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最著名的一句话
1、哲学向人类提供简洁而有效的世界图像和认识基础。
2、果然,30年后,他已经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了。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有位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一点儿做了我的新娘。”“当初她带给了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日。上帝惩罚了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自己的人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高兴,然而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里有一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而拒绝。”
3、 复兴科学和文艺有助纯化还是败坏道德风尚呢?这的确是必须审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站在哪一方?当然是适合一个正直的人那方,先生们,虽然他一无所知,而且并不因此认为自己就不怎么样。(1)(p29)
4、如果流动,就流走;如果静止,就干涸;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5、第人民主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卢梭认为,从社会契约中诞生的人类共同体是一种普遍的善,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因此对共同体的限制也是不必要的。社会契约的结果不是人民将自己奉献给君主,而是人民之间相互奉献。
6、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真正潦倒。
7、不管做什么,一定要不改初衷,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8、在这种惊天动地的行为面前,卢梭的同类们将感到汗颜和无地自容;第卢梭宣称自己是自然之子,全书将要展现的是一个纯洁的自然人在进入文明的社会之后心灵所受到的污染和它的不甘沉沦。
9、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10、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11、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
1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赫尔巴特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的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3、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应是甸甸于上帝祭坛下的奴隶,而是一个保有自身价值的崇高生灵,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他自身。卢梭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的诞生。这种与圣·奥古斯丁完全对立的新观念,可以用德国K·P·Morite(1757—1793的话来概括:“人应当重新认识到他是为自身而存在,他应当体会到对于所有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人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当把个体的人仅仅当做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看做一个自身具有特殊价值的崇高的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白在的整体。”(卢梭最著名的一句话)。
14、自由的本质不是拥有做什么的权利,而是拥有不做什么的权利,即没有人强迫你干你不愿意干的事。《契约论》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秩序。秩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正如它的建立是一个必然一样,它的灭亡也是一个必然。人的自由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无的问题,一个是多少的问题。秩序的建立解决了有无的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多少的问题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是这个最大公约数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这主要得益于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自由。只能说人类要想获得彻底的物质自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5、双城门校区:城关区庆阳路488号万盛商务大厦7层(双城门胜利宾馆对面)
16、 “开化的人民”这一表达式在注释之前已经出现过,我们已经知道,“开化的人民”是现代的专制君主和启蒙智识人共同“型塑”(enforment)出来的,相比之下,古代君王的臣民就不是“开化”的人民。卢梭随后用了同位语“幸福的奴隶们”(heureuxesclaves)来称呼“开化的人民”,这是明显的反讽,虽然意味深长,却并不显眼:人民即便开化了,无论怎样因对艺术和奢侈品的趣味而幸福得很,仍然是“奴隶”,作为被统治者的实质并没有变。倘若如此,前文说人民们“似乎生来就有”、“原初的自由”就是佯谬。卢梭的意思实际上是:人民生来就没有“原初的自由”。严格来讲,他们“赖以炫耀自己的那种纤巧而又精制的趣味”意味着一种权力——市民的权力。的确,卢梭在这里并没有用到“市民”这个语词,但他随之对“纤巧而又精制的趣味”(cego?tdélicatetfin)作了进一步解释。我们看到,这种“趣味”体现为“温软性情”(ddouceurdecaractère)和“城市化道德”(urbanitedemoeurs)。普及科学和文艺所启蒙型塑的“开化的人民”就是现代的市民,也就是卢梭以及很多启蒙智识人一再讨论的所谓“市民社会”。我们回想起,卢梭在注释之前说过:科学和文艺“更少专制,而也许更有权力”。在这个语境中,卢梭实际上说到两种“地上的权力”:一种是封建君王的权力,“幸福的奴隶们”其实天生需要这种权力的统治,即科学和文艺所带有的“权力”。复兴科学和文艺让“奴隶们”有了对艺术和奢侈品的趣味,无异于说,让“臣民”有了某种权力,这种权力使得他们由“奴隶”成为“开化的人民”。所以,卢梭说,他们应该感谢普及科学和文艺的启蒙智识人。
17、人之所以合群,是由于他的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是人,我们对人类便没有任何责任了。对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人联合了。
18、就是因为他的这句话,我从十二岁开始,每天坚持在郊外散步,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感受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变幻的色彩。
19、任何东西,只要涉及到我感觉的需要,就会让我沉静,只有完全丢开了自己的身体利益,这样的精神快乐,我才品得出其中真正的滋味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20、 第二个例子是“美洲的野人”(lessauvagesdel’Amérique),他们没有遇到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仍然是“野人”,因此也就没有成为“臣民”,因此,第二个例子说的是“群体的人们”类型。食鱼人族和美洲野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生活“需要”,要么靠捕鱼为生,要么靠狩猎为生。美洲野人虽然光着身子到处走,毕竟还要靠猎获为生,可以叫做食猎获物的人族。何况,“美洲的野人”如果要获得“安全和安利”,就得建立自己的政制,有自己的“统治和法律”,否则最终会被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代殖民。与此不同,第三种人“什么都不需要”(deshomesquin’ontbesoinderien)。这里出现的“需要”(besoin)一词紧接食鱼人族和美洲野人而言,当指的是“身体有自己的需要”。换言之,这里所谓“什么都不需要”指的是没有身体方面的需要,而非没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什么人没有身体方面的需要?以精神愉悦为生的人会把自己身体方面的需要保持在最低限度(参见柏拉图《泰阿泰德》)。对于这种人,卢梭用修辞性问句的语式说,“谁能加以羁轭呢”(queljougimposeraitonàdeshomes),这无异于说,在身体方面“什么都不需要”的“人们”才有与生俱来的“原初自由”。这种人既非臣民,也非美洲野人,而是真正的自由人——自由与奴役不是社会状态的区分,而是人的天性的区分。
21、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22、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23、启蒙运动是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之一。
24、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决不是我!”可卢梭呢?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25、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
26、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7、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28、第政府是人民行使主权的一种工具。政府是公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介人。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则是一种行动力量。人民把权力给政府,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人。政府借助人民的力量,按照人民的意志活动,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管理的权力。
29、几年后,卢梭进入巴黎海关工作,还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卢梭把办公室当成画室,忘我地练习作画,可想而知,他的上司知道后有多生气。看到好几次后,上司怒气冲冲地把卢梭的画笔、画纸扔进了垃圾箱,把他解雇了。卢梭似乎习惯了这种遭遇,他没有解释,没有央求,再一次弯腰从垃圾桶捡起自己的画笔,安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30、 正文的这个段落一开始说的是“群体的人们”的身体需要“安全和安利”,从而需要“统治和法律”。不用说,专制政体与自由民主的共和制具有不同的“统治和法律”。当智识人告诉臣民,他们在统治者统治下是“奴隶”时,“臣民们”必然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可以设想,臣民们一旦认识到自己是统治者的奴隶后必然会起来造反,争取自己的权利。按照卢梭在这里的说法,所谓“开化的人民”,除了有不再是奴隶的权利,还有对艺术和奢侈的趣味的权利。不用说,为了保障这两种权利,就得建立新的“统治和法律”。
31、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本小册子并非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是出自于他曾经崇拜过、后来又与他产生了隔阂的伏尔泰之手。卢梭就要被他的敌人和友人涂抹得漆黑一团了,就要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于是,卢梭迫切地感到了为自己的人品和学说辩护的必要;于是,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噙着辛酸的泪水开始了《忏悔录》的写作。整个自传都是他在逃亡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写成的。在莫蒂亚和圣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乌敦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完成于回到法国之后的特利堡,时间是1767 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之后,他又开始了第七章第第十二章、也就是《忏悔录》第二部的写作,最后峻工日期是 1770 年 11 月。卢梭辞世后,他的《忏悔录》才开始问世了。第一部发表于 1781 年,第二部发表于 1788 年。
32、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33、因此,卢梭耽搁过父亲安排的许多工作。有一次,卢梭因为绘画,忘了给火炉加煤。父亲回来时炉火灭了,他大发雷霆,揍了卢梭一顿后,把卢梭的画笔和画纸扔到门口的玉米地里。卢梭没有哭,没有喊,在完成父亲安排的工作后,悄悄跑到外面,弯腰捡起了画笔和画纸。
34、“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了脸。”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35、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是获得自由的手段,而我们急切地追求的金钱却是是我们受奴役的工具。因此,我对自己所有的金钱抓得很紧,而对没到手的却无所谓。
36、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37、说到这里,如果你是一个想要追求女孩的人,一定要读一下卢梭的名言,真是前车之鉴!文字如下:
38、人所经历的沉浮挣扎和痛苦潦倒,都是对他的磨砺,总有一天他会得到累累硕果。
39、 精神有自己的需要,身体同样如此。身体的需要是社会的基础,精神的需要则是愉悦。统治和法律为群体的人们提供安全和安利;种种科学、文学和艺术不那么专制,从而也许更有权力,它们把花环缠绕在让人们背负的枷锁上,窒息人们对原初自由的情感,人们似乎是为此而生的——使他们爱上自己的受束缚状态,把他们型塑成所谓的开化人民。需要树立起王权宝座,科学和文艺加固王权宝座。地上的权力们啊,爱惜才华们吧,保护那些栽培才华的人物吧。(3)(p30-31)
40、 卢梭话头一转,马上说到“统治和法律”或者政治制度,可以说,与社会的基础平行对举的是“统治和法律”,与精神的“愉悦”平行对举的是“科学、文学和艺术”。换言之,统治和法律就是社会的基础,这是身体所需要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政治制度来恰当地管制人的“需要”,“需要”就会变成“欲望”。但卢梭没有这样说,而是说“统治和法律”为“群体的人们”(hommesassembles)提供“安全和安利”。卢梭同样没有说的是,“统治和法律”以王者的存在为前提。事实上,人们很难设想没有王者的“统治和法律”或政制,即便民主政体也预设的是全体或部分人民为君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二章第二节中说:“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里,人民在某些方面是君主,在某些方面是臣民。”(4)(p8)如果“统治和法律”是身体的“需要”,那么暗含的意思就是:君王也是“社会的基础”,或者说君王是群体的人们的身体需要产生出来的。
41、哲学为人类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42、哲学就是帮助你调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学问,就是改变你自身、而不是改变你的环境的学问。
43、或者复制:https://www.17zuoye.com/ 电脑端注册,
44、事实上,法律永远有利于占有者,而不利于一无所有的人。
45、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曾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上面这些细节,详载于卢梭著名的《忏悔录》当中。
46、人人都向往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却没有任何人想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历史阶段和环境下。这就是卢梭必然要从《不平等》走向《契约论》的原因。自由是人的最大的权利。哲学家们都把实现人的彻底自由作为自己研究的终极课题,它既包括物质的自由,也包括精神的自由。人类目前尚处于追求物质自由的阶段,就不要奢望精神自由了。当然自了汉是个例外。物质自由并不必然导致精神自由,但没有物质自由必然无法到达精神自由。
47、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
48、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终身的痛苦。四十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卢梭的名人故事3亨利·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父亲是一名铁匠,希望他将来成为接班人。卢梭上学后,接触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作画,而不是打铁。放学回到家,他满脑子想着绘画。给父亲做帮手时,他想的,是怎样把飞溅的火星画出来;父亲让他去送货时,他想的,是怎样把客户的笑容画出来。
49、在这本书中,卢梭被骂得一无是处,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卢梭遗弃了他的孩子们,因而卢梭是“一个够不上尽自己最起码的义务的坏蛋”。
50、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终身的痛苦。四十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