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造句(文案精选9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6 08:40:45 浏览59

病入膏肓造句

1、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来源《左传》典故(病入膏肓造句)。

2、造句染上毒癮若不能立即戒断,到了病入膏肓时,想戒也没用了。

3、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2)

4、《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5、“腠理”在古时的医学用语中,代表的就是皮肤的纹理。我们经常听到的另外一个成语是“病入膏肓”,其实就是出自同一个故事。“膏肓”在古代医学中意思是: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所以病入膏肓比喻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

6、对于我们自身的缺点我们要用于承认不要讳疾忌医。

7、是闻过则喜,勇于自我批评,还是讳疾忌医,坚持错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8、爸爸教导我们遇事需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可以轻易随声附和他人。

9、没钱的时候有时间玩,有钱了却没时间去,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你曾说过要去天涯海角,而今还没出省半步。

10、在某些线性思维的脑子里,人类似乎是生活在一个平面里的,所以才那么重视经验传承。他们不是不知道,人类实际上是生存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立体空间里,只是脑子没翻过这道坎而已。

11、他屡教不改,真是不可救药。家长说的话小明都不听,真是不可救药。他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12、“膏肓”在春秋战国时代,被人们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以致我们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形容一个人病的很重、无药可救了,这也形成了一个千古谜团,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病入膏肓,并非没的救了!

13、在绝望中,她脑海里突然出现了她那早已病魔缠身,如今已奄奄一息的父亲的身影。

14、(疥癣之疾)  疥、癣:轻度的皮肤病。比喻无关紧要,不碍大局的小毛病、小问题、小障碍。亦作“疥癞之疾”、“疥癞之患”、“疥癣之病”、“癣疥之疾”。 

15、(大有起色)明显地出现好转的样子(多指焕散的工作或觉重的疾病)。  出处: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皖省惟英、霍有零贼,余亦肃清,南中军务,大有起色。” 

16、纵然是箪食瓢饮的生活,也未曾埋没他一心向上的志气。

17、而第二腰椎棘突下,正是《针灸甲乙经》所说的“命门穴”。

18、这个大仙就断定他,你的寿命不长了,“不食新矣”。就是下一年的新麦子你吃不到了,就断定他的寿命活这么长,转年的麦子你吃不到了。他就生病了。

19、如果真是如此,相比现代医学可以通过心脏开刀手术来治疗很多心脏疾病,那么我会举双手双脚来赞成废除愚昧的中医。

20、这个病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随时都有可能死去。

21、香烟要烧到同归于尽,老酒要喝到六亲不认。麻将要搓到赤膊上阵,纸牌要打到披星戴月。吹牛要吹到自己不信,拍马要拍到昏天黑地。跳舞要跳到精疲力竭,减肥要减到奄奄一息。

22、辛辛苦苦加班挣的钱,想要出去旅一次游,经费不够不敢跟父母要,只能穷游,吃的都是一切从简,住的都是从旅游APP上精挑细选的旅店优惠房间。能走路的绝不搭公交,能坐地铁绝不打车。

23、②施灸的灸量宜多,即艾灸时间要长、艾灸的温度要适当更高,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只有灸透了它,才能起到通治百病的效果!

24、食物的性味,天然分为酸甜苦辣咸五大类,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是要分别对应供给五脏的,所以正常状态下无论什么味道的食物,都需要吃一点。至于吃进去怎么分配,那是身体自己的事,无需瞎操心。这些性味不同的食物,在内经里叫地气,是五脏六腑所必须的能量之五脏是各有所需也各有禁忌的,太少不及,太多为过,但你总不能只考虑一个或两三个脏腑的禁忌,而忽视了其他脏腑的需求,对吧?做人不能这么无耻的。

25、拼音:qǐsǐhuíshēng解释: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出处:《太平广记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语法:起死回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近义词:妙手回春、死而复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绝处逢生反义词: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26、如果没有内乱的发生,那么疾病的发生,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27、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28、例句: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29、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最为独特的灸法,他是一种特种灸法,有专门的古书介绍他,简单来说膏肓灸法的独特之处有三点:

30、药王的话并不夸张,膏肓穴是厥阴病的最底层(厥阴病为六经病之可想象成病到最深的那一层),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底层的瘀血,寒湿,痰湿等不干净的东西打出来,投入产出比相当高,如果吃药,要吃好几千块才能打出这些。

31、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标杆,什么朝九晚五不加班,稳定事少福利多,现在,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赚钱。

32、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

33、原来“膏”和“肓"分别是心脏周围的两个部位。而当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在古代就是实在没法子治啦。后来,就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很重,已经无法再医治了。

34、《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关于鸠尾,大家已经知道在剑突处,那么脖胦在哪里呢?有人说是肚脐,有人说是气海,有人说是关元,总之莫衷一是。

35、由于膏肓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最好的刺激方法除了艾灸,还有锻炼!且古医书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故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灸友多做下面四个开合膏肓的动作:

36、艾灸膏肓穴会的疗效会让人比较有动力坚持,一般艾灸两三天肚子会咕咕响,就是那些寒湿痰瘀的垃圾被打下来,第二天大便会很精彩,有血拉血,有痰拉痰,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的可能会发汗或嗝气。如果灸一个星期,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37、病入膏肓: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ìngrùgāohuāng,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38、  《针灸甲乙经》是三国西晋时期皇甫谧的著作,他所说的“命门”,其实并不是《黄帝内经》的命门,内经的命门是“目”。

39、脸色发黄,肌肤消瘦。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40、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41、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有些神医能治好个别濒危死亡的危重患者,其实那些患者本来就不是真正的病入膏肓,神医们只不过是像古玩行那样,运气好,捡了个漏而已。

42、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

43、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44、内经认为百病生于气,这个气,泛指天气、地气、人气。

45、若非要去救,这人就成了是被你治死的,只会白白的多搭一条小命进去。

46、果然到了转年的六月份,就是割新麦的时候。晋景公这个人可能是残暴成性,喜欢杀人。晋景公说,虽然得病了,他也觉得麦子收上来了,新麦子就献过来了。献了麦子,他就把桑田巫,就是那个大仙,叫过来了,就拿着麦子说,你说我吃不到新麦,我可不是在这里吗?意思就是说你说错了,就把人家杀掉了——把大仙杀掉了。

47、这句词语出自《韩非子·喻老》里扁鹊给蔡桓公医治的典故。蔡桓公身体不适,召见扁鹊看病,扁鹊第一次诊脉后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意思就是:疾病现在已渗入到肌肤的纹理中了,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恐怕就会越来越严重了。

48、尽管爷爷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乐天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49、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50、再来整体看膏肓,我们就会发现,胸骨柄与胸骨联合处、第四胸椎下缘、膏之原、肓之原这四处机关点,共同组成了所谓的膏肓。

51、疾病的发展过程,通常都是由外而内发展来的,叫做外邪侵袭:“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52、他屡教不改,真是不可救药。家长说的话小明都不听,真是不可救药。他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53、(偕生之疾)偕生:与生俱来。先天性的疾病。出处:《列子·汤问》:“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54、偶尔想要修身养性,去提升一下自己的个人生活,可是走到哪都得花钱,报个减肥班,半个月的工资出去了,效果还不保证。想学个乐器,买便宜的,不好用,买贵的,天天都得跟供祖宗似的。

55、细心的读者一定会说,膻中穴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膻中不是在两乳之间么?

56、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母亲病入膏肓,你孩儿仰天悲怆”(3)

57、佛教有一个叫悟达国师的得了人面疮,他跟这个类似。他原来做大臣袁盎,袁盎杀晁错,晁错要报仇,等了他十世。等到了一个机会,就附到他身上成为人面疮了,让他痛苦不堪,最后用水忏的方式,迦诺迦尊者才解了他们之间的冤仇。所以不能轻易杀人,哪怕你有帝王的权势,你杀了人,错杀了人,人家是要报复的。

58、你看这个神医就很厉害,晋景公他做了这个梦,知道病入肓膏的情况。他心里明白,医生一说,他就很佩服这个医生,给他重赏。虽然病治不好,但是他说得太正确了。

59、所以医缓说病入膏肓不可以治,是由他的认知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想当然。

60、买日用品,外出吃饭,做休闲娱乐等一系列事情的时候,都感激小时候用心学了珠心算,依次进行衡量,这瓶容量的洗发膏买的话最实惠,吃了这顿饭顶好几天早餐,随便休闲娱乐一下可能后几天的午饭就不能丰盛一些了。

61、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62、(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 

63、当我们的认知不能与古代圣贤的思想同频的时候,永远无法理解内经的思想。

64、所以医缓是明白人,晋景公的病已入膏肓,就如同国王已被实力强大的叛军围在了孤城里,束手待擒,无论针还是灸还是药,都治不了,也就只有不治了。

65、 尽管爷爷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乐天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66、(心腹之病)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同“心腹之疾”。  

67、主谓式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68、所以,即便你的脏腑出现某些症状,也不要轻易的担心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只要还能吃,还能拉,还能睡,还能鼓气运气,哪怕你卧床不起,饮食很少,睡眠极差,精神萎靡,也未必就是真正的病入膏肓。

69、有人会说,膏肓谁不知道呢,有膏肓穴,有膏之原鸠尾,有肓之原脖胦,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写明了的,百度随便一搜就是大把的答案。

70、春秋时期,晋国景公病重,当时秦国在经济文化医疗各方面都比较先进,于是晋景公就向秦国求医,秦桓公就派了医缓去为景公治病。医缓诊断之后,说此病已入膏肓,既不适宜针刺,灸治也不能起效,汤药也到达不到,治不好了。

71、所以,关于膏肓,非常有必要透彻的去研究一番。

72、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73、就算能延长生命,变成了废人,还不如死了,少给家人增加负担。

74、我曾经也认为古人是痴人说梦话,百分百治愈,怎么可能?

75、我已经奄奄一息在读"不要自寻短见"类型的书。

76、(含蓼问疾)蓼:一种苦味水草。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文:“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77、(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78、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79、因为现代医学也有很多的心脏病是无法治愈,很显然,无论古今,医学上都有病入膏肓而无治的事实存在。

80、这个病人已病入膏肓,治好的机会已经很小了。

81、换个认知低下的庸医,哪里明白这个患者是能治还是不能治呢?一心想着大医精诚,却不知自己根本就不是大医,不是大医,却去担当大医都不敢接的活儿,要么就是不知天高地厚,要么就是看在钱的份上,就敢大胆出手碰运气。治疗半天,才发现搞不定,这样的治愈率能有多高呢?能十痊五就已经是很好的运气了。

82、(行将就木)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83、当外邪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侵入到肠胃之募原的时候,这个人的病情也就比较危重了。此刻若有真正的明医出手相助,还可挽回性命。如果不知也无知,继续任其发展,肠胃之募原的下一步就是传病给肝脾肾,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真正的明医出手,十个患者能治好一半就非常不错了。也就是内经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84、(心腹之忧)犹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 

85、(二竖为虐)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86、小区里最近出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怪事,大家都变得紧张兮兮的了!

87、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88、晋景公生病,就听说秦国有一位很著名的神医叫缓,秦伯就派缓来到晋国为晋景公治病。这个医生还没来,晋景公就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子说话,在梦中说话。这两个小孩子——小孩子就叫竖子,二竖子对话。

89、这个病人已病入膏肓,治好的机会已经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