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3、第二件,第三件事,你可以学着刚才的方法,把干扰的信息去掉,练练主要内容,同桌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从1974年6月1日第一次手术到1976年1月8日去世为止,一共做了13次手术,在这期间,周总理从未停止工作,他真正做到了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日理万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离去,骨魂洒向祖国大地,身后没子女也没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5、3我认为两件事,第一和他们一样,第二是两件事在一起的。讲他们来到奉先以后发生的事。
6、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9、 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总理12岁在东北求学时所说的。那时的东北,还被帝国主义列强所霸占,少年周恩来亲身感受到国家软弱遭人欺负的场面,这句话体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0、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11、金榜在线谨以此文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2周年。
12、 ——周恩来
13、(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14、 如果我是一棵小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我;如果我是一条小鱼,那么书就是清澈的溪流,它滋润着我;如果我是一只小鸟,那么书就是碧蓝的天空,让我自由的飞翔!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吗?
15、故在课堂上清晰地回答了魏校长提出的“你们为什么读书”问题。老校长高兴地连连点头赞:“好啊!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6、他的意见( 显然 )是不对的。
17、(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18、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19、 非常了不起,清晰、流利,还有自己的情感。这部分,谁来读
20、手捂胸心,肝胆相见,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能让为人民服务不朽的是,那颗滚烫的初心,鞠躬而尽瘁。
21、1954年,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使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代表新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让西方国家刮目相看。
22、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读书只为“洋为中用”的年代,13岁的周恩来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年少轻狂,而是翩翩少年救国志向之帅然。
2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4、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25、到了四年级,小朋友的预习情况也不一定很好。老师通过一部分一部分检查的方式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上能看到学生真实的情况,也能看到生长。课堂上是需要琅琅的读书声的。(光耀门楣)的选择,很不错,关注了学生的难点。
26、用坐好的姿势告诉我,你知道了主要内容。把三件事连起来说。
27、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28、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9、这句话是一句过渡句,它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的起因。
30、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校长摇了摇头又来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在同学们中他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得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
31、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
32、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3、为何有如此感觉,皆因这些经典语录都传递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该有的精、气、神,表达出高尚的情操和境界,对于我们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34、 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团结精神被激发出来,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梁启超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但都没有成功。1921年6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抗日战争和3年的国内战争,由此,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5、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6、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37、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38、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39、 少年周恩来立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李大钊自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伟人们在年轻时心怀天下,怀寄中华,所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他们之所以完成了历史重任,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有着远大的志向抱负,历经磨难,从不轻言放弃。
40、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41、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42、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43、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44、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45、前半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宏伟志向,赴远洋留学,博览群书寻找真理,为的是救国于危难之中。
46、吃过中饭,天气( 突然 )变了。
47、今日,我们再次缅怀周恩来总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将会鼓舞我们不断学习继续前进!
48、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49、这一节很有意思。小朋友在选择几件事的时候根本弄不清楚。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多音字“背”没有理解意思。如果是背着伯父去了租界,那不就变成两件事了吗?小朋友的世界真有意思。
50、西安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根据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前往西安,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51、 亲爱的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52、自己试着说一说。可以先说第二三件,再说第一件。也可以连起来说。试试看
53、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就能非常清楚的看出一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这是已知。
54、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55、每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都应以此为契机,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化爱国热情为力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家献身,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祖国的千秋大业而奋斗。
56、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冲破外交封锁,一路披荆斩棘,一连访问了非洲十个国家,终于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真正实现了周总理出访前曾掷地有声说过的:“我们必须走出去,让别人看到我们,听到我们的声音。”
57、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