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1、例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当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可以看到臧僖伯直言劝谏鲁隐公的影子;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表现出来的清高、自重,可以在前面楚辞的《卜居》里找到源头:屈原宁肯孤独终生也不愿同流合污。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分明有冯谖游说孟尝君的自信。韩愈为李贺考进士辩解的《讳辩》,也可以感受到《左传》里“阴饴甥对秦伯”的妙舌生花。而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正话反说的技巧,重人品轻富贵的用意,则明显是在模仿《国语》当中的“叔向贺贫”。先秦的文章,无论是理论,还是结构,以至于手法,都给后面的文章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2、自解:书要多读,意思义理要明确,学习切不可半途而废,既然学了就要领会原理,加以实践相结合,成为自己一种知识理论。(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勉学篇》
4、■ 知乎高赞:为什么总是人善被欺?坏人往往过得很好?
5、所以,我们这一套“古文观止”系列课程,将从“六朝唐文”开始学习,到第61讲开始,我们再回溯到先秦作品中,去追本溯源。
6、类似的小品文,历史上有不少,晚明时期更盛。我还没细读,待日后再来补充吧。(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7、背诵《古文观止》不仅对写作,对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像金克木说的:“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8、清代纪晓岚写过《阅微草堂笔记》,同样是记录一些奇闻异事狐妖鬼神之事,也易懂。
9、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10、从某种程度上说,古文锻造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疯狂阅读·小古文》,便是一套古代文化的大合集,把古人的幽默、脑洞、风骨、品味和智趣一网打尽。
11、到目前为止,部编版小学和初中文言文已经全部整理结束,从上周考试已经带着大家在进行复习,前期没有跟上文言文学习的同学,请跟上我们的复习节奏。
12、同学们,不管是读书的方法还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都是我们求知若渴的锦囊妙计,快让我们跟随字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古人谈读书》吧!
13、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1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5、再难一点,例如《岳阳楼记》里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尽管对于其中的“霏霏”、“隐曜”有点不太理解,但是诸如“浊浪”、“虎啸”、“山岳”这一类的用词,画面感很强,稍稍咬牙看看,也基本上能明白用意。
16、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7、白话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18、白话译文: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19、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20、另一本书《东坡志林》,是苏东坡的一些小品文集。来看一篇:
21、白话译文: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
22、《世说新语》,这本书写于南朝时期,记录了魏晋名士的行为轶事,有故事,有言行,幽默风趣。如下一篇:
23、《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24、“花朝节”是什么新奇节日?“伯仲叔季”指代了古代兄弟间的什么顺序?掌握这些知识,作文素材手到擒来,轻松解决考试中的国学常识问题,日常生活中还能秒变传统文化小达人,对古人的生活趣事和文化知识信手拈来。
25、微课堂第130期——四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精卫填海》
26、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7、不要简单看完就完了。之前说经典要结合生活来看。现在很多人很喜欢算命、解梦、看瑞像什么的,不和故事中的张某一样么。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执著这些。
28、那么,如此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好呢?我以为,起初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
29、再把范围扩大,后半部分的作者,他们学习写作的教材,基本也在先秦部分,诸如《左传》《战国策》《国语》,当然还包括汉代的《史记》,无论是诸葛亮、王羲之、李白、王勃、韩愈、柳宗元,抑或是三苏、王安石、曾巩和宋濂、刘基,他们一生中最权威的学习材料无一例外都是先秦作品,前半部分孕育产生了后半部分。
30、这是讲苏东坡在黄州之时,想在某地买田,考察看田期间病了,找庞安常看病。如果一遍看不懂,多看两遍,就懂了。
31、《史记》是一本很有用的书,我在阅读某些经典时,经常先去看《史记》中的某一两篇。例如看《论语》,先看《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介绍了孔子和他主要弟子的经历;看《楚辞》,先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或者找屈原的传记来看;《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的评论很精彩,能看出司马迁的悲愤之情;而看《史记》之前,最好先看《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以及他为著《史记》而忍辱偷生的经历。
32、1000篇小古文,蕴含了超过1000个小知识,比如节食瘦身的减肥理念源自2500年前?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幻想出了机器人?默默无闻的陈子昂靠什么名动京城?远古时候,古人乘着木筏便实现了太空旅行?给太子选老师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干货满满,知识点多多。
33、满一年,研究成功,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34、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患,汝视物吾不禁也。”
35、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6、最新部编版的高中文言文已经整理完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的下册,现在在整理选择性必修的中册。
37、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8、佛教、道家的经典比较难懂,因为其比较专业。相对来说,《论语》《孟子》比《老子》《庄子》要好懂一点;但老庄比《金刚经》《法华经》要好懂一点(《六祖坛经》易懂,是个例外,可能是因为其非文人所做);相对来说,讲历史故事的《史记》比儒家经典要易懂,当然也因为《史记》写得晚。
39、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象个下雪的。”
40、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情节颇为曲折。从张某看见有鬼入室如魁星状,到自负以为自己会考试中得元魁,再后来家败人亡,最后还有一段议论。还是很好懂吧?
41、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2、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43、《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