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有哲理一句话(文案精选7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3 15:36:38 浏览59

老子最有哲理一句话

1、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chù)前!”斶(chù)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chù),人臣也。王曰‘斶(chù)前’,亦曰‘王前’,可乎?”斶(chù)对曰:“夫斶(chù)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chù)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chù)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yì)。’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老子最有哲理一句话)。

2、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3、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4、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命运安排他干嘛啊他就坦然接受干嘛?他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符合自然的安排。我说:那不争这两个字呢,是说他不争什么?他说:不争也不完全是说不争高下不居功。而是说不纠结,不分别。

5、《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最有哲理一句话)。

6、清河的双眸,翠幽得可怕,额上因为激动情绪浸出冷汗,抿着嘴,不答一字。

7、他说:一听你就是没有懂啊,随它去,随谁去?水不是随它去,而是该干嘛就干嘛?它没有什么消极和积极,但绝对不是灰心丧气垮塌扶不起,你要看到它用的好,可以发电可以灌溉,用的不好,就能淹没农田人命。这不是简单的随它去可以解释的。

8、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的。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被称作匹夫,以平民身份居住在乡间。士人这样,也真是够可以了。”

9、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10、你想想水不就是没大没小吗?它要大起来整个地球都是水,整个人的身体都是水。他要小起来。你都感受不到。就在你呼吸的空气里,它就存在。你说他是真的小还是真的大,所以你要去纠结他的大小,你就傻了。

11、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为什么呢?

12、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13、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14、有一次在一个山村看到一个破道观,那个道观真的很破,全是木结构的,已经经过岁月的风蚀,老朽斑驳苍凉。一看就是没有人投资。但是破是破却很稳固,没有烂没有颓败的感觉,反而很温暖,很有岁月的温度。

15、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16、解悟:凡事过犹不及,钱虽然是好东西,但太多了,却未必是好事,因为盗贼已经开始惦记你了。如果身处富贵,却不知布施修善,还骄纵无度,就一定会招来灾祸。

17、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8、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

19、我没理他,一看他桌面上放着一本线装书《道德经》。翻开那一页正好写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0、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1、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

22、一般书生之见、市侩之见,觉得他消极、悲观、厌世;实用主义者,来学习如何取巧、诡辩;走马观花的人,只取得一点他的空想与反叛……

23、他说:哎呀,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我老糊涂了,我也搞不清水到底有利于万物,还是不利于万物,这有利不利我也决定不了,我也分不清楚。你去问谁水也不知道。水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你我怎么知道的?

24、世间有5怕:有命挣钱没命花;世道有5不:随缘而不能随便

25、他说:那你说宇宙真理级别嘛?那就是宇宙是有限度嘛。

26、  老子讲“道”用了狠话,可见他对违背道德的人有多么痛狠。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妄为,瞎折腾,那么“强扭的瓜不甜”,不会有好果子吃,办事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27、《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我说:你这属于强词夺理,你就解释什么是上善若水不就行了吗?

29、《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30、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真正听到了君子的高论。希望您收下我做您的学生。”颜斶辞谢,准备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但是那璞玉却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穷乡僻壤,一经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但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却不再完整独立。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行再拜礼辞谢离去。

31、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32、清河微点头:“不管现下的他相信与否,信也罢,不信也罢,待到来年天暖婳瑶进献中原,他不信也得信。”

33、为而不争,不为达不成目标,但是不争却不然。倒不如理解为尽人事听天命,又或者说,制定计划,但是不要有期望。

34、你的心里没有坏,当然就没有好,你的心里没有大自然就没有小,你的心里没有金碧辉煌,自然就没有破败荒凉。

35、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五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36、老道士笑了,又给我倒了一杯茶说:年轻人啊,这个利万物不能完全说它是有利于万物。只能说它是顺应万物。

37、所以也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

38、我说:至少是宇宙真理级别的,我们这个维度根本理解不了的。

39、所以说无量天尊4个字就是没大没小啊。无量嘛,可大可小、没大没小,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起来看似小,小起来以为大,摸不准看不透说不清。

40、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41、你要问水什么是上什么是下他也告诉不了你。他不能说他是一滩瀑布,他就高尚,他是漱口水,他就低俗。

42、齐宣王召见隐士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合适吗?”颜斶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宣王很生气,正言厉色道:“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不说话,很不高兴。

43、“此事雪葵知道的最清楚,北域和中原,很多年前起就存在一个芥蒂,这个芥蒂和他们世代信仰的灵女有关。他们再次进献灵女,表面求和,实则是在暗示多年前的芥蒂。”感知到手心下的人细细颤抖,清河微微抬起广袖,替她挡去一点凉风,道:“梁将军愿意长期驻扎北域,一是为了躲避攸宁,二是为了北域人当朝灵女、婳瑶,他们两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私定终身的地步。”

44、  其中的“强”,压逼。“梁者”,国之栋梁,屋之上梁,人之正气。“强梁者犯冲”,如前文说的“一嘘一吹”的“吹”,如强风对流。“吹一口气”,是利用人的正气,引导邪气。

45、我说:上善若水是流水账吗?是混日子吗?这是高至高无上的道德。是大道,知道吗?懂吗?

46、  老子接着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狠话,是一句千年警世名言,他引用了《黄帝六铭》中的《金人铭》,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则:“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47、一片空死的寂静中,久年长叹一声:“我明白了。”

4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9、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50、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2、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

5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4、“莫非清先生把梁将军请来的信上,说的是关于婳瑶的事?梁将军肯定不愿意婳瑶被进献。”攸宁推测着:“若是清先生预言灵女进献一事,到时候灵女真的要被进献,梁将军就会对信的内容深信不疑。”

55、  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老子真正意思是为了达到扬善抑恶的教育目的,对一些为满足私欲而妄为的人,进行最严厉的批判。人是具有人性和兽性两面性的动物,要用人性来压制兽性,以弘扬人性的善。

56、一旁扇着扇子的久年唰一声将折扇收于掌心:“我是越来越佩服清先生!”

57、  老子把这句话当做施教的宗旨,教导大家修行,前提是不干扰,不为主,不强逼,守弱处下而不堕,顺其自然而为之。

5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59、  为什么呢?不妨好好学一学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60、一旁扇着扇子的久年唰一声将折扇收于掌心:“我是越来越佩服清先生!”

61、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

62、左右皆曰:“斶(chù)来,斶(chù)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63、“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64、古训:多与高人来往,勤与能人共事,乐与众人分享,常与亲人相伴

65、圣人做事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为而不争,是老子全文最后一句,可见其重要性;一个是“为”,另一个是“不争”;看似有矛盾。

66、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在认识论上充满对立统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67、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

68、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9、然而皇城那么大,他又是一个身中毒蛊之人,究竟该如何去完成这个痴心妄想?

70、  正如风水上讲“骑龙不如倚龙”,一对比,可知“孤寡不谷”的真义。

71、也会惹来麻烦,胜则生怨;所以斗争从来就不是一条好路,真正智慧的方法,是结交善缘,和别人成为朋友,最终才能够“无为而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