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高中(文案精选73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3 08:06:17 浏览59

论语十则高中

1、《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2、(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学者何?先学书本,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再学他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则高中)。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6、《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花作对比,指出莲花是花中君子,描写菊花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7、第一则: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龞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龞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以“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点明时令后,慨叹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险,表达对友人牵挂不舍之情。

10、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在《离骚》中,屈原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内心烦闷失意、走投无路,却表示“ 宁溘死以流亡兮 ”,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13、A.古之学者为己        B.之一邦,则又曰    

14、苏轼《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1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第三章也涉及孔子对于富贵和贫贱的看法。“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比较不好翻译。窃以为,这句话里“之”代指脱离贫贱这件事,“得之”不是要得到贫贱,而是得到脱离贫贱的机会。为了与上文高度对应,以形成比照,把“得以去之”略作“得之”。从思想内容上看,一方面孔子承认“欲富贵”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孔子也强调获得富贵、摆脱贫贱要用正当方法。古往今来,君子从不以牺牲人格为代价追逐富贵,也不会为摆脱贫贱而丧失原则。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有所不为”的骨气是儒家文化一脉相承的财富,值得在教学中详加阐发。那么,为何要做这样的选择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把这种操守纳入到“仁”的内涵中了,因此才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这里的“仁”不是抽象泛指,而是特指节操、骨气,前后文在语意上才能连成一片。最后,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颠沛是“处贫贱”的状态,盖不处富贵易,不去贫贱难,故专门加以强调。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而弦歌不辍,可为这句话的明证。

17、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⑦因之以饥馑:以饥馑因之。即国内又发生了饥荒。

19、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0、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2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第二章是孔子的独白,强调了“信”的重要。“信”是儒家道德准则,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语录中多次提及,董仲舒也把它纳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中。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用、不欺诈。这段话里,孔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人而无信”比作“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这个比方非常恰当、形象。由于年代久远,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让学生直观了解輗和軏在车辆中的作用(可查阅古代车辆结构图),才能更好理解孔子的意思。輗和軏都是衔接车辕和横木的销钉,只是一个用于大车,一个用于小车。它们体积不大,且都钉在横木里,如果松动或掉落,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的。车辆行进过程中一旦没了輗和軏的固定,马匹就拉着横木跑掉了,车子只能停下来,所以孔子才说“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正与前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相对应。

2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5、《阿房宫赋》一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质问的语气,强烈抨击秦统治者残民以自肥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归仁焉。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7、第六章记录了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读。孔子在陈地受困,粮食吃尽了,弟子、从人饿得身体虚弱,不能起身,这是对话的发生背景。子路一贯鲁莽、耿直,于是他面带愠色(不高兴的脸色)去见孔子,问:“君子也有‘穷’(困厄)的时候吗?”显然,子路有情绪,但这种情绪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慨,还是对老师领导无方的责备,单从这段话无法判断。《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司马迁认为子路的脾气是对孔子发的,他当时对孔子主张的那一套有点动摇了。基于这种认识,孔子的答语有两层意味,一是回应子路的问题:君子当然有“穷”的时候,不过困厄中仍能坚守(固穷)。另一方面也含蓄地批评了子路“愠见”和“质问”的做法,即所谓“穷斯滥矣”。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的内容,帮助学生还原情境,加深理解。

28、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9、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分)

30、(12)                     ,则远怨矣!

3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2、屈原《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34、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话“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35、《论语》中曾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36、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7、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8、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9、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0、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1、(7)君子之于天下也,          、          ,义之与比。

4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3、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4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6、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壮观、豪迈的气概。

47、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49、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50、译文: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51、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2、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53、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4、《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6、答:                                                                

57、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5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9、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60、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61、本章,《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收入的是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的下册的第一单元,是非常重要的一章。鲍鹏山老师的音频导读,也详细到分5次才讲完。因此,本章也分为5次推出,方便老师、家长、学习完整学习。

62、(1)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6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64、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笔者的做法如下:

65、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6、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7、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8、                      (《论语·宪问》)

6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0、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7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2、下问:即问下问是动词询问咨询;下方位名词作代词解借指地位低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