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简介(文案精选6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8 09:07:49 浏览59

伏尔泰简介

1、大多数辞书和哲学史著作,都说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11月21日生于巴黎,其父弗朗索瓦·阿鲁埃是法院公证员,母亲玛丽出身贵族,娘家姓多马尔。但他到底生于何时何地,历史学家至今还在争论。也许他出生要早几个月,即生于1694年2月20日,出生地是法国索镇近郊一个名叫卡滕奈的小村庄。那里有他们家的乡间别墅。反正没有出生的文件证明,只有一份可疑的洗礼证书副本,且受洗的情况也扑朔迷离。母亲以为婴儿体弱难以存活,故自己很快给他施洗,11月又为他补做洗礼,但这不是简单的事。人们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否是亲生父亲。据说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后来承认生父另有其人,一会儿说是贵族神父夏托纳夫,一会儿说是出身贵族的文艺爱好者洛赫布隆。这两个人都被标致的阿鲁埃夫人弄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伏尔泰简介)。

2、被释后他决意当宫廷诗人,贵族阶层对他有着巨大吸引力。那部俄狄浦斯悲剧业已竣稿,法国国家剧院也接受该剧上演,且演出成功,好评如潮。这位穷困潦倒的作家不仅获得摄政王的认可,还得了一笔定期的赞助费。没隔多久,《俄狄浦斯》1718年出版,作者——巴黎戏剧界一颗新星——署上一个新的名字。该剧不是阿鲁埃而是“伏尔泰先生”的悲剧。他在名字上搞了个文字游戏,取名伏尔泰,删除了父亲的痕迹。

3、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

4、伏尔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5、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伏尔泰认为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法国应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6、这就如现在的作家写了一个好剧本,热播大卖,自然名利双收。(伏尔泰简介)。

7、比如在路易十四死后,法国当局为了节约开支要将宫廷里的一半的马卖出去,伏尔泰说了一句:

8、他对达朗贝说:“我以孔子的名义拥抱您”;在给达米拉维尔的信中则写道:“以孔子的名义,我再次向您道别”。同样的致敬辞也出现在他寄给爱尔维修、穆勒东、格里姆的信件中……在伏尔泰眼中,这些人如同他自己一样,都是“孔门弟子”。

9、伏尔泰对制度性的宗教无所不在的权力持彻底的批判态度,他的哲学一直都是实践的、战斗的。

10、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11、据说现在的巴黎大学里的教授们研究夏特莱夫人的兴趣不亚于研究伏尔泰。

12、伏尔泰通过教给他的同胞们嘲笑自己,帮助他们恢复了神智。所有他的讽刺作品(集中体现在《查第格》中)都是在攻击那些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政治家,国王,祭司,僧侣,异端审判官,教皇,别有用心者——也就是我们所有人。对那些人来说,他人的想法显然是愚蠢的和错误的;对此的解药就是笑着离开我们的愤怒。一个人不可能笑着仇恨和恐惧。“偶尔失去理性,亦有所获。”

13、伏尔泰的一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启蒙的观念,唯独没有借助晦涩的形而上学。

14、第二次,在保加利亚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结束后,看着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村庄被保加利亚人烧成灰烬,老实人觉得符合战争的原则;

15、   同时,伏尔泰又为卡拉斯太太提供全部费用,让她前来巴黎,向社会陈述真相。《论宽容》是伏尔泰在为卡拉斯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出的名著,描述了事件经过及作者为卡拉斯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书中写到了古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是否宽容,尤其是表扬了中国人的宽容精神。

16、1734年6月10日,法院对该书作出判决,指控该书“危言耸听,反对宗教、美德和人们对政府权力的尊重”。就在当天,书被巴黎行刑者当众“撕毁并付之一炬”。想不到一本书居然命丧火刑柴堆!当局马上获知“M.deV.”就是伏尔泰,于是下逮捕令。可是此令的执行却被延宕下来。

17、▲ 卓越的记忆力和出色的头脑,让年轻的伏尔泰几乎总是带着骄傲的神色

18、从以上简介中,不难发现伏尔泰是男是女的问题,他有过女朋友,也有过情妇,甚至流连于女性之中,因此伏尔泰为男性无疑。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19、老树画画,也是如此,幽默诙谐的诗加上自己独特的画。

20、《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等级社会价值观的纯男性戏剧。尽管有孤儿的母亲这唯一的女性角色,并且社会地位非常显赫,但是她在把儿子托付给程婴之后便悬梁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充分体现了女性对夫权的顺从,俯首帖耳地将个性与光芒默默隐藏在男性的阴影之下,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妇德的符号。仅从女性身份而言,这位晋国公主或许可以与《中国孤儿》的唯一女主角伊达梅联系起来,视作后者的原型。然而同为母亲,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过于明显,未免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公主向心腹臣子托孤,这本是出自母亲爱子情深的天性。然而在纪君祥笔下,晋国公主托孤的动因却在于这是其夫家仅存的子嗣,关系到一个姓氏家族的血脉延续和兴旺。在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凝聚力和宗法性是国家组织结构之本。孤儿必须活下去,并不在于他本身生命的珍贵,而在于借助他传承香火、恢复家族荣誉、传递家族生命。这就使得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湮没在了一个社会团体利益的需求之下。而伏尔泰笔下的伊达梅却站在了无声死去的晋国公主的对立面,鲜活的生命力令人难以忽视。竭尽全力地捍卫孩子的生命只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她既不关心家族荣誉和血脉传承,也无视等级制度的权威性,更不盲目服从丈夫。伊达梅只是作为一个最简单、赤诚的活生生的人存在,她的抗争与呐喊无不代表着作者本人对于君主集权的反思:

21、显而易见,处于“反无耻之战”中的伏尔泰对孔子形象进行了“再书写”。许多人都将他在“再书写”中描写的孔子形象称之为“净化”了的形象,并将这种“净化”作用归咎于伏尔泰的实用主义,归咎于他在论战中的策略需要。

22、老实人跟自己的表妹,也就是男爵的女儿古内宫小姐彼此喜欢。跟老实人一样,古内宫也对庞格罗斯的这一套理论深信不疑。有一次,男爵看到两人亲吻在一起,便把老实人赶出了城堡。

23、最终,他被允许回到巴黎。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打动了皇室、政治领导人和文人。1745年蓬帕杜夫人任命他为皇家史官。他接受了教皇授予他的荣誉,并为其写了一个剧本。1746年,52岁的他当选著名的法国科学院院士。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有忠实的朋友,也有忠实的敌人。

24、谈宗教、谈政府、谈商业,谈科学,也谈历史。

25、  他热情的赞美中国的科举制度,称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26、伏尔泰回到法国后《哲学通信》出版,这本书以英国的宗教、政治、哲学、文学为榜样,以此攻击法国当时的社会制度。

27、某天,当老实人外出散步时,遇到了一个乞丐。老实人认出这不就是他的老师庞格罗斯吗!庞格罗斯跟他说,城堡遭到保加利亚军队的侵略。古内宫小姐被保加利亚士兵蹂躏之后又剖开肚皮而死,男爵和男爵夫人也都被杀死了。但他仍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这些都是最好的安排。随后,雅克打算去一趟葡萄牙里斯本,便带上了他们俩。在船上,庞格罗斯跟雅克解释自己的思想,雅克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是人类自己作死,制造了毁灭自己的东西。

28、他给一些哲学词条的解释,都很通俗,常识化,生活化。也都基本上是基于他的经验主义思想出发。没有深入的思辨,也经不起认真的推理论证。

29、伏尔泰在法国并未得到真心的欢迎,所以他转向永恒的自由堡垒。1754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买了一处房产定居下来,并把它命名为德利斯(LesDelices),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终这样安排了自己的生活:既在瑞士,又在日内瓦领土上,同时又在法国享受着独立。”这里有花园,有树木,有鸡,有牛,世界似乎离这里很远。“我在这里生活得如此高兴,”他写道,“以至于我很惭愧。”

30、   伏尔泰曾经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被祖国驱逐后在英国生活了3年,在法国国王的默许下回国,之后再次受到迫害在乡间隐居15年。他在普鲁士国王的邀请下前往德意志,后来定居在瑞士费内镇,被称为费内的教长。1778年,伏尔泰以84岁高龄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是伏尔泰人生最辉煌的顶点,乌东就是以他回到巴黎时的样子为原型雕刻的。

31、启蒙运动萌芽于英国,却在法国达到鼎盛。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和导师。作为启蒙大师,伏尔泰在欧洲名望相当之高,很多王室成员都以结交伏尔泰为荣。不过,那个时候的法国,君主专制,卖官鬻爵,君主闭目塞听。因此,他用犀利的语言,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开明的君主制度。他还批判教会的腐朽黑暗,把天主教教宗比作“两足禽兽”,传教士是“文明恶棍”,基督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追求一种纯理性的价值观、社会观。不过,伏尔泰本人并不是无神论者,他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宽容。

32、伊达梅:“我要死了,亲爱的丈夫。”/张惕:“活下去,我亲爱的妻子。”而伏尔泰得知此事非常反感,大声喊道:“这些简直是在贬低伊达梅和张惕。以上帝的名义……死亡的承诺和苟且偷生的祈求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对这些人来说生命根本不算什么。”

33、虽然这里生活幸福,但两个喜欢流浪和冒险的人决定还是离开这里。国王派人送他们出去,还送给他们一百只羊,并送给他们一些当地的小石子和黄金泥土。可是,刚走出去几天,他们的羊几乎都没了:不是跌下悬崖,就是被沼泽吞没,就是在沙漠中饿死。

34、此后,伏尔泰在大量作品中更详实地介绍了孔子及儒家典籍,甚至直接征引中国智者的语录。这充分说明了,在“反无耻之战”中,他确实是更加用心地研读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著述的。

35、卢梭一般指让-雅克·卢梭,他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36、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则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五幕戏剧。背景是成吉思汗灭宋,要杀尽宋氏血脉,斩草除根。宋臣张惕以亲生儿子冒名顶替大宋遗孤,他的伊达梅虽然心怀忠义,但是不忍牺牲儿子,最后她竟向成吉思汗道出实情,以求救子。早年成吉思汗流落北京时曾向伊达梅求婚,现在便以其夫、其子及大宋遗孤三人的性命为要挟,再次向伊达梅求婚。关键时刻,张氏夫妻二人不惧威胁,不惧严刑拷打,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征服者,决定自刎以报宋皇。成吉思汗感震惊于张惕夫妇的道德力量,羞愧之中下令赦免了他们,并收大宋遗孤及张惕之子为义子。剧本以成吉思汗恳求张惕留在宫中以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教化元朝百官而结束。法国伏夫子让元太祖象一个小学生一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武力和强权的局限性。

37、请根据我自身的优劣来评判我,切莫将我仅仅视作什么这个著名大将,那个知名学者或什么法国宫廷明星、人气作家之类的附属品。我就是我自己,为我自己的一切负责,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所说的一切和所做的一切负责。或许有一些形而上学家或哲学家比我的学养更好,尽管我从没遇到过。然而,他们依然也是软弱的人,也犯错误。因此,当我集合起自己全部的魅力,我认为无人能将我超越。

38、诚实和自由能使人的精神高尚,奴役则使人趋于阿谀奉承。中世纪之所以不能产生伟大的精神,就是因为有残酷的宗教裁判所,洛克的思想只能产生于有自由土壤的英国。在一个精神和言论不自由的国度里,没有真正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39、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历史,很可能大家会觉得年轻的伏尔泰太“老实”,这段经历多少流露出一种“痴傻”与“可笑”。一如他后来写作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伏尔泰却一生都在致力于歌颂这种品德,刚正不阿,信任与诚恳,永远不畏他人而曲折自我的心声,同时富有勇气。

40、伏尔泰的文学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几乎包括了各种体例。在小说方面,最为著名的有《老实人》、《天真汉》等;在戏剧方面,最有名的是喜剧《放荡的儿子》、《一个苏格兰的女人》等和悲剧《哀狄普斯》、《布鲁杜斯》、《伊兰纳》等;在诗篇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史诗《亨利亚特》、《奥尔良的处女》等。他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善于以机智的讽刺打击敌人。

41、17岁那年他从学校毕业,向父亲表达了想当一名诗人的愿望,父亲坚决反对,将其送入法科学校,希望让他出来后当一名审判官。枯燥死板的法律汇编中的拉丁文,泯灭了他学习法律的兴趣,他说:“有钱就能买到法官的职位,却不能作诗,而我是一定要作诗的。”一开始他还去一下法科学校,后来则完全离开了,成了一个没有职业的人——这时他已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文学和生活,一种风靡巴黎的半波西米亚式社会生活。

42、流浪生活。老实人被赶出城堡后,四处流浪,最后到了保加利亚。他稀里糊涂地参了军并在兵营中接受残酷训练。有一天,他想出兵营走一走,结果被抓了回去并接受了全军对他的鞭打,他被打得皮开肉绽。老实人请求受死,结果正在准备行刑的时候,保加利亚王子路过,发现老实人不过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玄学家,就赦免了他。之后,老实人参加了保加利亚对阿尔巴尼亚的战争。战争非常残酷,等战争一结束,老实人便决定逃离。他先逃到附近的村庄,结果所到之处都是哀鸿遍野。

43、想下,我们这些年来的“历史热”一直不都是围绕着“帝王将相,后宫八卦”展开的么?

44、洛克的经验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对伏尔泰影响很大。

45、因此伏尔泰认为思想是不能“统一”的,“统一”的思想的观念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思想一定是“正确的”。可是这种“正确”往往是权力大的那一方自封的。

46、为解决法国口罩短缺的情况,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卫生部已向中国订购总共10亿只口罩。接下来每周将会有4趟航班来执行口罩交运,通过56次来回完成交运工作。

47、两人正说着,犹太银行家进屋来享受他的“特权”了。他发现老实人在这里,便拔剑刺向他,结果老实人也拔剑反击,将犹太银行家刺死。几个人正在商量怎么办好时,宗教法庭大判官又进来享受他的“特权”。老实人把宗教法庭大判官也一起给杀了。古内宫正不知所措之时,老妇人建议三个人一起骑马出逃。

48、“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49、没有画,“单向历”那种每日金句,也让人喜欢。

50、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10岁时,他被送入一所耶稣会学校(大路易中学),在那里他接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戏剧方面的人文教育。那时学校实行等级制度,达官贵人及贵族子弟住在舒适的单人间,身边还有仆人照顾;其他人则住在公共寝室。这种以身份和财富而对待学生的不同态度也体现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偏向有钱人家的孩子;从而在年轻的伏尔泰心中种下了最初认识到社会不公的种子。后来伏尔泰批评了他上过的这所学校,因为学校教给他的东西太少了:“我甚至不知道我所在的国家,我既不知道祖国的法律,也不知道祖国的需要;我对数学和哲学都一无所知。我只知道拉丁文和胡闹。”还在童年时,他就显露出超常的才能,酷爱读书,练习写诗,幻想日后当一名剧作诗人。在校时,他读了法国启蒙思想首倡者皮埃尔贝尔的全集,对他日后的反叛精神产生了很大影响。

51、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52、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三次文艺运动目的都是反迷信、反封建、思想解放、注重人的理性、肯定人的价值。那现在,我们来简要区分一下这几次文艺运动。总的来说,这三次运动一次比一次更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三次文艺运动有个共同的敌人,叫做封建教会和封建制度。文艺复兴是先锋,它的时间大约在1300年代——1500年代(请谅解,我不愿使用世纪的说法,因为总要减一很不方便,我也觉得这样的说法让读者更清晰),它用“人文主义”来“反神权”;接下来是宗教改革,它的时间是1517年——1648年,它用“新的宗教”(基督新教)来对抗“旧的宗教”(天主教);最后是启蒙运动,它的时间大约在1600年代——1700年代末,它用“理性主义”来“建立新的制度”,它不仅批判封建教会、封建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还提出了民主制度的构想。我之所以强调启蒙运动结束于1700年代“末”,这是因为,1700年代末期才是启蒙运动达到鼎盛的时期。启蒙运动的武器是“理性主义”,即主张用科学、理性或推理作为知识的来源,而非感知和经验。而正是在1700年代末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各种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的科学理论才出现,比如说,牛顿、伽利略、莱布尼茨、开普勒,等等。这些都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基础。启蒙运动也为同时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53、自1759年之后,孔子的名字也不断出现在伏尔泰的著作中。伏尔泰是如此热爱他,以至于他甚至看到孔子出现在他想象的天际旅行中,“审判所有的逝者”。在引自《哲学词典》的话中,孔子是被排列在“审判官”之首的,而这些审判官全都是“对人类有益之人”!

54、伏尔泰赞美中国,首先要从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奉行的两家之言,就是道家和儒家。伏尔泰对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和“宽容”更是推崇有加,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宽容的成分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是少得可怜。西方人对异教徒的迫害,简直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屡次兴起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埋骨异乡。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中国本土的教义文化,有的只是融合,比如道教融合了佛教,对儒教也宽容有加。因此,事实上,伏尔泰赞美中国是为了和西方的教会进行斗争。

55、但丁《神曲》:事业爱情双重打击下的“神作”(关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56、甫抵英伦,他就觅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朋友。伦敦社会对这位才情富瞻,洞达世情,因与高傲的贵族子弟有过节而获刑的作家也感到新奇。不久,他成了英国外交和国防大臣亨利·圣约翰·博林布鲁克的座上宾,大臣是他过去在法国结识的,他对这位“全才”大臣十分景仰。此人是政治家、自由思想家、大贵族、文学爱好者、哲学家和自然神论者。他政治上为英国的保守派效力,尽管他全家倾向于自由主义的辉格党。该党致力于拥护国王,认为议会是自由的真正守护者。伏尔泰在他家还结识了蒲柏、斯威夫特和其他文学界人士。博林布鲁克也关心他的哲学研究,向他推荐洛克、沙夫茨伯里、牛顿和托兰德的著作。受博林布鲁克的激励,伏尔泰开始了从宫廷作家到启蒙哲学家的嬗变。

57、同样是人,有的人的一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把很多人的人生都过了,也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

58、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则完全不同,书中介绍的物体运动,包括太阳、行星和彗星的宇宙结构,既是事实又可由数学确定。牛顿比笛卡儿高明!牛顿面对笛卡儿那童话般的结构提出一个空洞的空间概念,所有的物体在此空间遵循万有引力这一自然法则。“来到伦敦的这个法国人在哲学和其他科学中发现另外不同的情况,摈弃了那个充实的世界,现在承认它是空的。在巴黎,人们视世界为物质微粒回旋组成,伦敦人则不信。”伏尔泰喜欢英国的“虚”,因为它比法国的“实”能得到更好的科学论证。比之笛卡儿的臆测,他偏爱数学计算与经验的成功结合。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了实验哲学的“杰作”,而笛卡儿体系只是误入歧途的“尝试”罢了。

59、然而,伏尔泰研习儒学的路实际上是很漫长的。伏尔泰是在西雷宫撰写《论风俗》一书时才“发现”孔子的。他描述的第一个孔子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耶稣会士们提供的信息,所以这个形象与中国宗教问题紧密关联。1745年,在《人类思想史新提纲》中,他用以下这些话简要介绍了中国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