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是什么意思
1、这条农谚和“正歪树”息息相关,树长歪了,优秀的木匠可以把它修正过来,变废为用,而不能简单地弃之不用或跟着歪树把自己也带歪。
2、到了大寒时节,有的地方流行打年糕,宁波是打水磨年糕,云南是炒饵块年糕,塞北是打黄米年糕,贵、川、渝、鄂等地是打糍粑,上海是做毛蟹年糕。
3、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天气预测手段,因此,谷雨常常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春种春播的时令节气,“谷雨、立夏,勿要站着讲闲话”,是一年当中最忙的农时阶段,所以,和春播有关的农谚就非常多,现撷取一二和大家共赏。
4、古人也常常通过谷雨当天的天气变化,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或粮食收成情况。
5、当然,谷雨前后也是很多其它作物的重要播种时间,例如我们熟知的“谷雨前后,点瓜种豆”、“谷雨前后,撒花种豆”,还有“谷后豆,吃肥肉”、“谷雨谷,种了胡麻迟了谷”、“谷雨瓜、芒种麻”、“谷雨种瓜,藤无空花”、“谷雨过后投夜霜,紧栽红薯趁春墒”、“过了谷雨断了霜,栽种红薯正相当”、“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谷雨后,点早豆;芒种后,点秋豆”、“谷雨种芸豆,一把掏不透”等等。
6、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农谚是什么意思)。
7、“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是在国内流传十分广的一首童谣,很多人在小时候就会背诵了。冬至节气已过,从当天开始也就开始“数九”。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数九的习俗了,民间的说法是从冬至节气当天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九”,分别为一二三直到九九。而经过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也就是九九以后,冬天也就过去了。农谚“三九不冷看六六九不冷倒春寒”是什么意思?明年春季有倒春寒吗?我们从这些农谚来找找答案吧!
8、这句农谚同样是古人长期观察之后经验的总结,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小时候就常听老人念叨。其意思是说如果在初一的时候下雨了,那初二往往就会天晴了。而如果初三下雨了,那后期的雨水则比较充足,将会持续到十五。
9、正是因为雨水频发,关于谷雨节气的农谚也多是围绕雨这个中心点,展开来的。像这句“谷雨无雨,后来哭雨”,实际上还有前半句,“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这句完整的农谚是指清明节当天天气晴朗,那么等到谷雨节气时,当天下雨会对农作有所帮助。如果谷雨这天没有下雨,后面雨水也会稀少,甚至出现干旱的现象。靠天吃饭的庄稼户当年要是遇上了干旱,庄稼长不好,也没有好收成。
10、从冬至节气当天就开始数九了,每隔九天为一经过九个九天之后就是春天了。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头九的时候天气以晴天为主,那在出九的时候天气也是晴天。反之,如果在头九期间主要是阴雨天气,那么在出九的时候也是阴雨天气为主。
11、六月十三龙盘道,哪方下雨哪方涝。农历六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下半年雨水就偏多。
12、“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这是一句关于四季农耕种植的农家谚语(因地理气候的差距,有些地方性俗语和谚语的意思也有不同之处)
13、“鱼跃花,有雨下”:池塘里的鱼翻跳,表示要下雨了。(农谚是什么意思)。
14、从12月22日冬至当天进入数九天,而在12月30日期间就是“头九”最后一天,在此期间你的家乡下雨了还是下雪了呢?“头九飘雪花,九九穿单纱”、“头九一告雪,九九过六月”,如果在头九下雪,那在出九的时候,也就会比较的暖和,这样春季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就比较低。而头九的时候如果比较寒冷,“进九冷,出九热”,那春季回暖会比较早。老祖宗所流传下来的这些农谚,都是长期经验的总结,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不妨参考一下吧!不过需要注意,农谚有地域限制哦!
15、这是流传非常广的一句经典农谚了,其意思是说如果立春之后天气回暖很快,这样就是春脖子短,那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在后期还常常会因为冷空气的入侵,导致气温下降而出现倒春寒的气象灾害。这句农谚还有下半句: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
16、我们今天说的寒露节气,就是月初的“节”,所以,寒露节气间气温变化无论是对收获还是对播种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17、还有农谚云:“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谷雨有雨就是个好兆头。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此时,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
18、明日秋分,“秋分响雷,遍地出贼”啥意思?秋分后会热么?
19、和希望清明节有个晴天不同,人们大多希望谷雨当天下雨则为好的征兆,所以有“暗谷雨,光清明,此年必有好收成”。如果谷雨当天不下雨,预示着未来天气以干旱居多,如“谷雨不雨,麦苗不齐”、“谷雨不雨,求不得米”、“谷雨不下雨,中秋桶无米”。如果下雨呢则一般征兆收成较好,如“谷雨下大雨,建房来装米”、“谷雨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谷雨一天大雨淋,高田禾苗全栽成”、“谷雨有雨,农家欢喜”、“谷雨有雨建谷仓,谷雨无雨修水塘”等等。
20、另外,谷雨前后响雷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雷打谷雨前,涝地种瓜田;雷打谷雨后,涝地种黄豆”,以及“雷打谷雨前,秋霜准提前;雷打谷雨后,高山种大豆”等等。
21、“鱼跃花,有雨下”:池塘里的鱼翻跳,表示要下雨了。
22、距离夏至节气(6月21日)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进入夏至以后,也就意味着酷暑天气正式来临了。从这几天的天气变化来看,就能明显感觉到酷热天气到了。现在就算是什么都不干,在中午的时候也常常大汗淋漓,即便是下雨天气温还是比较闷热。今年在南方的雨水还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在北方雨水还是有点偏少(好像北方这几年雨水一只偏少)的。有些地方玉米播种下去了,但是降雨却非常少,有些玉米苗都已经受旱很严重了。在北方地区就流传着一句预测秋季庄稼收成的农谚:“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23、老话“男怕生前,女怕生后”是什么意思?老祖宗的话还有道理吗?
24、清明麻:以前,麻是农民生活必用之作物(拧绳子用的麻,麻子可压油食用)。麻的最佳种植期就是清明前后,成熟期在秋季。
25、其说的是如果在立春当天是刮北方,那当年的雨水比较充足。而是刮东风,则表示天气回暖很快。如果是刮西风,那就还会继续冷上一段时间。
26、“庄稼不收年年种”,尽管拿捏不准,但最终结果多数农民依旧是硬着头皮种。作为农民,不种地吃啥呢?所说这有点“与天一搏”的势态,谁不希望农作物丰收呢?作为农民有时候就要“尽人事,听天命”,这也是一种无奈,对此你怎么看呢?
27、字面意思还是很简单的,说的是在头九的时候气温比较暖和,那么在二九的时候就会很寒冷了,等到了三九的时候气温会更低,毕竟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交头九这天如气温偏高,则这年的冬季将会是寒冬,很有可能将会出现严寒天气,要注意防寒保暖。
28、古人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又将每个节气细分为三候,大寒的三侯指的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大寒之日“鸡乳”,后五日“征鸟厉疾”,再五日“水泽腹坚”。
29、节气进入秋分,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地区的农民,都有自己适合播种的不同农作物。北方冬小麦产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都要考虑播种冬小麦,小麦本身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他的像什么小葱、上海青油菜、香菜、油麦菜、大蒜等蔬菜北方地区也要在秋分节气抓紧播种。而南方地区,照样需要着手麦类、蚕豆、油菜、大蒜、秋马铃薯等粮食或蔬菜作物的播种育苗工作。北方也好,南方也罢,播种育苗无一不需要合适的土壤墒情,毕竟“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说,如果秋分节气没有有效降水的话,所有的作物播种工作都会遇到相应的难题,要么因为浇水造墒导致播种延迟,要么因为出苗后墒情不好,影响发棵。
30、这句农谚的意思还是比较简单的,其实还有下半句:五月二十六滴一点,黄狗不喝野菜粥。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民间很喜欢用农历来记事,也是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事劳动的,因此这里的五月二十六就是指农历5月26日,今年6月28日就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农谚的意思是说今年秋季庄稼的收成好不好,可以先从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的天气进行预测。如果这一天下雨了,哪怕是下了很小的雨,那么后面也会是风调雨顺的,因此庄稼会有好收成,就连家里养的狗也不用去吃野菜拌稀粥了,当然了这个主要是用来形容当年的粮食丰收了。反之,如果在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是大晴天,那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很少,可能会出现旱情,这样当年的粮食收成可能就不好了。老祖宗的经验还准吗?
31、同时,谷雨时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
32、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意思是大寒正常情况下是天气最冷的时候,如果这时天气不冷,则是反常现象,那么以后的气候变化会很恶劣,人、牲畜、庄稼都不会安宁的。
33、农谚是古人通过长期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和一些现象的总结,而不是预言,不能当作预言来看,这点要明白。所以,不能用现在的认知去否定古时候的一些总结,那样不公平,毕竟,气候条件和处理事物的手段以及认知都不一样了!
34、今天和大家交流一句过去民间老话,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是这么说的“六月初一看当年,八月初一看来年”,是什么意思?下雨好不好?先来看一下前半句“六月初一看当年”是什么意思?农历六月初一是“半年节”一些地区的民间会举行活动来庆祝丰收。这一天人们会用糯米磨成浆后,搓成团,里面放入糖馅,再用红麴染成红色,做成红白二色汤圆来食用。亲朋好友会一起敬拜天地、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5、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6、通过数九天的天气情况,还可以预测来年三伏天的雨水多少。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头九和二九期间,如果降雪比较多,那么来年头伏和二伏期间的降雨比较多。在各地还有很多类似的农谚,比如在湖北洪湖地区有着“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进九下一罩,伏里水滔滔”的说法,意思是头九和二九下雪了,来年头伏、二伏的时候雨水比较充足,而“头九晴得好,来年雨水少”,是说头九是晴天为主,那在来年的雨水比较少。
37、古人在六月初一这天也总结出来很多经验,例如,“雨打半年头,寡妇也发愁”, “六月初一雨,连阴小半月”,“六月初一动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六月初一洒一点,农人吃饭捞大碗”,“雨打半年节,秋粮必定结”,“六月初一晒破脸,田里干起锅巴片”,“六月初一晴,牛草搭凉棚”,“六月初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等。
38、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设立的,是根据地球在太阳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换句话说,就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了24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一个“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节的重要性要比气大,代表着变化。就像竹节一样,节起到上下连通的作用。
39、赶婚:迷信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
40、花开九不尽,果子没人问:就是还没出每天的日照时间不够长,这时果树开花,就预示果子欠收、个头小、糖份不高、口感不好,没人愿意问价购买。
41、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42、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提到“寒”字的节气。在古书中记载:“寒露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在民间也有“露先白后寒”的说法,意思是说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到凉爽的过渡,寒露标志着由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43、意思是说,如果在立春节气就开始打雷了,那一直持续到惊蛰节气的这段时间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类似的农谚还有“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是说立春节气就开始响雷,那这样在春天的时候还会出现比较寒冷的天气,这样会导致六畜不安。
44、日: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5、俗语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另有:春争日(春天争取早一天就尽量争取早一天播种),夏争时(夏天能争取早一个时辰就争取早一个时辰),五黄六月争回耧(收完麦子要抢种做到分秒必争)。
46、赶集:即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47、这是一句可以预测春季雨水多少的农谚,其中的“水九”是指头九的时候雨水多,“旱九”自然就是头九的时候雨水少了,而“三春”指的是春分节气后的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农谚的意思是说的是如果在头九的时候降雨比较多,那么在春分、清明和谷雨这三个节气期间的雨水会偏少。而反之头九是晴天为主,雨雪比较稀少,那等到春分节气后的雨水比较充足,将会持续到谷雨期间,这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48、当然,我们现在的防冻措施要比过去高明的多,我们可以通过浇越冬水以及喷施田小二植物防冻剂等来挺高小麦的抗冻能力。
49、在我国南方地区,常以此作为指导插秧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广东、福建等地有“谷雨在月头,找秧不用愁,谷雨在月中,寻秧乱筑冲,谷雨在月尾,寻秧难早归”的谚语,类似的说法很多,比如还有“谷雨在月头,有秧来喂牛,谷雨在月中,找秧到山冲,谷雨在月尾,找秧不知归”等等。
50、如果,我们小麦播种较晚,不能在越冬前形成壮苗,就要在浇越冬水的同时追一些尿素。这遍尿素不是给现在用的,温度低,尿素也起不到作用,而是给年后温度上来时用的。这样小麦起身返青快,形成壮苗,可以抵御“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
51、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后的年份,空气会来得比较晚和冷空气相对比较少,当年的冬天不会太冷,是个暖冬,不用特意去准备棉衣。相反,九月初一在寒露之前的年份,冷空气会来得比较早,冬天也会比较冷,是个冷冬。
52、需要说明的是,农谚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总结出的规律,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因此,适用地域和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还有许多和谷雨有关的农谚,你都知道哪些呢?也希望你能在评论区写出来,大家一同欣赏和学习!
53、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定型的通用语句,包括谚语、俚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
54、重阳无雨看十三无雨一冬干。一般情况下,农历九月初九是要下雨的,如果不下雨就要等九月如果九月十三也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冬天将干旱少雪。
55、雨:蜘蛛结网,雨必晴;蚂蚁搬家,雨必下/ 春寒有雨夏寒阴
56、总之,按古人的经验,农历八月初一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天气好坏,影响接下来的天气变化和粮食收成。写到最后:以上这些农谚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不要纠结还准不准了,毕竟,咱们国家地域广阔不是适合所有地区。加上气候环境也不能同日而语了,笼统来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和自然相处的就可以了。
57、因此,古人很早就有记录天气习惯,通过常年的记录总结出来很多经验,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例如,“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是根据“大雪节气”的天气变化来判断“三九”期间的冷暖。还有“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是根据中秋节晚上的天气情况,预判来年正月十五的天气情况。
58、因为在“三九天”的时候,本来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如果这个时期不冷,那就表示气候反常或季节推迟;这样在后期的气候也会比较反常。在过去,老农民就是依靠这句农谚来预测有无倒春寒的。想要知道明春有没有倒春寒,朋友们不妨关注一下三六九期间的天气。
59、这句农谚非常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寒露交节这天是晴天的年份,当年的冬天大多都是不冷的。
60、因此,作物新种的农历六月份,天气情况或阴雨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并且,古人认为每个月初一的天气变化,能够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天气情况,所以,很重视月初的天气变化。
61、农谚还准不准了,不好说了,简单作为参考就可以了。不过,今年东北部分地区,低温寡照,雨水偏多,秋霜比往年早来十多天。这样的天气对低洼地块的玉米影响较大,产量降低,甚至出现绝产的情况。高岗地块的玉米还好一些,由于没有台风和病虫害的影响,产量要比往年好一些。
62、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63、老话“老人长寿克子孙”,老人长寿真的会克子孙吗?看完有数了
64、一候鸡乳,意思是鸡开始哺育后代了,因为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在大寒节气之前,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
65、而在秋分不断临近的时刻,不免让人想到了这样一句谚语,“秋分日晴,万物不收”。那么,这句谚语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说秋分那天要是晴天的话,所有的农作物就真的没有好收成了吗?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式地忽悠呢?如果说不是的话,那这句农谚的道理又在哪呢?
66、雾:早雾晴,晚雾阴/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67、并且,农历六月初一处于夏至和小暑节气期间,部分地区小麦早已收获完毕,夏季玉米等作物也已经播种完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来满足作物生长。
68、结果:通过授粉的作用,花粉到雌蕊的柱头上,刺激柱头产生花粉管并携带雄性配子向胚珠延伸进入,进行受精作用。受精后的卵细胞开始发育,经过一定时间胚珠及各部分形成果实。
69、谷雨花:棉花(花生)适谊播种期就在谷雨前后,还有,谷雨前后必须播种秧苗(水稻的幼苗),生长到立夏左右就能插栽稻秧了。
70、“大雪满天扬,来年谷满仓”: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话,第二年谷物就会有好收成。
71、这里初一是指农历九月初咱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在阳历上的时间比较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到3天。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就不固定了,有的时候在月初,有的时候在月中,还有的时候在下个月。因此,寒露节气在农历上有的年份是在农历八月里,有的时候在农历九月里。所以,古人把白露和农历九月初一的先后顺序来预判当年冬天的寒冷情况,为农耕做准备。
72、有不少人常常认为立春到了,春天也就到了。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立春只是说春天就要到了。老话常说“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还有好几个“九”呢,过完了九九才是冬天正式结束了。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立春节气一到,天气就会逐渐暖和起来了,但还是需要注意有倒春寒的天气出现。
73、星:三个星星看一夜/ 久雨现星光,来日雨更狂
74、二候征鸟厉疾,“征鸟”的另一个名字是“鹰隼”,这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鸟,“历疾”是指凶狠快速,征鸟之所以要变得凶狠快速,是因为大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他要强悍抢夺更多食物抵御寒冷。
75、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华南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76、实际上,“秋分日晴,万物不收”,说得并不只是秋分当天那一天,而是说的整个秋分节气。也就说,如果秋分节气晴天过多,缺少必要的雨水的话,那对后期和来年春夏的农作物生长都是不利的。仔细想想,这句农谚中所包含的道理还是比较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