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成语造句(文案精选6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4 08:11:19 浏览59

50个成语造句

1、造句:奶奶说药虽然很苦,但良药苦口,为了病能快好,还是要喝下去。

2、造句:现在不努力学习,等将来后悔了也无补于时了。

3、造句:爸爸每天起早摊黑,仰事俯畜,非常辛苦。

4、(出处)《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5、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50个成语造句)。

6、(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造句):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7、造句:真相只有一个,不能颠倒是非,指鹿为马。(50个成语造句)。

8、她是这样一个水洁冰清的人,怎么会和那些坏人在一起。

9、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10、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1、释义: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12、释义:方:方法。讲:办法。想尽和用尽各种办法。

13、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可下载!

14、(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三国演义》:“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

15、造句:现在不努力学习,等将来后悔了也无补于时了。

16、造句:她是这样一个水洁冰清的人,怎么会和那些坏人在一起。

17、造句:不知为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

18、(成语解释)不敢向前。葸:害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19、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胡说八道的。

20、(出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陌上桑古辞》:“使君从南业,五马立踟蹰。

21、(成语解释)荦荦:清楚、分明的样子。指主要的项目,明显的要点。

22、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3、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元·马致远《任风子》:“唬得我玉魂销;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24、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造句:高兴与悲伤总是不期而遇,或许这就是上帝再捉弄世俗吧!

25、用作贬义。多用于恶而小的势力妄图动摇坚如磐石的政治力量、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国家政权、团体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26、造句: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27、造句:这样的文章真是一字一珠,看上几遍,还是回味无穷。

28、造句: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29、(成语解释)孤独无依的样子。用作贬义。多与“形影相吊”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30、释义: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31、造句:伸出双手,感受着花瓣飘落在手心的感觉,怡然自乐。

32、释义: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33、释义:曳,拖动。衣服不沾地,比喻非常忙碌。

34、(成语解释)迟疑畏缩;不敢向前(趑趄:想往前走又不敢的样子。)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35、(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三国演义》:“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

36、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7、造句:做事如果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38、造句:我知道真象,但又不能说出来,真是如鲠在喉呀。

39、造句:她是这样一个水洁冰清的人,怎么会和那些坏人在一起。

40、成语,是小学语文常考的一个知识点,而妥善运用成语去造句,也会让你的作文更加优美,下面我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常见的成语造句吧!

41、(成语解释)枘:榫头;圆凿:圆榫眼;卯眼。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卵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42、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3、造句:虽然谣言止于智者,但是三人成虎,亦能混淆视听。

44、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45、-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那种不屈不挠的、要征服一切的心情-造句:战士们不屈不挠的坚守在抗震第一线.

46、-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造句:孔乙己对那些嘲笑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情.

47、造句:在路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自言自语。

48、我有清风劲节之标,戛玉鸣金之韵,用分一半,少答殷勤。

49、(成语解释)谲:变化多端。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50、(出处) 《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传:“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

51、(出处)《清史稿·高宗本纪》:“丁卯;以扈从行困畏葸不前;褫丰安公爵、田国思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

52、如鲠在喉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理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53、(成语解释)迟疑畏缩;不敢向前(趑趄:想往前走又不敢的样子。)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54、造句:他咄咄逼人的话语气得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55、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56、造句:一个人即使犯下再大的错误只要能悬崖勒马,我们都应该给他重新改过的机会。

57、造句:你这人说话这样首尾乖互,叫我怎么信任你。

58、造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能克服。

59、(出处) 《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传:“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

60、释义:方:方法。讲:办法。想尽和用尽各种办法。

61、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62、(成语解释)置:安放;喙:嘴。不许在一旁插嘴。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没有说话的机会

63、(出处) 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4、(成语解释)魑魅:也作“螭魅”;古代传说中山里湖沼里的鬼怪妖精;魍魉:亦作“罔两”;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

65、(出处)《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66、(出处) 《梁书·武帝纪》:“距义阳百余里;众以魏军盛;趑趄莫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