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6字为人处世
1、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流言像风浪,当你摇摆不定时最具杀伤力。风浪像流言,你把稳航向径直前行,它就会化于无形。
2、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一面明镜,人来时照人,物来时照物;人未来灵明虚空,物已去不留痕迹。
3、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一副懈怠的神情和状态,给人的感觉都是懒懒散散的,没有一点精气神的样子。(曾国藩16字为人处世)。
4、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曾文正公全集家训》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常人养生,不宜做加法,东补西补,一则打破体内的平衡,二则容易超出身体所需。养生之道的精髓,在于做减法。不仅要在物欲上做减法,在用心方面,也要做减法。(曾国藩16字为人处世)。
5、((《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8)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8)研究一粒石子的构造,才能了解一座大山的变迁。
6、推荐语:《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是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7、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临事之际的一念善意,往往是最珍贵的。因为它不受外来的任何影响,不受私欲的干扰,不受内心聒噪絮语的左右。人要成事,一定要守护这一念之善,然后涵养扩充,终至自动自发,蔚为大观。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非诚勿扰)
8、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日忿,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日暴,柔恶日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日慎言语,日节饮食。凡此数端,其乐维何?礼以居敬,乐以导和。阳刚之恶,和以宜之。阴柔之恶,敬以持之。饮食之过,敬以俭之。言语之过,和以敛之。敬极肃肃,和极雍雍。穆穆绵绵,斯为德容。容在于外,实根于内。动静交养,啐面盎背。(《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人性本善。之所以有不善,是因为本初之心受到了干扰。因此,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清净自己的内心,无他,只需去除干扰因素。
9、追求上人的境界,需要坚定不移的志向,也需要深厚的积累。汪洋大海,不会因表面飞溅的浪花而有丝毫改变;巍峨的高山,也不会因滚落几块巨石而有损它的形象。
10、能够镇定坦然的处理极为混乱复杂局面的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11、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12、静不仅是一种大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所谓静生百慧。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13、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为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二代问题,需从一代抓起。作为子女,往往只看到父母奋斗的成果,而看不到父母奋斗的艰辛。作为父母,往往又舍不得让子女经历自己尝过的苦难。子女轻易得来的财富与享受,不会懂得珍惜,骄气由此而生。
14、有时人心就如同这面镜子,在利害得失中摇摆,困顿于浮华的宠辱,滋生千般妄想,在幻境中裹足不前,忘记了本来的使命。
15、谨记清心寡欲四字,虽不可与自然同寿,却庶几可与自然同道。
16、真诚,是处世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则,现在这样一个功利性的时代,没有人愿意相信真诚,很多人相信的都是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但是真诚却是和人相处,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17、月无忘所能、每个月都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做一次总结,曾国藩每月都作诗文数首,把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这是学识累积的很好方法。
18、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临事之际的一念善意,往往是最珍贵的。因为它不受外来的任何影响,不受私欲的干扰,不受内心聒噪絮语的左右。人要成事,一定要守护这一念之善,然后涵养扩充,终至自动自发,蔚为大观。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非诚勿扰)
19、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妄念是天上的云,是水中的浪,其存在是必然。凡人谁也做不到妄念不生。然而,同是心生妄念,却有圣患之分。根源在于对妄念的处理方式不同。妄念一生,随声应承,沆瀣一气这就会导致愚妄。其实,妄念只是你的一个孩子,一个顽皮的孩子,而不是你的朋友,更不是你的导师,当然,也不是你的敌人。妄念出来捣乱,要如慈父一般包容他,原谅他,但千万不要纵容他。对其顽劣的一面,以慈父的爱心加以引导、规范,必要时也要痛加呵斥。这样,妄念就不会伤害你,也许还会变为正念。
20、人败由逸,人不能一味追求安逸享乐,这样会使人丧失斗志和激情,一时的成功并非能长久不衰,所以人失败大多原因就在于安于享乐,而无忧患意识。
21、林则徐有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为子女留下大笔财富,虽然省却了奋斗的艰辛,却也搁置了一个生命经历精彩、展现价值的机会。
22、是的,当你把心困囿于名物的时候,烦恼的确是杳无尽头。
23、曾国藩认为,说话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孔子教导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言语要配合行动,不要说那些自己做不到的大话、空话,让人耻笑;另一方面是说,不要口舌招尤。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所以君子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
24、群毁群誉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能附和。(《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我们都是演员,社会却不是戏台,没有可辨忠奸的脸谱。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听其言、观其行,才是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25、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人体也是个小社会,有君有臣,有帅有卒。人的健康,取决于这个社会秩序的良好与否。秩序良好,即使是糟糠也甘之如饴;秩序不好,珍馐美馔只是助纣为虐。如何培养人内部的秩序呢?首先要立帅,赋予帅以应有的权力,不要让小兵小卒犯上作乱。而帅又是什么?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信仰的力量朝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
26、有一个典故叫做杞人忧天,总是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只会为自己徒增烦恼;所以对于未来,不必过多思虑未来的不确定之事。
27、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曾文正公全集家训》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常人养生,不宜做加法,东补西补,一则打破体内的平衡,二则容易超出身体所需。养生之道的精髓,在于做减法。不仅要在物欲上做减法,在用心方面,也要做减法。
28、当一个快要饿死的人看到了食物,当一个被逼入绝境的人看到了希望,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以捍卫生命的意志,去追求自己的信仰,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2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30、爱人,良好的社会关系随之而来;爱物,心中的善意就会得到滋养;爱事业,你面前的道路便会不断向前延伸。
31、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流言像风浪,当你摇摆不定时最具杀伤力。风浪像流言,你把稳航向径直前行,它就会化于无形。
32、无论大小与轻重,担起你应该承担的,你就担起了整个春天。
33、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临事之际的一念善意,往往是最珍贵的。因为它不受外来的任何影响,不受私欲的干扰,不受内心聒噪絮语的左右。人要成事,一定要守护这一念之善,然后涵养扩充,终至自动自发,蔚为大观。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曾国藩修身处世名言_经典语录(9)(非诚勿扰)
34、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尤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尤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尤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尤之,蛮夷猾厦则尤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尤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尤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尤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尤及此也。(《曾文正公全集家书》)一个做大事的人,不会为飞短流长、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为自身利益之一分一毫而不能释怀的人,度量只在毫厘之间:内心厚重为豪杰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砺百世者矣。(《曾文正公全集求阙斋日记类钞》)追名逐利,虽千万人吾往矣,只可谓下人;好名趋利,心有忌惮不逾矩,此之谓常人;淡泊名利,是非于我如浮云,亦只是中人;和光同尘,危难之际挽狂澜,方称得上人。
35、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理源自天理,人道生于自然之道。亲近自然,等于亲吻自己的根脉,重投母亲的怀抱;亲近自然,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开阔心胸;亲近自然,可以体悟人间至理,可以触摸大地的呼吸;亲近自然,可以涤荡内心的浮躁,让心灵融入天道的律动。
36、除却进德修业,乃是一无所恃,所谓把截四路头也。
37、曾国藩不但在军事、文化上有自己的建树,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自身的修养也是经得起历史的验证,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左宗棠对他的评价: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开国领袖对他的评价是: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称,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曾被曾国藩打败的石达开也发出如此感慨:虽不以善战而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化精严、无隙可寻、大帅如此实是起事以来前所未见!
38、家败由奢,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览古今,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过于奢侈享乐的人兴旺都不会长久,只有节俭勤劳才能懂得维持家业。
39、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曾文正公全集杂著》)流言像风浪,当你摇摆不定时最具杀伤力。风浪像流言,你把稳航向径直前行,它就会化于无形。
40、古人有一句话叫做“速则乘机,迟则生变”,此言的意思是速度快了,就能很快抓住时机解决问题,而拖延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发生变故。
41、守口、守身、守心,慎思、慎言、慎行。言行一致,知行合心底有规矩和准绳,行事有准则和道德,如此做人方能圆满。
42、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曾文正公全集杂著》观于田夫农父,终岁勤劳,而少疾病,则知劳者,所以养身也。观于舜、禹、周公,终身忧劳,而享寿考,则知劳者所以养心也。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曾文正公全集杂著》追求幸福,在于心安体泰;欲求心安,必要称其职、守其分;称职守分,定须勤于学、善于思、慎于微、敏于行。人生在世,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人生的终极追求,都是在履行这一使命中实现的。无论什么使命,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有的创造实物价值,有的创造精神价值。成就感、幸福感,与所创造的价值息息相关。不习劳作,终日追求奢靡,则把自己等同于消耗价值的机器。如此,他的幸福,一定是负数。
43、对妄图逃逸者,关紧门扉,把严路口;对守纪不严者,痛下杀手,不留后患。
44、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曾文正公全集家书》无原则的爱,总会走向伤害。
45、仁者物我无间之谓也,一有自私之心,则小人矣。义者无所为而为之谓也,一有自利之心,则小人矣。同一日也,朝而公正,则为君子:夕而私利,则为小人。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
46、感悟到自然的真谛,才会更深刻地明了人生真理。
47、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富弼,就是这样一个处事温和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聪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得罪人,后来也会因为这些事情深感不安,经过长时间的反省,他的性格变得宽厚谦和。
48、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曾文正公全集杂著》)一面明镜,人来时照人,物来时照物;人未来灵明虚空,物已去不留痕迹。
49、敬畏,对一切正当、正义、正值的人和事都必怀有一份敬畏之心,这也是成事的心态,心无邪念、自身端正,才有威严,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0、洒脱一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向前看,才有可能收获新的朋友,开启新的人生。
51、做事时,如果总是三心二意,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事的;做事贵在专注,只有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才会事有所成。
52、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日勘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字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傲立潮头唱大风,是因为内心的强大。沧海横流显本色,是缘于志向的刚毅。
53、只有这样,三军将士才会勇猛精进,往那提升德行的路上去。
54、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5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面对欲望,疯狂追求,无餍无足;面对困难,心生恐惧,缩手缩脚这些敌人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贪欲是攀附上了虚幻之物,是拔苗助长;畏缩是被自己心造的魔鬼所吓倒,是对本初之心的无情打压。一个助长、一个打压,都远离了本来面目。自古圣贤,无不一日三省其身。每日每事反观内心,对非分的欲望及时加以克制,对不良情绪及时看破其源头。当你开始审视内心,那一刻,你就是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