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意思
1、吕蒙(179—220),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2、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华文明素有热爱阅读、尊重知识的传统,古人敬惜字纸,一片写有字的纸页也不忍废弃,而书本更是具有神圣的意义。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读书的重视与热爱,中华文明才能赓续不断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本期我们特别刊发此文,意在以古人之开卷有益启发今人手不释卷。
3、匡衡、祖莹、唐铸万应说是幸运的,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实则还有亿万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代又一代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接续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绝,并始终有一股来源于普通百姓的力量注入其中,使其活力无限。
4、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丕《典论自叙》:“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5、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6、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7、他是那么酷爱读书,你总是可以看到他手不释卷。
8、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9、把你的答案写在留言区吧~~~看看你做对了没有?下期讲什么,你说了算,赶快投票吧~~
10、成语辨析:手不释卷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手不释卷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大。
11、基本释义: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2、[典故出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13、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14、“手不释卷”一词指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5、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16、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17、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8、示例:这位老教授从早到晚手不释卷,天天如此。
19、《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0、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表达喜欢对象。
21、[典故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2、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
24、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于三国时期吴国吕蒙的事例,史书记载“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白话文:“光打理军队的事务,书本不离手。”
25、白话译文: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26、清代大学者戴震,一生与书结缘。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戴震,自幼喜欢阅读各类书籍,而且喜欢探求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理。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形容戴震“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难能可贵的是戴震在求学时即表现出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洪榜在《戴东原先生行状》中说:“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古人注释经典的作品)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造字与用字的六种方法)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疑,时年先生十六七矣。”
27、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28、[成语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29、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清 王晫《今世说 德行》)
30、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做一个读书人,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我在掌权前后都读了不少的书,感觉从中得到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你本来就是个聪明人,更应该多读点书。”
31、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年轻时,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然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