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十六字家训(文案精选56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7 08:24:11 浏览59

曾国藩家训十六字家训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崇廉尚廉、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常宁市人民检察院着力推出“清廉常检”系列,今天推出的是“曾国藩家训”。

3、孔子书院直播平台正式上线,《国学智慧魅力演讲》在郑州总院开播,由孔子书院焦金鹏院长主讲,请大家观看回放。

4、古人认为,俭是福气的来源,一个人的福气是从廉洁、清廉、节俭来的。整日穿金戴银、大鱼大肉的人未必有福气。反而那些节俭自律的人最能享清福。

5、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

6、《国学智慧与家庭教育》 两天一晚(终身复训)

7、曾国藩提出来这些理念,要求家族长辈要勤于言传身教,要亲自教授后辈知识与道理,曾国藩自己更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比如他的二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三儿子曾纪鸿则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对此一窍不通,但他仍尽全力去了解,给孩子一些学习心得与见解。他的儿子也是深受他的影响,常常亲自教授子女英语、数学、书法等,无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在子女身边,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成长。

8、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9、曾国藩之所以做到了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原因其他以儒家的规范要求自己,尽“悌”的责任,对兄弟尽心尽力培养。

1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1、有才干,定要表现之。——曾国藩可以拿来当座右铭的曾国藩家训句子(篇二)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曾国藩

12、曾国藩除了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他认为治理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要谨遵人人孝悌的原则。对父母长辈要感恩尊敬,尽赡养义务只是最基本的本分,对待兄弟姐妹要和睦友好,同辈间的和谐融洽是家族稳定繁荣的基石。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写给自己弟弟的信件为最多,可见他对同辈间关系的重视,对家族和睦的重视。

13、二: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5、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16、第四句是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7、曾国藩始终坚信: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小时候的勤奋好学一直到在军营中,要求着自己不管是什么样的恶劣天气和环境,都一定要早起,“闻鸡起舞”;曾国藩将勤发挥到极致,真不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18、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9、吞下的委屈             最终喂大了格局。    

20、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1、感悟:“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廉洁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启明之星,照亮前路;又如清风朗月,润泽人心;更如沉稳泰山,令人心安。它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价值准则、精神足印。让我们铭记优良家风,传承优良家风,为自己的人生踏出坚定步伐,让敬崇廉洁这⼀中华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代⼈⾝上得到发扬光⼤!

22、“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句话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

23、三戒奢华,方其幼也,阴陟无益;淫恶肆意,虽有笃厚之人,食则同案;妄取人财。不可虚言戏谑。莫呼长上表号。范仲淹,分形连气之人也。林则徐,修身奉主神:奉先思孝。敬长舆怀幼、恒:勤,不能不相爱也,布施无益。刘备。颜之推。苏洵:

24、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25、 第二个方面是:在自己困难的时候,遇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他刚好也遇到了困难,这个时候,不管自己如何拮据,都要先去帮助那个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所谓人情债不能钱,这笔钱就不能省。

26、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7、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28、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9、曾国藩作为晚清的重臣,或许他的从政举措富有争议,但他治家方略与处世之道则被众人赞扬。和以治家、勤以持家的家训,警醒着他自己和训诫着后代,他的家训现今仍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0、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从这段评论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如何治家的理念,读书勤勉固然重要,但只有讲孝悌、家庭和睦的家族才能传承,家族才能繁荣,才会有人才涌现。

31、曾国藩16字家训中说,人勤则健。《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2、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33、曾国藩经常在信中教育兄弟,对诸弟们的倾轧,曾国藩回道:“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34、曾国藩作为晚清的重臣,或许他的从政举措富有争议,但他治家方略与处世之道则被众人赞扬。和以治家、勤以持家的家训,警醒着他自己和训诫着后代,他的家训现今仍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5、⑨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36、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开拓。人的才能、技能都是“用进废退”。越是勤于练习,技能越纯熟。

37、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8、《曾国藩家训》是根据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书、家训等史料整理而成,分为悔弟篇、戒傲篇、谕儿篇;体现了曾国藩在修身治学、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等方面的过人之处,书信文字朴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39、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40、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41、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42、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43、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44、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45、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46、⑾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47、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48、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49、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

5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建议收藏起来的曾国藩家训经典优秀名言(篇二)勿过多怜悯。

5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52、其意为:一个家庭只有保持俭朴的传统才会兴旺,人只有保持勤快身体才会更加健康;既俭朴又勤快的人,生活上便永远不会贫贱。曾国藩以此为家训,经常要求自己和家人,以俭持家,勤于治学。在俭朴上,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53、一些懒惰的人,什么准备工作都不做,只知道投机取巧,机会和运气来临的时候,他们只能任其溜走,反而自怨自艾,怨自己运气不好。

54、四: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55、清朝有一个得到了普遍认同的官场潜规则,那就是送礼拉关系、结成同党,以此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曾国藩年轻时就发现了其中的危害,坚决拒绝收礼。同治年八月,他的幕僚去看他,看到曾国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问他为什么不吃鸡鸭、火腿,曾国藩回答说:“无之,往时人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以每斤零沽。”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都被他拒绝了,渐渐的曾国藩不收礼成了风气,以至于都没什么人送了,就是想喝点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