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爱国诗句(文案精选23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2 08:59:14 浏览59

10句爱国诗句

1、——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2、  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5、出处:(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三: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答楚王歌》

7、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近体诗,要求严格的格律。杜甫是一位精于律诗的“高手”,本诗作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是七律中的佳作。诗本身不难理解,关键是要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惊喜”的感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为朝廷平定叛乱、社会从此可望太平的喜悦,其中蕴含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后代的学者非常推崇此诗,说其是“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不仅由于它的文字美,更是因为诗句中蕴含的满腔爱国热情。

8、?《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9、?《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0、本诗运用了《诗经》中诗歌惯用的重章叠唱,其中的三个小节只是更换了几个词。“袍”“泽”与“裳”“戈矛”“矛戟”和“甲兵”,“同仇”“偕作”和“偕行”的意思相差不大,重复使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更能表现战士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和报国热情!

11、诗题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了诗篇。从诗题我们就能读出作者心底的寒意。诗的内容写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2、  爱国主义和其它道德感情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凯洛夫

13、祖国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强大昌盛是几代人的梦想历史总是跳跃在眼前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于不顾面对枪淋弹雨舍身忘已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是他们用鲜血把旌旗染红是他们使中国走向光明走向灿烂辉煌祖国母亲牵着你慈祥的手看着中国的变化唱着国歌团结五十六个民族新中国的成立从此屹立在东方我为你骄傲为你欢唱高新技术的发展一带双赢的创新城市的高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的时光美好的生活都将注入沾着墨香的文字里驻存在亿万人民的心间如巨龙飞舞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14、如何有效摆脱瞎忙状态?此文给你精确答案,太受益了!

1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6、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已凝固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为国而死,青史留名,为国而死,重于泰山。

1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9、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季羡林

20、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21、出处:(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22、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____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