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的论据
1、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孟子说,人性善就是指人均有侧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人只有将这四端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而即然人都有善的四端,为什么又有相当多的人最后变成“恶人”了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将人性与生俱来的这四端发展起来,而是发挥了人性上动物性的部份才变成恶人的。这是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论最早由孟子提出来,后经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有趣的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六祖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明显也是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人性本恶的论据)。
2、近年来中企时髦的“狼性文化”,实际效果就是试图破坏员工的人格统让员工变成失去理智、不择手段的偏执狂。殊不知如此一来,员工不仅综合能力大幅度下降,工作质量变差,而且对企业同样会失去理智、不择手段进行反噬。
3、“礼”——这个名词荀子从未曾给过明晰确定的界说,大约包括所有传统的仪节,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规定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分”的制度——在荀子看来,是一种社会的万应药。“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4、所以各位小萌新不用在辩论赛上吵起来,表达清楚己方观点就完全O焦标K。
5、人的赞美总是显得迟疑,而他们的嘲笑却几乎是出于本能。——这就是人性!
6、(1)正方一辩发言,时间为三分钟。论据内容充实清晰,引述资料恰当。
7、所罗门王看两个妇人都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于是吩咐手下:“给我拿一把刀来!”手下就把刀带到所罗门王面前。他接着下命令说:“把活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妇人,一半给那个妇人。”
8、所谓善恶,不过是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因三观不同导致的表现差异。比如同样的想要见利忘义,有的人小利即可,有的则需要利益足够大,而有的则是无穷大。
9、故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怎么来说服自己,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第一位。
10、何为自私?只为自己打算,罔顾他人利益叫自私,比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那趋利就一定要罔顾他人利益吗?当然不是。更何况,通过利他(比如助人)来体现自身价值,本就是人性追求的一种“利”,难道利他也是自私?
11、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好奇的孟子和荀子的道义之争,就是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说法?
12、如果威胁了会怎样呢?无论动物还是人,都会变的暴躁、易怒、充满攻击性,同时思维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常说:恐惧和愤怒是思维的杀手,就是这个道理。
13、并未解决问题:无法一以贯之地解释人的行为表现
14、北宋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
15、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而大概从人类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开始,这就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而今天,我想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16、人性本恶,这是人具有动物性。人从动物中来,具有动物的残暴性。后来人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石头当做武器,又学会了用火烤动物的头脑作为品尝的美味。
17、(11)反方三辩发言,时间一分三十秒。小结是对质询环节的总结,需针对质询时的交锋内容与回答进行反驳。
18、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9、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0、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客观实际大致相当,思想和言行的一致性较高时,称为人格统一。反之,自我认知存在分歧,或与客观实际偏差较大时,则称为人格不统一。
21、进而会影响人的思维、沟通、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人格越不统负面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正常人,也就是人格尽量统一。否则,害人害己。
22、盗墓贼打一个洞,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一人上面用绳子系上来,但发生了见利忘义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最后行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据说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这就是人性!
23、很多犯罪的人到最后都良心发现,所谓良心未泯,说明有良心在。
24、荀子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相差只这一间:礼制的维持毕竟靠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重于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法家的行法则专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无暇顾及风气和习惯的养成。但荀子的礼和法家的法有这一点根本的相同,它们对于个人都是一种外来的箝制,他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怀疑和批评的自由。荀子的思想和法家这样接近,他的门徒中出了一个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和一个佐秦始皇实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决不是偶然的。
25、虚荣心的特点是向外求:试图借助外在条件来提升自身价值,以收获羡慕和认可。而实际得到的,往往是别人内心的鄙夷和背后的贬损。所以,虚荣心带有明显的贬义,层次低且难以长期持续,会越来越空虚。
26、(点评:用了类比推理,但可以用矛盾律反驳:如果人性是不能改变的,既然人性本善,那还会出现恶吗?)
27、这人之恶如何消除?就要消除人性中的贪欲。这种贪欲在教育中可以缩小甚至消除,这种贪欲在物质的满足中可以不断消化。
28、上述论点虽然完全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结论,但感慨先贤伟大之余,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
29、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30、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31、这样,每个人都在明确的边界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32、生物性:趋利避害无关善恶,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33、上帝对他的子民说,园子里的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吃了能使人明白是非善恶的智慧果,并且给亚当一个,亚当同样也吃了。上帝震怒人违背了他的命令,于是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世代在尘世间承受各种苦难作为惩罚。
34、第一定要给自己的生命买一个特别大的保险,特别是那些对家庭有经济责任的人。既然人总有一死,就不能白死。
35、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虚荣心: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省吃俭用、甚至借钱也要买奢侈品;更有人全力打拼,只为在亲友面前显摆、嘚瑟一下。这一切,都是对优越感强烈追求的表现。
36、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请珍惜对自己好的人
37、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38、(点评:虚拟论敌,用了图尔明模型对观点进行了限定)
39、以前苏联版本的政治经济学,假定一搞公有制计划经济,大家就都以全民利益为目标而努力工作,大公而无私,并且按此逻辑设计了制度,结果是人们越来越懒,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经济越来越没有活力,贪污腐败越来越严重,最后走向灭亡。制度的逻辑错了,一错到底。
40、只不过,中企对此认识严重不足,不仅对员工的“利害”认知存在根本性错误,更是让几乎所有的员工和部门,都处在利益的矛盾冲突之中,管理必然混乱。
41、不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42、 孟子在这里其实说的也很清楚,他所说的人性善,是说人性可以为善。而那些不善者,不能怪罪其天生的资质。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和辞让心,并且是生来就有,内在于我的,所以人性就是可以为善的。从这个意义上,孟子讲,人性是善的。
43、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荀子认为那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能够通过学习而取得的才是性。而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好利、好色,这是本性。荀子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利益有着天生的追求,当每个人都顺着好利的追求任其发展的话,就会相互争夺,谁会跟你讲辞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讲辞让吗?扯淡!
44、这句话本身做为一句励志的话,口口相传,不知激励了多少人暗暗努力,奋勇直前,在很多人的心里甚至是座右铭、格言一般的存在,故对于自己能熟背这句话是深信不疑。
45、荀子的思想更易为人理解,不过,在儒家中,孟子的性善论比荀子的性恶论更有市场,而儒家又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市场的,性善论当然在三千年直至当下的中国大行其道。
46、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47、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重要,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向上的人格。在历史坎坷当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进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是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论的自约,自约人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究成为恶,只有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弃伪啊!
48、广大父老乡亲请注意,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腾蛟杯辩论赛表演赛正式开始了!!!嗷嗷,嗷~~┗|`O′|┛
49、人性的底层逻辑:对优越感、成功、人格统一的无尽追求
50、对成功与优越感的追求,经常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成为人类进步的底层驱动力。
51、欧洲人登陆美国大陆时,把93%的土著都灭了。而二战中的希特勒和斯大林杀了2000万人的生命后,把这称为“清洗”。。。
5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物欲。他因此举例说:“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服理好愉逸”。人生来眼晴就喜欢看好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好听的,嘴巴喜欢吃好吃的,身体喜欢安逸,心好贪图利益。这些都说明了人性本是恶的。如果人这样成长下去,就会生出争夺,残暴,淫乱等丑恶行为。而这些都是人的物欲带来的。困此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是一切恶的根源。他还认为,人并没有善的根源,人之所以有礼义道德都是后天学来的,并非与生俱来。而所谓礼义道德是为了限制人性而设置的规范。如果说人性是“真”,那礼义道德就是“伪”;“恶”是真,那善就是“伪”。甚至于他认为,所谓圣人之善也并非真善,而是通过培养道德,改造性情从而“化性起伪”以此来达到某种道德境界。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伪”是相对于“人为”与“天生”而言,并非其它意思。这就是荀子的性恶论。
53、很多学问(比如伦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可以假定人之初性本善,可以假定人可以被教化,可以都是好人;经济学则不同,必须假定坏人的存在。
54、而且更有趣的,告子一时大意,不懂论辩的理则(现代人所惯称的逻辑思考的方法),当时被孟子的纵横才气盖住了,当场吃瘪。如说:“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现在我们读了这节书,非常明显的,发生两个重要的问题:告子所说“生之谓性”定义不太详尽。因为古代语文过于简化的关系,或者说,可惜告子不懂因明的法则,语焉不详,所以并未表明自己真正的主旨——是指有了生命活动能力的便叫做性呢?或是说性是与生命同时俱来的呢?孟子善于辩论的方法,他抓住了告子这个弱点,就说:既然“生之谓性”,那么,等于白与白是一样的喽?告子说:是。孟子跟着这一句“是”的答案,就说:那么,白羽的白,就等于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等于白玉的白吗?告子又答:是的。孟子因此便说:那么,狗的性,就等于牛的性;牛的性,就等于人的性喽?孟子这一论辩,相似于因明(印度古代论理学的名称)引用比喻的方法,以此难倒了告子。其实,平心静气地说,孟子所用的比喻,几乎是有引喻失义的嫌疑。告子一时懵懂,无理可申,只好就此吃瘪。至于本来的人性是善是恶,毕竟还是悬案未决。
55、(8)正方三辩盘问,时间二分三十秒。三辩可以质询对方任何辩手,(除了对方三辩)答辩方只能作答不能反问,而质询方有权在任何时候中止答辩方。
56、有种片面的说法:西方信奉人性本恶。之所以说片面,是因为西方确实信奉过,而且因为没有性善论的束缚,所以还光明正大地公开宣扬。只不过,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
57、人越是自得的事情,越爱隐躲,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8、尽管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向善之心必然人皆有之。
59、所以问题来了:到底这句话里这个“斯”还是“是”,哪个是对的呢?
60、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人会心甘情愿遵守道德规约。