个就是岳飞岳武穆,第一个呢,就是关羽关云长,他在岳飞前面,所以说“先武穆而神”,他是蜀汉的人,刘备自称是汉朝宗室,诸葛亮《出师表》也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是“大汉千古”,而岳飞是宋朝人,叫“大宋千古”,千万不要搞成“大蜀千古”,那是不行的。下联叫:后文宣而圣,山西一人,山东一人。说历史上有两个圣人,哪两个圣人呢?山东一个,山西一个。山东的那个大家都知道,如果说只有一个圣人,那就是孔子。
15、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四渡赤水,四方军四处军威振。
16、认真说起来,这个对联最精彩的还是上联,而下联则稍微有点“逊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下联的“平西蜀”,已经被上联“收二川”说过了。下联的“定南蛮”,已经被上联的“七擒”说过了。
17、第2副对联: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18、这是武侯祠内的一副赞叹诸葛亮的对联,此对联主要点评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协助刘备取得了蜀地,平定了南蛮,与东吴联合以抵抗北面的曹操,行军打仗时的诸葛亮坐镇军中运筹帷幄,赤壁之战的时候,又想到了用火攻的绝妙计策。
19、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20、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21、换言之,下联有许多废话,是为了强行对仗而写,没有上联那种自然的感觉。
22、对联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诸葛亮忠肝义胆,所写的两篇《出师表》是《六经》以来最好的文章了;刘备托孤给他,他为了辅佐刘禅,光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可以和三位先贤并列的第一人。这幅对联主要是从诸葛亮的品行方面来说的。
23、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24、孔子说:“见到善的行为,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像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避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语。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义的原则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语,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25、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26、下联写成这样,也真的算难为它了。但实际上,这一副对联,上联比下联好。它的价值也更多地体现在上联。因为当你想出来用这么个方式搞一个对联的时候,下联已经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如果一个人觉得下联非常高明,对得非常巧妙的话,其实他是不太懂对联的。因为下联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腾挪的空间。
27、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28、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奇巧楹联。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象。
29、话音一落,便想着续上下联,可是没想到的是,脑海中突然空空如也,一时语塞,愣是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下联来,正当为难尴尬万分之时,只听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下联:“龙隐洞中洞隐龙”,秀才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先生,听了秀才的上联,见他想不出下联,刚好自己从龙隐洞游玩过来,便以此为对,堪称巧妙,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且意境相符,不失为一副上佳之作!
30、赵藩,字樾村,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出生于云南省剑川县的一个小村庄。他自幼聪明过人,学习非常刻苦,几乎是书不离手,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十五岁的时候,赵藩就得到了一位将军的赏识,并到他军营做幕僚。九年后,赵藩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考中举人,但他并没有满足,进士及第才是他的梦想。
31、对联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所以诸葛亮成就了一番事业,让后人无比敬仰。就算是“遗像”,也能够感受到诸葛亮的品德。
32、第一副,上联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关羽的大哥是刘玄德,三弟是张翼德,所以说他跟有德的人做兄弟。那么下联是什么呢?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他的朋友是赵子龙,老师是诸葛卧龙,所以他的师友都是人中的龙。这个对联啊,有意思是挺有意思,但它其实就是玩文字游戏,我们学写对联的话,一般不去学这种,这种纯粹就是巧了。德兄德弟,但他自己名字里没有德,龙友龙师,但他自己也不是龙。所以这种对联,就是看个乐呵。
33、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34、诸葛亮在西蜀的方针是“严刑峻法”,但是老百姓生活比较安乐。作者认为,必须要像诸葛亮那样“审时度势”,而不能一味严刑或者一味宽容。
35、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36、而上联的“灯影幢幢”则是出自元稹的诗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这首诗说的也是怀念白居易的心情。对联的作者直接化用诗句,颇见匠心,更是突出了怀念白居易的主题。
37、对联从两样作品上找到了诸葛亮的做人准则和高贵品德,也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哀思。后人已经看不见诸葛亮了,却能够通过《梁父吟》和《出师表》感受诸葛亮的精神,在千万年后与诸葛亮的精神交流。
38、上联:三顾茅庐,三兄弟三请诸葛亮;下联:一部兵书,一生计一人唯孙子。
39、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40、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41、下联出自《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42、赤壁之战三足鼎立作奸犯科欲擒故纵如鱼得水思贤如渴七擒七纵
43、取西蜀、定南蛮,其实上联里面都有说过:收二川,二川里面不就有西蜀了吗?六出七擒,七擒孟获,这不就是定南蛮吗?还有“东和北拒”,六出祁山就是北伐,五丈原也是北伐。所谓“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这一句,纯粹是为了凑数的。过去有人写诗,一碰到押韵的地方就写不好,按照韵脚硬生生地拼上去一个字,这叫“凑韵”。有凑韵嫌疑的韵脚,都是很坏的。高明的是那种完全没有凑韵感觉的,但它刚好还押韵。
44、这幅对联是四川内江一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中的一幅说景联,这幅对联里含有孔明、姜维(江围)、吕布(旅步)、曹操(槽巢)、关羽、张飞六个人名。
45、hǎishuǐ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luò
46、俭以养德妄自菲薄任重才轻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
47、此联运用汉字的一字双音和通假借读,而对联的断句则更妙趣无穷,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耐人寻味。其读法已有多种,此为其中一种,虽类似文字游戏,然其中亦不乏真趣。
48、据说这是一个老秀才给豆芽店撰写的对联。这个对联,没有注音相信你也读不下去。这幅对联的含义就是希望主人家的豆芽常长常长,越长越长,也是祝福主人家的生意越来越好的意思。
49、第7副对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像,万古清髙。
50、(《梁父吟》和《后出师表》都有作者不是诸葛亮的说法,不过影响力不大。一般认为,两者都是诸葛亮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