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
1、隆美尔在二战中是一位比较特殊的军人。首先他被誉为德军中的“沙漠之狐”,在二战的北非战场战功赫赫,打出了名声。隆美尔1940年担任德军装甲师师长,在1941年两个月之内就从中将晋升为上将。1942年隆美尔被晋封为德军元帅。从这一点来说,隆美尔的成就似乎无人能敌。(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
2、这些略酸的话说明,他跟古德里安都属于那种不被完全信任的“军事将领”,能否执掌重兵完全要看小胡子是否需要他们,或者说利用价值几何。而隆美尔作为小胡子刻意提拔的心腹将领,以及一名纳粹党员,与前面两位是有本质不同的。阿拉曼战役失败后,隆美尔抗命千里大撤退亦未受到追究,当北非军事形势绝望时,他又被调回国内“养病”,最后还升了官,这都是小胡子的格外照顾。
3、我们仅就以他们共同担任过集团军司令一职来简单的对比下,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初期叫装甲集群)在苏德战争初期一系列的合围战中表现突出,完全体现了闪电战的精髓。他的装甲师马不停蹄,完成了数个大规模的包围圈,大量的整建制苏军遭到歼灭,尤以基辅合围战最为著名,此战古德里安的集团军便是作为钳形攻势中的其中一个铁钳顺利的夹住了苏军主力。对于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则不得不提堪称经典战例的克里木战役,这里既有传统的阵地战,还有攻城战、登陆战、反登陆战,而且战场相对封闭独立,完全由曼施坦因一人来指挥,而不受其他的干扰,最终他以劣势的兵力围歼了优势的苏军,一个步兵集团军在一个战役中歼灭30多万苏军的情况在整个东线战场也是极为罕见的。
4、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此后败退至波兰边境,他对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进行批驳,最终被希特勒解职。战后曾被英军监禁,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73年去世。
5、这三人当中恩宠一直不衰的其实只有隆美尔,毕竟是大本营警卫营长出身的“天子近臣”,到了1944年夏天,尽管信任程度不比从前,但是兹要没有被牵扯进暗杀小胡子“720事件”,隆美尔仍然还会身居高位。因为希特勒还能够信任的高级将领已经不多了,“赐死”其实也表达了某种“由爱生恨”。(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
6、 古德里安似乎深得后世标题党的精髓,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上来就令人为之侧目。
7、埃尔温·隆美尔(德语:Erwin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8、不过,古德里安在推行他的机动作战思想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军队中的老旧派高级军官并不认可他的想法。1925年,古德里安陪同一位高级军官参观军事演习,建议把摩托化部队由勤务兵种转变成战斗兵种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装运面粉!”不过他有一个“最牛支持者”——元首希特勒,因为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战术思想相当对希特勒企图对外扩张的胃口,每当演习和试验新坦克时,希特勒都亲临现场。当第一次参观古德里安组织的坦克进攻演习时,面对排山倒海的钢铁洪流,希特勒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因此希特勒指示在物资和财力上要优待保证装甲部队。1930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摩托化部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而在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部队参谋长后,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35年,德国建立起3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任第二装甲师的师长。每个装甲师中有一个装甲旅,坦克不少于561辆,负责支援的是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另加摩托化炮兵、工兵、通信、战防等单位,还有一个搜索营。从此,德军装甲兵部队基本成型,只等实战检验了。
9、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迅速扭转了北非战局的初期局势,被提拔为上将,1942年6月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10、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语:Гео́рги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Жу́ков/英语:GeorgyKonstantinovichZhukov,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
1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古德里安先后历任电台台长,骑兵团参谋以及骑兵营长等职,并参与过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他实际上没怎么上过战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机关”里工作,这使得他反而能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战争。虽然古德里安是步兵出身,但在通讯部门和骑兵部队的经历让他对机动作战有了深刻体会,加上战争中又看到英国坦克的威力,他无师自通地萌生了“坦克战”的最初思想。一战结束后,古德里安幸运地没有被裁掉,但德国陆军被战胜国强行限制在十万人的规模,在这种小型军队里,要升迁就没那么容易了。不过他还是等到了机会,1922年1月,古德里安意想不到地被调往国防部运输兵监察处担任参谋。正是在这里古德里安开始了坦克与装甲兵作战理论。1922年4月,他在慕尼黑第七摩托化运输营工作数月后,古德里安被柴希维兹(Gen.vonTschischwitz)将军召至柏林,让他研究摩托化运输的问题,而不是他所期盼的指挥部队。虽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古德里安也一样全身心投入。他在进行了相关研究后,意识到了摩托化部队的实用性。战败的德国受凡尔赛条约的约束,不光军队受限,而且莱茵河以东50公里也不得设防,倘若有战争发生,德国将无险可守。古德里安认为,德国必须依赖机动性防御,而机动战中又需要装甲车辆。在研究英国同行如富勒、李德哈特的著作后,古德里安产生了“集中运用装甲兵”的军事思想,并多次在《军事周刊》等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阐述自己关于坦克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因此,虽然他的官阶不高,但却因“新军事理论家”而闻名。1931年,小有名气的古德里安出任了摩托化部队的参谋长。
12、 伴随着视线的偏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略显疲惫,但是目光坚定的身影。
13、在德国走向衰落的时候(尤其是库尔斯克失败之后)隆美尔被几个损友怂恿,一起参与了暗杀小胡子的计划。计划失败后隆美尔也暴露,但小胡子考虑到这厮毕竟原先宣传成战斗英雄,也好歹封了帅,就给了他一次自杀的机会。死后国葬待遇
14、古德里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职业军人,从道德上讲,他与那些犯下了屠杀和反人类罪行的纳粹党徒有本质区别——他不过是在尽军人的本职而已。事实上,他在战争中也从无诸如虐待战俘、杀害平民一类犯罪行为,双手非常干净。这位闪击战专家,虽然没能当上元帅,但他在战争的地位和所负的盛名并不亚于纳粹德国26位元帅中的任何一人。鉴于他在装甲战术上的贡献,他的肖像至今还被挂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军营里,而古德里安的名言——“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坦克的防御也是进攻性的!”也永远回响在每一个装甲部队军人的耳边,无论他来自哪一个国家。
15、他是最后一位辞世的五星上将,同时也是第一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16、 在会见了曼施坦因之后,林羽本打算召回古德里安,然后再去会见隆美尔的。
17、 因为古德里安背对着灯光,所以林羽看不清楚他的长相。
18、史上最荒淫残暴的变态家族!充斥着乱伦和杀戮的禽兽王朝
19、 如此悬殊的数量,使得战争注定会滑向对第三帝国不利的一边!
20、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WilliamNimitz,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美国海军名将、十大五星上将之二战时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
21、笔者认为曼施坦因早年以参谋长的身份出道,虽制定了很多成功的作战计划,但实际指挥作战的战役并不多。尤其是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接连遭遇了斯大林格勒解救战和库尔斯克坦克会战的惨败。可以说这两场惨败直接奠定了德军在二战中的败局。在最后,曼施坦因身为元帅竟被俘虏,也是少有的元帅战俘了。
22、关于两人指挥能力的比较确实非常困难,他们并没能在战场上在同一时间在一个相接近的位置上一起作战,在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已经是指挥3个装甲师的装甲集群司令了,而曼施坦因当时仅仅指挥着一个步兵军,还是第二线的步兵军;到苏德战争的初期,古德里安是第2装甲集团军的司令,而曼施坦因只是一个装甲军的军长;后来等到曼施坦因升任第11集团军司令时,古德里安已经被希特勒解职了。此后曼施坦因一直坐到了集团军群司令的位置,独立的指挥一支战略兵团,而古德里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赋闲后被重新召回担任装甲兵总监,告别了前线的指挥生涯;战争末期,曼施坦因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位置上被解职,而随后古德里安则升任陆军总参谋长,所以两人的指挥才能很难做出比较。
23、 既然元首都如此斗志昂扬,自己又如何能颓败消沉下去呢?
24、1943年4月18日,59岁的山本五十六在视察部队途中座机被美军飞机击落而毙命。
25、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岁。
26、 古德里安此时又饿又困又疲惫,还有点尿急。
27、我遍查德文资料,没有发现任何合理的解释。这么一德国纳粹时期数一数二的名帅,却不知为何葬在一貌似毫不相关的小村中。关键是和他的家族没啥必然联系。
28、 突然,林羽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用锐利的目光盯着古德里安的眼睛,在他没有半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开口问道!
29、 重新在办公室坐了下来,林羽也没有浪费时间,直奔主题。
30、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31、吉罗少尉为父亲刚刚晋升元帅感到无比兴奋,爷俩儿在俄国留下了上面的合影。曼施坦因怎么也没想到,几个月后,当他陷入列宁格勒的泥泞中无法自拔时,儿子战死的噩耗也传到他耳朵里。
32、收复新疆战后之战:不留生俘,降了也杀,一仗换来30年安定
33、就职务和军衔而言,隆美尔和曼施坦因最后都出任了“集团军群总司令”并且晋升陆军元帅,而古德里安在前线的最后职务只是“装甲集群司令”,大略接近集团军司令的级别,军衔也只升到了大将,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如果比较三个人受重视的程度,古德里安首先就得出局。
34、 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帝国三大名将的名声,还真的是名不虚传,古德里安的确很有才华。
35、 古德里安的心中顿时激动不已,信心也顿时提高了不少,他觉得,或许自己真的有机会说服元首接受自己的建议。
36、 古德里安忧心忡忡的陈述完自己的担心,结果发现元首居然面带笑意,这让他非常不解。
37、 他已经得知了元首的计划,并且得到了元首的允诺,会给他一支强大的军队让他指挥,而他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认真的思考并且完成库尔斯克会战的计划书,确保这一次的战役万无一失!
38、 那样的话,以他对元首的了解,元首要是不暴走,那就有鬼了!
39、1942年11月曼施坦因指挥解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但经过艰苦战斗却没有实现目的。随后他在1943年指挥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又遭到了惨败。1944年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除职务。翌年被英军俘虏。
40、 既然如此,那么继续让他闲赋在家的话,肯定是巨大的浪费了。
41、希特勒当然不会坐视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令曼施坦因无论如何也要接应第6集团军突出重围,但即使是曼施坦因的天才,也无力冲破百万苏军的堵截,在他的第4装甲集群冲杀到距离斯大林格勒50公里时,只能电告保卢斯,自己无力继续前进,只能希望保卢斯率部主动突围,与曼施坦因部会和。
42、第一件事1942年春天离开南线战场,失去了合围歼灭苏联西南集团军主力的机会。
43、 但是林羽从元首的记忆之中,还是隐约的跟古德里安的形象对上了号。
44、确实也有一些德军将领在推波助澜,所以被逼急了之后,为了防止这一局面继续恶化,尽管曼施坦因没有打败仗,小胡子仍然在第4装甲集团军成功突围后,立马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职务。
45、 其中中央集团军的实力最强,但是因为在莫斯科会战之中失败,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超过六十万部队,从此元气大伤,一直在修整,没有参加列林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46、原因大概是这样的,我在这片墓地中转悠,竟发现不少二战时阵亡的德军墓碑,且多数是在苏联阵亡的,稍微一数竟有几十位,我大体能猜到当时的场景,就是1942年曼施坦因的大儿子阵亡后,是被埋在这里的。而在战后,西里西亚已经不属西德,柏林也成了东德,曼施坦因和他的老婆都不可能回故土安葬,索性就和儿子葬在一起了。那个木质十字架正是曼施坦因在儿子死后亲自制作的。
47、先说一下二战时期德军的军衔,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古德里安的军衔有的说上将,有的说大将,其实我们知道大将这个军衔来自苏联,自认为属于西方的德国应该不会这样用。和当时美军设置准将军衔有点像,德国增加了一个兵种将军军衔,介于中将和上将之间,这样也形成四个级别。
48、 “元首,恕我直言,帝国此时危在旦夕!”
49、 他分析的跟原本的历史基本上相差不大,这说明古德里安的眼光很毒辣。
50、后面的事我们都熟悉,曼施坦因指挥德军击败数倍于己的苏军,到第二年终于攻克异常坚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不管是后来德军在人员和装备上反超苏军,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实战火炮古斯塔夫发挥了作用,反正曼施坦因也是一战成名,以“塞凡堡的征服者”如愿得到元帅杖。
51、古德里安1943年被重新起用后,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陆军代总参谋长,就是没有机会再上前线领兵作战,东线有四个装甲集团军,他没能获准指挥其中任何一个。而后一职务,实际是在“720事件”后小胡子大肆清洗国防军高层,一时无人可用罢了,即便这个陆军代总参谋长,古德里安也没干到头。
52、曼施坦因:一个人一辈子杀一人是犯罪,一天之内杀十万人就是英雄。
53、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英文:Douglas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军事家、政治家。
54、撤了职的古德里安被编入预备役,过了一年多的闲散生活。此时战局的发展已经渐渐地不利于德国,希特勒又想起了古德里安这位理论和战术都很高超的将领,再次让他出山,负责装甲部队的生产、训练、战术制定及整编工作。上任后古德里安调整了装甲兵部队的编制,把每个师的坦克团扩编为旅,每个旅辖四个营。编制的扩大,对坦克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古德里安的努力下,德军的坦克的生产与装备有了一定的改善。德国著名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正式投产,重整军备,战车产量也由600辆不到提高到了1,955辆,同时古德里安建议自东线战场撤回装甲部队,予以重新整编,遭到希特勒拒绝,后来又建议撤回西线战场的装甲部队整编,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诺曼底战役时,古德里安已经重新整编出10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重新整编后的装甲师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面对德军的装甲“动物园”,英美军队的坦克往往付出很高的交换比才得消耗掉德军的战车。如果不是因为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盟军的装甲部队实质上很难和德军对抗。美军的装甲部队自诺曼底登陆一路打到柏林,几乎所有的坦克都损失掉了,只是由于能获得充足的补充才得以维持编制完整,而这些几乎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战绩(因为德军当时已经没有空中优势了)。在战争后期,理性的古德里安与近乎疯狂希特勒在战略见解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两人多次发生争吵,但古德里安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德国军人,始终严守军人誓言,没有参与推翻希特勒的政变密谋,因此也一直被希特勒信任。当刺杀希特勒的事件发生后,古德里安参与到负责审理工作的荣誉军人法庭,并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1945年3月,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再次发生冲突,已经完全听不进任何正确建议的希特勒再次发飙,罢免了古德里安,又将其贬入预备役,纳粹德国也丧失了最后的希望。
55、 而且他今天刚刚接见了曼施坦因,此时也很感兴趣,想知道跟曼施坦因齐名的古德里安,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惊喜!
56、 这个家伙,私心太重,经常因为自己的私心而耽误自己的大事,要是再不处理的话,那迟早要酿成大祸!
57、 但是正当他犹豫着要不要先去上个厕所的时候,元首房间的灯熄灭了,紧接着,一道他无比熟悉的身影,从元首的办公室走了出来。
58、隆美尔虽然指挥的德军兵力不多,高峰时期也就四个德国师,其它都是意大利军队,但是要注意,他有德意北非军队的统一指挥权,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统率德意联军,这个政治地位是蛮高的。非洲装甲集团军虽然规模有限,但隆美尔却能够有权负责一个独立战略方向上的战事,就这个意义来说,其被信任和重视程度就要高于曼施坦因。
59、1944年麦克阿瑟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二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胆结石去世。
60、 这番话倒是说的没错,看来古德里安不只是会打仗,大局观也挺不错的。
61、巴顿于7月被起用为装甲旅旅长,12月升任为新成立的第2装甲师师长负责组建装甲部队,并晋升为少将。
62、 林羽打算重组非洲集团军群,而最了解非洲情况的,就是隆美尔,所以非洲集团军群的司令,不用问,肯定就是隆美尔了。
63、隆美尔在北非最终被英军击败,返回欧洲后已无大作为。1944年,他受到谋杀希特勒的“20事件”的牵连,被迫服毒自尽。
64、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Law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享年89岁),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
65、1945年5月10日,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了三年。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并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所以没有被列为战犯,最后被无罪释放。
66、 在他坐在会客室的沙发上等待的时候,他注意到,元首一直在忙碌,足足六七个小时,元首都没有出来过,甚至连晚饭都是助手送进去的。
67、山本五十六(日文平假名: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日本帝国海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
68、再看曼施坦因,苏德战争开始时是第56装甲军军长,隶属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这个时候的古德里安隶属中央集团军群,指挥的还是第2装甲集群。两人都是猛冲猛打,曼施坦因从东普鲁士出发,只用四天时间冲入苏联境内几百公里,抵达伊尔门湖最后进抵列宁格勒城下;古德里安从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也是一路狂飙横冲直撞,最后抵达距莫斯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
69、 中央集团军群目前应该已经恢复了一部分的实力,也许可以指望上,也许指望不上。
70、隆美尔兵败阿拉曼是因为希特勒无力增援吗?次年10万德军抵达北非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