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诗歌名篇
1、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2、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3、这本《白玉苦瓜》是余光中的第十本诗集,余光中称之为自己的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当盛年,那时候的生命走到这一站,诗艺探到了这一层,都已经接近了成熟的境界。
4、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5、闺房之中只有长长的月色身影相偎相伴,依着窗纱叹息埋怨,又自相矛盾!不知到底是爱还是怨!如果不是心中有情放不下,谁会抱着枕头伤心流泪呢?
6、“我夫人是在杭州出生的,我的岳父曾经在浙江大学当教授……所以我带着我的夫人一起来浙大,她是寻根之旅,我是履新之旅。”余光中曾说。
7、《左手的缪斯》是余光中的第一本散文集。这是一本让人舍不得外借的文艺指南,书中收录了十八篇评论式的散文。
8、2002年5月19日晚,为迎接百岁生日,南京大学隆重举行“南大学子欢聚一堂”庆典晚会。曾于1948到1949年就读于南大前身——金陵大学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携带夫人出席晚会上,现场朗诵为母校百年庆典所作新诗《钟声说》。李江松/视觉中国
9、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逝世,享年89岁。
10、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11、作为“诗质散文”的代表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跳出传统散文语言的窠臼,把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引入散文创作中,使散文具有现代诗的密度和张力。在建构异彩纷呈的语言形象过程中,他的散文语言运用密集型聚合的叠音、新颖的词汇和意象、多姿多变的语言节奏、综合运用多重修辞格方面,闪烁着余光中散文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语言风格。
12、 “在浙大,讲座是一张小小的门票,我在外头,余光中在里头。”网上有同学这样打趣余光中先生讲座的火爆情况。当格纹贝雷帽,卡其色西装内衬着耀眼的红毛衣,83岁的余光中先生一出现在会场,立刻“点燃”了全场热情,大家纷纷鼓掌、欢呼,来表达对这位“传奇”诗人的敬意。
13、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14、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入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15、 这是一首元曲,其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16、重阳日,诗歌庆,这是个与家人团圆的日子。余光中在杭州——他夫人的家乡——兴致勃发:“大江东去,浪淘尽……”他用中文和英文分别吟诵,左手不停地敲打着沙发的靠背,右手高高扬起,顺着音调来回挥动。他拾起自己的思情,扔往满溢的乡愁里,荡漾开的余韵,凝结了现场的空气。他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吟诵飘散着,渐渐升腾起一股别样的乡愁思情。窗外运河水声缓缓,红灯笼轻轻摇曳,卖甜酒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杭州市民大概不知道,就在自己的身边,余光中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晚。
17、孩子,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
18、余光中,闽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诗文兼擅,并营评论与翻译。多次获文学大奖。风格屡经蜕变,出书四十种,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阳刚与阴柔并工,知性与感性并济,文言与白话交融。梁实秋言:“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楼肇明称余光中是“第一个揭橥变革五四现代散文的旗帜”,其散文“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
19、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地掩面而去。
20、本书精选余光中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脍炙人口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风铃》,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篇篇精华,句句可诵。整本诗集充满文字的张力、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记录了余光中温情、敏锐的生命观察,也镂刻下这个时代的生命历程及这块土地的变化。
21、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22、时年84岁的余光中一聊起西湖,就有说不完的话:“这首《断桥残雪》其实是命题作文。你知道,断桥残雪是没有实景的,因为现在没有‘断桥’。不过从这边看过去,西南面就是西湖全景了,等于是‘十景’的开头了。这首诗我花了两天时间,在北大校园里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