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文案精选3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20 07:23:38 浏览59

安娜卡列尼娜

1、作品描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弗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撞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2、作者把俄罗斯文学里对土地独特的依恋交给了列文。

3、《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4、“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5、然而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当他们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后,安娜甘守寂寞,而渥伦斯基心中空虚贫乏的生活与其不甘寂寞的心理发生了冲突,最后他妥协了,开始关心“自治委员会”“议会选举”之类的上流社会活动,对安娜的爱也越来越冷淡了。

6、生活处处充满了矛盾,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每一天,无不是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战斗。

7、《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8、卡列宁或许是想追求合理,追求理性,可放在家庭中夫妇之间的情感问题上来看,他的处理方法却显得一点都不合理了,甚至略显滑稽。

9、《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今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日益开放的前提下,许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后层出不穷。安娜的故事拿到现在来讲,也可以提醒当代的姐妹们擦亮眼睛,识别渣男!

10、表面上看,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平行独立的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独特之处,它表现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填密与严谨。

11、意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2、这段心理描写读来像卡列宁在自我催眠,想对突然发现的某种感情视而不见,并将其扼杀。

13、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14、10听名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01

15、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16、由于她,一切都生了光辉。她是照耀周遭一切的微笑。

17、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基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18、安娜脑海中的情敌由虚转实的舞蹈呈现,破除了女性猜疑的同情化嘲弄,直面现实爱情的真实。托尔斯泰将渥伦斯基的移情表现得极其隐晦,使之看来都像是安娜的猜忌。然而其对社交界和功名的留恋、担心安娜影响他声誉的虚伪言说、剧院一幕不敢为安娜挺身的表现,种种迹象都表明他自私懦弱的个性,以及爱意冷淡后的另有所求。该剧清晰地传达了这一真相。相较于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复杂心绪虽抱以同情的态度,却大篇幅呈现她疯狂的个性和毁灭性的心碎。作为一位女性编舞,安吉利卡·乔丽娜却直指男性在爱情中的虚伪,道出现实情感关系的真相,撕裂男性书写的傲慢伪装。男性主导的社会语境中“爱情死于猜疑”,而女性却目光锐利地指出“爱情死于猜疑,但所猜却是真实”。

19、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20、那深渊就是现实本身,而桥梁就是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所过的那种脱离现实的生活。他的妻子有爱上别人的可能,这问题第一次浮上了他的心头,他不禁毛骨悚然了。

21、原著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被单身女性拒绝很羞耻,但是追求一个高贵的有夫之妇则带有英雄豪侠的味道而值得肯定的”社会。然而,矛盾的是离异女性的生存境况比离异男性糟糕太多。古代欧洲贵族社会,偷情并不少见,但大多数停留在欲望的释放,且多数人都会理性地保留婚姻。他们明白婚外恋只是生活的调味品,不值得因此放弃安稳的生活,违逆社会规则。然而,安娜作为一个例外,她要求的是灵肉合她需要爱,但那份爱必须是真的,否则不要也罢。因此,故事会发生在安娜身上,是因为在当时二元对立话语体系中,安娜却是个表里如一的代表,她拒绝“修辞多于实质,姿态大于内容”的婚姻与爱情。偷情在男性和女性,或者准确的说是他人和安娜之间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男女双重标准下,男性的荣耀最终却是以女性的悲剧为代价。而抱着毁灭的风险投入的不伦恋更加速了女性的悲剧。因此在无数对偷情进行的浪漫化言说中,往往是以鲜血和毁灭为代价的。言说者为男性,而代价的承担者却多为女性。

22、基蒂和列文的滑雪场会面,列文拉住基蒂,基蒂绕着列文转圈,表情由犹豫到坚决,最终仓皇地留下披肩弃列文而去。这实际是以基蒂视角呈现她对列文的复杂情感。同样还有安娜请求李迪雅的一幕,原著中并没有二人相见的场景,此剧的处理更多表现了安娜的心理冲击。为了见儿子,安娜情愿恳求李迪雅。虽然只是一封信,但在安娜心里,这无疑是自己思索良久,低身示弱的表现。这样的心理空间直观化表达在安娜火车站重遇渥伦斯基一幕也非常明显,两人虽是短暂的交流,然而安娜却思绪万千,对于恋情的种种遐想盘旋脑海,在舞台时空中蔓延。

23、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24、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

25、死时还未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

26、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27、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28、所有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不同。

29、此剧准确反应了上述矛盾,但同时也在剧中对偷情迷思进行了现代化的思考。在源头上,安娜家庭生活一幕,卡列宁埋首书堆,与她无甚交流。陶丽和丈夫的婚姻亦是如此。本质而言,当时很多人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另外,社会舆论存在着荒诞性,生活放荡的佩特西竟然因为安娜为爱情离家出走而贬低她。较原著而言,此剧片面化卡列宁的形象,丑化社交界的言行,其实是为了弱化不伦恋的耻感象征,抨击虚伪的道德绑架,强化安娜爱情的纯粹性,表达对安娜追求独立爱情的现代性思维的认可。值得思考的是,出轨后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生活,以及结婚后的列文和基蒂的生活,前者在制度之外的彷徨不安,后者进入婚姻的争吵磨合,似乎是对婚姻制度束缚人性以及存在合理性的一种反思。社会以制度之名大施暴力之时,规则是否可以更改?当制度已然完善时,社会是否包容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30、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性爱,从此人类有了罪。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31、1听名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36(完)

32、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33、没有一种环境人不能适应,特别是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这样生活。

34、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35、群演时,椅子往往暗示一种社会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宴会中,卡列宁被椅子环绕,弄臣对他献媚巴结的姿态,都暗示着大家对他地位和权力的奉承。但弄臣故意模仿其动作的丑角姿态,显示出大家表面上对其尊敬有加,实际却常常嘲讽、丑化他。这一表达正是对卡列宁和众人虚伪假面的双重讽刺。列文和渥伦斯基碰面时,列文独自一人坐于椅子上,他人则围绕渥伦斯基交流,也正表达了二者不同的个性以及社交界轻浮的风气,同时更是传达出渥伦斯基在社交界的影响力以及他对社交界的重视,这也为后来他不愿意为了安娜放弃社交界埋下伏笔。椅子所象征的社群压力在安娜看歌剧一幕达到巅峰,通过椅子的方向以及安娜努力站上椅子(融入社群)而不得的表演,显示出安娜被社群排挤以及渥伦斯基消极支持的残酷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