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文案精选4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06 08:52:54 浏览59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答案)(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杜门不出,日对书籍忘寝食者累年,卒未有得。于是,惟静坐久之,然后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隐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是乎?”得出提倡静坐;据材料“‘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强调怀疑的重要性,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得出提倡怀疑精神;第二小问背景,根据陈献章(1428年-1500年)的出生年月可知陈献章是明朝人,据材料“这种精神在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声惊雷”可知明朝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读书人因循守旧;陈献章科举落榜;专制统治高度强化。

2、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3、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4、其言分汉学为三派,亦良有见地。如其所举,汉学家辟宋儒三罪,苟依梨洲明儒学案序所阐,流弊皆可免。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论,虽意切救时,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诚有如方氏之所讥者。惟以亭林与毛氏、惠氏之俦,一例以考证学者目之,亦方氏所不取也。抑「经学即理学,舍经学安所得理学」之说,亦非亭林首创。牧斋初学集卷二十八新刻十三经注疏序文作于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已谓:

5、(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6、(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 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 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中的宋明理学,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明清时期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7、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则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8、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卷八乡亭之职条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且守令之不足任也,而多设之监司,监司又不足任也,而重立之牧伯。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虽得公廉勤干之吏,犹不能以为治,而况托之非人者乎,同上

9、本次活动将通过新浪微博、山东公共文化云进行全程直播。

10、亭林为肇域志,自言阅志书一千余部,其勤于钞书之精神可见。阮元揅经室三集有顾亭林先生肇域志跋,谓:「肇域志乃稿本未成之书,其志愿所规画者甚大,而方舆纪要实已括之。亭林生长乱离,奔走戎马,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观此帙密行细书,无一笔率略,始叹古人精力过人,志趣远大。世之习科条而无学术,守章句而无经世之具者,皆未足与于此也。」姚椿通艺阁文集卷有顾亭林先生肇域志手稿跋,谓:「此稿藏德清许宗彦,深惜阮氏官浙抚时,不以付诂经精舍诸人士一编校。」又谓:「吴江吴兆宜辑一统志案说,其乡人顾我锜作序,谓徐干学奉敕著书时多采用亭林说。」今案:案说虽间引用肇域志中语,然其希略,语意又不类,其书盖不尽本顾氏。至于日知录尤为钞书工夫之至精细者。亭林又自言之曰:

11、炎武自中年以前,不过从诸文士之后,注虫鱼,吟风月而已。积以岁月,穷采古今,然后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于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见梨洲思旧录

12、近世为汉学考证著书辟宋儒,以言心、言性、言理为厉禁,究其所以为之罪者不过三端:一则以其讲学标榜门户分争,为害于家国。一则以其言心、言性、言理堕于空虚心学禅宗,为歧于圣道。一则以其高谈性命,束书不观,空疎不学,为荒于经术。而其人所以为言之指亦有数等:若黄震、万斯同、顾亭林辈,自是目击时弊,意有所激,创为救病之论,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杨慎、焦竑、毛奇龄辈,则出于浅肆矜名,深妒宋史创立道学传,若加乎儒林之上,缘隙奋笔,忿设诐辞。若夫好学而愚,智不足以识真,如东吴惠氏、武进臧氏,则为闇于是非。

13、调整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解决官田问题、生员问题、私租问题、奴婢问题,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主张以雇佣劳动制度取代传统的蓄奴制度

14、故亭林于汉时啬夫及三老之制,皆深致向往之意。又曰:

15、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在顾炎武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社会的土地问题、奴婢问题,以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来推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此等等,成为顾炎武着重加以探讨的问题。

16、      但统观顾炎武关于“一条鞭法”的论述,我们决不能得出他反对实行“一条鞭法”的结论;在清初的历史条件下,他主张恢复实物赋税,亦只是“权宜变通之法”而已。

17、      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他极力主张币制的统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货币政策。他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顾炎武的这一论述,反映了打破地域壁垒、建立统一的全国贸易市场的时代要求。

18、其始厌恶科举之学,而疑世之尊程、朱者皆束于功令,未必果当于道。及其久,意见益偏,不复能深思熟玩于程、朱之言,而其辞遂流于蔽陷之过而不自知。近世如休宁戴东原,其才本超越乎流俗,而及其为论之僻,则更有甚于流俗者。文后集一程绵庄文集序

19、      顾炎武以敏锐的目光,通观明代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巨著中,对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例如记晚明苏州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形:

20、主讲人: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1、于明末极诋李贽与锺惺。见卷十八本此而主严别流品。

22、      为了解决“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的问题,顾炎武坚决主张食盐的自由贸易,力主撤消设置“盐吏”的“掩耳盗钟之政”。他认为商品的流通有其因“地利之便”的自然规律,不是国法所能禁止得了的;改变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

23、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 

24、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空疏的学风;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5、从封驳伊始就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有它的存在君王,并不能随意妄为的对天下发号施令。随后列代均继承了这一个制度,汉代的御史,唐代的门下省等等,都有封驳的权力。到了明代,封驳的工作是由给事中来完成。

26、予纂辑此书几三十年。所过山川亭障,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音学五书后序

27、      顾炎武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清醒地意识到,正是每一个人追求其合理的私人利益的欲望,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在顾炎武的笔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也有如同西欧商人那种明知航海危险也要冒死以往的精神:“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绝”,“异时海贩船十损二及循习于常,所往来,舟无恙,若安澜焉,盖海滨民射利如此。”(《天下郡国利病书》)

28、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29、与其卷十三论名教奖廉之议,见上引可以互参。潘氏曰:「先师有言,忠信重禄,所以劝士。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此虽一端,可见亭林立论,针对时弊,博征史实,而又斟酌人情以出之。虽有一二偏激过正之论,要以见其一家之独见,非苟偶而已也。

30、   顾炎武的思想着重经世,强调有助“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学问,不仅反对宋明理学家探讨心性的学风,并主张以经世致用的“实学”,取代“理学”。

31、亭林成学著书,大率在四十五岁北游以后。此亭林与黄梨洲书亦自言之,曰:

32、老氏之学,所以异乎孔子者,和其光,同其尘,此所谓似是而非也。卜居、渔父二篇尽之矣。非不知其言之可从也,而义有所不当为也。子云而知此义也,反离骚其可不作矣。寻其大指,「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此其所以为莽大夫欤?

33、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34、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35、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36、6月20日,市新联会“亭林讲堂”邀请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会长陈建林作“顾炎武思想的形成及现实意义”专题讲座,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郭江主持。

37、亭林对于政治之主张,大率备详于日知录卷八至卷十二之五卷。其最堪注意者,为对于风俗之重视。故论政亦多着眼于风俗人心,与第十三卷诸条精意相通,此点尤为亭林论政特色。盖亭林固亦染受宋明理学精神,而特不尚心性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也。兹举其较大之论点言之,则有郡县分权及地方自治之主张。亭林谓:

38、汉、唐诸儒,不过辨经文之同异,较训诂之得失。至宋儒始知讲圣贤之学。鹅湖、鹿洞之论说,与石渠、虎观不同日而语矣。本朝儒者之讲学,前则姚江,后则钖山为盛,而天下之谤议亦丛焉。于是数十年来士大夫遂安于不学,而以讲学为讳。安于不学,而人才坏矣;以讲学为讳,而人心日丧矣。以致海内分崩,两都沦陷,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夫世变至今日,而以讲学为事,诚骇世俗之观听……然流俗后进,惟知以五经、四子为干禄之具,驰骛于浮名,沈溺于声色货利,委琐龌龊,与圣贤之言往往背驰。正谊明道之论,耳未尝闻,念不到此。一旦闻先生长者,称圣人之遗训,演先儒之眇旨,知人伦之不可苟,名教之不可犯,天理之不可灭,人欲之不可纵,能无惕然动于中乎?故……谓有补于人心也。吾党固尝有志圣贤之学,然或溺于燕朋,或废于孤陋,自画自满,考其所至,未及古人远甚。今……则德不孤而气益奋,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绝学而开太平」者,何容复自诿乎?故……谓有补于人才也。人心正而天下知学术,人才出而天下有事功。气运之亨,国家之兴,恒必由之。然则讲学又曷可少哉?归玄恭遗着静观楼讲义序

39、植之既为商兑,阳湖李申耆兆洛贻书讨论,谓:

40、主讲人: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41、顾炎武提倡反清复明,在失败以后,顾炎武游历各个地方,并且潜心治学,是明末清初非常有名的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被清朝学者称为开国儒师,他继承了反理学思潮,并且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在文学道路上极具探索思想,开创了新一代学风,给清代学者带来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明末时期,就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顾炎武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42、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43、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信息的能力.

44、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45、(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46、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概括为(  )

4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献章思想的影响。

48、(解析)“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大”表明黄宗羲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故B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错误;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材料未体现,排除;D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