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1、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作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基础上,力图超越百家,归宗仲尼、子弓之学,重回“道术”,从而为兰陵文化在两汉魏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对于荀子散文的特色,张庆利在其主编的《先秦文学》一书中予以了这样的评价:“雄辩的气势,既体现出荀子当仁不让、据理力争的个人禀性,也表现为荀子善用类比、反复申述说明的写作方法。这开创了后世(特别是汉代)政论散文淋漓酣畅风格的先河。”
3、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4、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荀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5、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6、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7、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荀子提出学习是一个理性思维(知)参与下的外求过程,不仅是认识主体向外界求知识(闻见),而是在实际行动中求知识(行)。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重视“行”,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以实践行动为书的精神,由此构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11、《荀子》一书是对孔子思想较为全面的继承,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教育观点:
12、所在书库:国学经典阅读专区/社会科学书库一/样本书库
13、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14、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15、司机的急刹车打断了我的思绪,因为马路中间摊满了麦秸,麦秸的主人旁若无车地站在路中央,用木杈翻倒着自己的胜利果实,直到车驶到近前,才让到马路边上,惬意地欣赏着过往汽车替自己压麦秸。我不清楚这样压出的粮食是否会饱含尾气,但而今的国货食品少有不让人担忧着,看来沾上些尾气和泥土也算不了什么。显然,麦秸的主人完全不在意这些担忧,他时不时地用木杈翻动一下被车碾平的麦秸,其动作从容不迫,脸上显现着怡然自得的表情,看上去是如此和谐。
1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17、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兵家。
18、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19、感觉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几个文友不约而同的决定见证这次礼乐大典。
20、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
21、游国恩在这里对先秦散文作了整体分析,他将先秦分为三个时段,而后称只有《荀子》和《韩非子》的出现,才是先秦散文的最高阶段。对于荀子的作品,陈骙在《文则》中说:“自有《乐论》《礼论》之类,文遂有论。”这段话正表明了荀子在文体上做出的贡献。而王文清则在《先秦文学研究》一书中予以了如下的总结:“从先秦议论说理散文的形成过程来看,只有到了《荀子》,通篇议论,有论点,有论据,结构完整,标题为本篇内容的概括,显示出作者自觉的写作目的,标志着论说散文的形成,正式以‘论’为题,从而成为后世‘论’这种文体的鼻祖。”
22、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23、车行五十多公里左转过台儿庄大桥,桥头的大牌子上写着“天下第一庄”,落款是乾隆御笔,可惜字体是篆书,并非寻常所见的行楷面条字,我不确定乾隆还写过这样的字体。跨过此桥即进入了台儿庄市,看着沿途的街景,未能见到张自忠将军的雕像,应该是一个小缺憾。
24、 2014年,荀子墓改名荀子庙,重新设计建造;对外开放,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投资2300万元。
25、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26、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其弟子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儒家著作,全书记录了荀子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书中涉及到哲学、文学、政治、道德、经济、历史、军事、逻辑等许多内容,反映了荀子一贯的思想观点。现存三十二篇,总计约八万多字,代表作为《劝学》、《修身》等名篇。虽然是儒家著作,但因其对道、法等家均有涉及和影响,因而被誉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27、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创立了先秦时期一套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独树一帜,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28、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29、 每年的10月份,荀子庙里会举行隆重的祭荀大典,祭荀大典可以媲美祭孔大典,很有影响力。
30、为什么给荀子的文章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王文清在其专著中总结出了三点,第一点为:“长于论辩,其文大都是论题鲜明,长篇大论,必畅所欲言、发挥尽致而后已,说理透彻,结构严谨,逻辑周密。《荀子》的每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都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性、鲜明性的标题点明主题。”而王文清所言的第二点,也是强调荀子的文章“比喻繁复”,比如《劝学篇》中就连续使用了四十多个比喻,王文清认为:“用一连串的比喻,不惮其烦地反复阐明某一道理,正是荀子习用的说理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变抽象为具体;变艰深为浅近;并且通过多次类比反复,加强了说服力。”
31、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32、看罢荀子墓原道回驶,路上司机关闭了导航仪,原因是快到荀子墓时,导航仪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未收割的麦田里,然后温柔地提示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后来几经打问才找到荀子墓所在。来的路上司机一直在夸导航仪如何的管用,发生了这件事后,他也开始对导航仪产生了信任危机,但没了这个宝贝,我们在回来的路上却走错了四次,直到晚上九点,才回到徐州宾馆。
33、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34、 解读:“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引用此句来说明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尊重自然。习近平主席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天下情怀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了方向。
35、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36、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清嘉庆九年姑苏聚文堂刻十子全书本,卷首
37、毫无疑问,荀子的思想高度就是战国后期中国思想的高度,荀子的文化宽度就是战国后期中国文化的宽度。荀子既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儒,也是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是战国晚期中国思想界最伟大的学者、思想家、中国文化的传人。他的思想以儒为主,兼综名、墨、道、法,尤善《书》、《礼》、《易》、《春秋》,融合诸子而超越诸子,汇通百家而超越百家,直追孔子,这是荀子,这也正是荀子赋予兰陵文化的特点。
38、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邯郸荀子而建。
39、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4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41、张庆利在《先秦文学》一书中,关于荀子与孟子的并提还有这样一段:“其实若就环顾周围的世界,敢于自称‘舍我其谁’的锋芒毕露的气概而言,荀子和孟子又是非常近似的。人们常以孟、荀并称,恐怕不仅由于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针锋相对、并世而立,也由于这种天降大任于我的自命不凡。在士当以道自任这一点上,荀子守住了儒家的传统。”
42、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3、网名:百灵、佰聆,陕西西安人,退休在家,喜欢音乐和文学,尤其是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是一名朗诵爱好者。其个人在“喜马拉雅FM”上有《薛红读诗经》、《薛红读论语》、《中国古典美文诵读》、《佰聆个人朗诵》等9个专辑,有朗诵作品三百多个。曾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陕西赛区(成人组)二等奖;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成人朗诵组优秀奖。
44、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4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46、为什么到了荀子时代,他的语言变得如此有气势,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先秦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为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个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47、1964年12月生于北京昌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中国教师书画院副院长。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先后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48、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49、“兰陵多善为学”,形成了庞大经群,造就了兰陵文化辉煌,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荀子有着直接关联,也是荀子治兰陵十八年给兰陵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西汉初期的经学家或者是荀子的直传学生,或者是他的再传弟子。就《鲁诗》言,“自荀卿传浮丘伯,浮丘伯传申公,是为《诗》家正派,两汉儒者世守之。”兰陵王臧受《诗》于申公,是为荀子三传弟子,而兰陵缪生则是申公另一位高足,曾出任长沙内史。《鲁诗》大多是荀卿的后人。
50、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51、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52、领导致辞后祭奠仪式开始:佾舞生入场,随着佾舞生的舞蹈,在《进馔乐》的伴奏下,进馔生向后圣荀子敬奉三牲醴li酒、五谷粢zi盛、馔肴脯醢hai、、甘美蔬果;进馔生把祭品放在祭桌上,司献执事辅助完成,进馔生到乐台两侧。
53、《荀子》是古代思想家荀况的著作集,共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54、“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贤之学,百世犹传。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固然与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如今天的北京、上海然,但更与这个地方能否有影响百代的大儒相联。荀子治兰陵,讲学、著书于兰陵,造就兰陵“多善为学”的局面,其流风余韵,影响百代。对一个地方发展,引入“资本”可以带来经济繁荣,引入“智本”可以带来文化繁荣,既有资本,又有智本,可以“富而好礼”,既富且雅,传之百代。
55、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6、兰陵文化之形成得力于荀子,无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在汉初至魏晋南北朝的繁荣,甚至可说没有兰陵文化这一概念。
57、上234省道行驶七公里到达兰陵镇,出镇不足两公里,在南王庄村东找到了荀子墓,之前查各种资料记载都是说荀子墓在兰陵镇,未见任何记载在此村东。
58、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59、在这里,东坡提到了荀子的弟子李斯,李斯正是焚书坑儒的主持人。东坡说现在细看荀子的著作,就不用奇怪李斯为什么会到秦国去任职,因为他执行的正是荀子的观念。因为这一点,东坡对荀子颇为贬斥,而对于荀子的性恶论,东坡更为不满:“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甚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子思和孟子历代被奉为贤者,但荀子却说,使得天下大乱者,正是子思和孟子的观念,所以东坡认为,荀子是位刚愎自用的人,李斯则更为变本加厉。
60、保护牌的左侧是龟形的荀子墓碑,上书“楚兰陵令荀卿之墓”,落款是光绪三十年,山东巡抚周馥重建。没想到周叔弢先生的祖父还做了这样一件有价值的事,然而这块并不古老的碑却封在了玻璃箱内,应该是保护之意吧。此碑的旁边还有另一块碑带有石质的碑券,然而碑文却模糊不清,同样也罩着玻璃罩,这三块立石的后面就是荀子墓,墓丘很大,整墓有石质墙围,墓的规模至少要比孔子墓大十倍。
61、开国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十位上将书法真迹欣赏
62、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3、荀子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5公里处的南王庄村。这趟的山东之行还算顺利,但因为规划的单程路线太过漫长,使得一路上有很多时间都是忙于赶路。而事情往往是越着急越容易出乱,在行走的途中,汽车突然熄了火,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令我很是心焦,我当然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司机所愿,于是任由他在那里打开机盖子来回鼓捣着。
64、刘向,约生于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即公元前77年,卒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出生于沛郡丰县。刘向的出生地与兰陵相去不远。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西汉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学者之有中国目录学之祖雅称。他一生博览群书,贯通诸子百家,对荀子其人其书怀有深厚的感情。由于出生地与兰陵相去不远,因而他对兰陵文化不仅不陌生,应当还相当熟悉,对荀子及兰陵文化在其青年时期就加以留意考察。从其作《孙卿书录》的语气看,他到过兰陵,“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这里的“长老”肯定是兰陵的长老,而不是长安的长老。刘向生活的时代已到西汉末期,而荀子的流风余韵仍存。兰陵人十分崇敬荀子,喜用“卿”为字,以表示对荀子的纪念与敬重。
6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