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造句
1、(3)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2、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3、(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4、(拼音): zài suǒ nán miǎn
5、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6、时间回到公元前636年的晋国,当时晋文公重耳终于结束了19年周游列国的流浪生活,而重新回到晋国执政。面对自己离开了19年而衰败的晋国,晋文公一心只想恢复晋国昔日的实力。
7、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8、成语使用: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抢劫
9、历经千辛万苦,重耳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是一个人才,以后肯定大作为,于是就把他当做贵宾一样,留在了楚国。
10、5)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鲁阳公与韩国结仇交战,战斗正处难分难解、太阳西沉之时,鲁阳公挥戈大喝,太阳竟为之退避三舍。)挥戈返日的出处。
11、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退避三舍造句)。
12、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3、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14、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5、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16、将“成语接龙并造句”的答案在文末的留言区留言。正确答案将在下一期文末公布。
17、(12)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18、似你这般诗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儒林外史》第十回
19、(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20、接下来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退避三舍,就是早年间晋文公在外流亡时曾受到楚王的恩惠,对此晋文公向楚王许诺:若将来不幸与楚国交战,我愿意自觉退后90里路来报答您的恩情。现在便到了晋文公兑现自己诺言的时刻。
21、17)遇事就退避三舍不是我的作风,我一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
22、(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3、(1)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退避三舍,养精蓄锐。
24、12)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25、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26、29)有了自信,人会感到年青,青春会充满活力;有了自信,磨难会退避三舍,病魔会望而却步。
27、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3(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8、19)不用走进去看,仅听到它的嘶吼就足够令人退避三舍。
29、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30、(解释):免:避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
31、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32、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2(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3、(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4、8)面对挫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不应该退避三舍,一蹶不振。
35、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36、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37、而晋文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既信守了诺言,同时也没有出卖国家利益,而是将两者变为了有机统一。
38、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39、(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40、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41、后来,楚国和晋国的军队真的在交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初他许下的诺言,下令让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42、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43、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4、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5、犀牛是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
46、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7、学习成语,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还可以开拓视野,增长智慧,提高文化素养。
48、引证释义: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49、虽然,临阵后退确实会打乱自己的阵型乃至导致士气大跌,但好处也同样存在。
50、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51、成语造句:近年泊内是宋江一伙强人在那里打家劫舍,官兵捕盗,近他不得。(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回)
52、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53、(20)夏夜,昙花忽然开了,花瓣大大的白白的,在星夜闪烁着丝绒般的光泽,就连星月的辉光也得退避三舍。
54、(出处): 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55、(拼音):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56、“退避三舍”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不能食言。后来,人们用“退避三舍”来形容为了避免冲突,而向对方作出退让或者回避。
57、24)晋文公退避三舍,才有了大败敌军的胜果;李白与友人相约出游,友人路途暴病而亡,李白为友人守丧,甚至老虎来了也毫不退缩。
58、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国不仅取得了军事上击败第一强国的胜利,同时在政治上以退为进通过对楚国报恩来向天下证明自己是言必信,行必果之人,哪怕在战场上这样万分危机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
59、(3)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60、(5)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61、(解释):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